孔尚任:我和清朝隔着一曲《桃花扇》
2019-11-27箜篌引
箜篌引
罢官疑案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正月,京城。雪下得正紧,满城缟素,都察院左都御使李楠府中却热闹非凡,红梅掩映中,水袖飘飘,乐声隐隐——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李天馥的家班“金斗班”正在演出金牌编剧、52岁的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孔尚任编著的(《桃花扇》。
雪一直在下,卖力的戏班,叫好的看客,皑皑的白雪,怒放的红梅,正襟危坐的孔尚任……
一曲严冬里的《桃花扇》,成为康熙三十九年京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该戏在京城连演两个多月,赢得粉丝无数,以至于家家都说李香君,满城皆是《桃花扇》,甚至后来,连康熙都忍不住追剧,派内廷向孔尚任索要剧本。
这种盛况,和十年前洪升(昇)的《长生殿》有一拼。
接下来更是好事连连——不久,孔尚任晋升为从五品的户部广东司员外郎。仕途如水,戏剧是风,风生水起,站在康熙三十九年的春天,孔尚任生命的春天似乎就要到来了。然而这显然是个倒春寒,很快,孔尚任就跌到了冰谷:他被莫名其妙地罢了官,罢官的原因不详,有说其贪财的,有说其文字犯忌的,总之含糊其辞,康熙不说,孔尚任也三缄其口。这桩案子最终成了疑案。
但其实,孔尚任被罢官很可能和《桃花扇》有关。
据说某日,康熙宣召孔尚任。大殿内,孔尚任长跪候见。他预感到此次召见和《桃花扇》有关,当皇帝粉丝遭遇臣子偶像,该是何等奇观?他微笑了一下,正了正自己的官帽。一阵脚步声传来,是皇帝来了。孔尚任正要行礼,康熙却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目不斜视地走过去,重重地甩下一句话:先生笔下留情些罢。
孔尚任久久地伏在地上。初春凛冽的风扫过,帘幕飞扬,他不由打了一个寒噤。康熙对《桃花扇》如此评价,孔尚任万万没有想到,或者当初即使想到了,也没觉得有多严重:虽说抒兴亡之情,但他慎之又慎,先颂圣,后抒情,和帝王之恋的《长生殿》相比,他写的是名士名妓的风月爱情,题材上已是退了一万步。
怨只怨戏剧太有时代感,人物太有代人感。风月情,民族情,家国义,这些错综复杂的感情盘根交错,让他左冲右突,左支右绌,到最后还是出现了纰漏。
书桌旁,孔尚任习惯地拿起笔,欲挥毫泼墨,康熙的话重重地响了起来:先生笔下留情些罢。孔尚任苦笑着放下笔,夜色如墨,弱柳拂水,轻轻地,好像要给谁留些情面……既如此,那就回乡吧。
山东曲阜,孔宅。
孔尚任回到家乡后,一连几天闭门不出。被朝廷扫地出门,他实在颜面全无,和曾经的荣光形成了鲜明对比。
石门时光
孔尚任是孔子第64代孙,圣人之后,期许值自然不低。他自小熟读四书五经,想借科举入仕,只是虽满腹经纶,运气却不好,21岁时才是秀才,到30岁也没中举人,33岁时才靠卖田捐了一个国子监生。
这期间,孔尚任一直在石门山读书。
石门山在曲阜东,风景秀丽,人文景点更多,诸如孔子学《易》处,子路夜宿处,李白、杜甫燕集处等。在石门,他才能忘却科考的不如意;在石门,他可伴先贤左右;尤其是在石门,他还有科举之外的新的活法。
其时,晚明虽盖棺已久,但遗民仍有市场。孔尚任的父亲就是遗民,族人、亲友中遗民也大有人在。虽然岁月流逝,但对这些遗老隐士来说,往事仍是绕不过去的痛。那个晚明如一滴松脂,将他们的一生紧紧裹住,活在往事的琥珀里,他们急需将这种悲剧的美释放出来。
孔尚任是最好的观众。
其实,对孔尚任来说,科举入仕才是正途,只是他才高命蹇,屡试不第,窝在石门,也只是待时而动。现在,这些晚明的碎片深深地吸引了他,让他欲罢不能:名士与名妓、爱情与阴谋、带血的宫扇、栖霞庵的晨钟暮鼓……
理想自然要有,只是实现的方式并非纯粹的攻城略地,偶尔的旁逸斜出或许更能曲径通幽,何况他是如此喜欢那段历史:借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风月,阐发儒家褒忠斥奸的道德观,给晚明唱一曲挽歌。于是,孔尚任决定用戏曲的形式把《桃花扇》写出来。
摇曳的烛光下,孔尚任或奋笔疾书,或若有所思。起风了,窗外竹影瑟瑟,房门响动起来,孔尚任吃了一惊,他走出房间,月光皎洁,花木掩映中,似乎有谁惊鸿一瞥……《桃花扇》初具雏稿,只是那时孔尚任还没有足够的自信:他阅历尚浅,资料不够,也无法到南京考察、亲证。再加上他入世意愿强烈,不久,便卖田捐了一个国子监生。
《桃花扇》被压在箱底,偶尔,孔尚任也会拿出来,叹息一声,又放了进去。
御前讲经
康熙二十二年是清朝的转折点。这一年,施琅攻克台湾,清朝一统天下,文治的祭孔尊孔自然就被提上了日程。这一年,也是孔尚任人生的拐点,他应衍圣公孔毓圻之请出山,修《家谱》,教子弟,造礼乐祭器,全方位再现孔门礼仪,为康熙南巡祭孔做准备。
孔尚任的才具,衍圣公是知道的,孔尚任的能力,衍圣公也是知道的:一年前,他夫人病故,就是孔尚任操办的,作为回报,他给孔尚任一些机会也是应该的。孔尚任则殚精竭虑,尽职尽责,因为他知道,他的后半生或许将和这次祭孔事件密切相關。
这年冬天,康熙终于来到曲阜。
孔尚任是御前讲经人员,撰写儒家典籍,给康熙讲《大学》,引其观赏孔林“圣迹”。总之,凡是露头露脸的事,都让孔尚任赶上了。这自然有运气的成分,但重要的是,孔尚任的确有实力,运气加上实力,想不成功都难。
据说康熙朝拜孔子墓时,发生了点意外。读着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之墓”的墓碑,康熙怎么也拜不下去。是孔尚任领悟了其中的玄机,命人以黄绸掩去“文宣王”三字,加上“先师”二字,碑文变成了“大成至圣先师之墓”时,康熙这才姗姗而拜。是啊,天地君亲师,皇帝怎么能拜祭一个王呢,文宣王孔子也不行,师的话就另说了。
从此,孔子墓碑前便有了一道矮墙,将墓碑遮去三分之一,只露出“大成至圣文宣干”,“王”字底下的一横被挡住了,同时被挡住的还有孔尚任黯淡的前半生。
不久,孔尚任就被破格授为国子监博士,赴京就任。
孔尚任清楚地记得,御前讲经那天,康熙共问了他三次年龄,这并非皇帝记性不好,也不是孔尚任长相与年龄不符,而是康熙对孔尚任的身份很感兴趣:在大清一统天下的关键时刻,急需提倡儒家文化来增加大清君民的凝聚力,而孔尚任这个一穷二白的孔子第64代孙的身份是个亮点,可以做做文章,何况,他经讲得确实好。于是,两年后,37岁的孔尚任成了最高学府的教授,成了康熙尊孔的一面旗帜——这个职务一石三鸟,既体现了皇帝尊孔意图,又卖了孔门一个人情,更不失帝王威仪。
多年后,孔尚任满怀深情地回眸,那个给了他仕途的康熙,是一缕东风,让他的后半生猎猎作响。他从箱底拿出发黄的《桃花扇》,添上重重的一笔颂圣:康熙二十三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太平盛世,祥瑞无边……
淮扬治河
赴京后,孔尚任在国子监讲了一段时间经。他经讲得好,又给皇帝讲过,自然很受欢迎。只是一年后,孔尚任就随工部侍郎赴淮扬治河救灾了。这一去就是四年。这四年毁了孔尚任的三观。
滞留淮扬这几年,他见惯了河政的险峻,百姓的疾苦,官僚的不作为,民情不能上达天听……面对此境,孔尚任有深深的无力感、负罪感,但他一介书生,除了吟诗感怀又能如何?淮扬一带除了灾害之地,还是明清的古战场,几十年前惨烈的厮杀犹然在目,随便一杯黄土都能闻到血腥味。
某日,站在凛冽的风中,孔尚任急切地想找到一件信物,哪怕是一段折戟,一个箭镞,让他磨洗磨洗,感受一下前朝的温度。然而没有,萋萋芳草如水,早已将过往的一切吞噬。侯方域、李香君的故居还在吗?真实的晚明究竟是什么样子?
带着疑问,孔尚任结交了不少遗民志士——这些南明的活化石让他无数次重回那个惨烈无比的时代。
冒辟疆就是其中的代表。
冒辟疆与侯方域、陈贞慧、方以智并称明末四公子,四人生命中多有交集:一起宴游,一起驱逐阮大铖,一起出入旧院……只是其时,四公子中三人已逝,只有冒辟疆还艰难而孤独地活着,陈年往事的淤泥已堵得他难以呼吸。
因此,孔尚任来得正是时候,他不仅治现实中的黄河,更治历史的河。冒辟疆有足够的时间怀旧,借侯、李酒杯,浇自己块垒——他和董小宛的故事,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桃花扇》。
孔尚任和冒辟疆共见了两次,相聚月余。两人挑灯夜话,说到动情处,冒辟疆声泪俱下,孔尚任也泪光莹然。《桃花扇》中真实的历史细节、浓郁的挽歌气息都印有冒辟疆的影子。
除了结交朋友,孔尚任还有意识地观昆剧,会剧作家,深入戏剧班子……在丝竹管弦声中,《桃花扇》的轮廓日渐清晰起来。
这段时间,孔尚任完全颠覆了三观:他早年潦倒,托祖宗的福,得皇帝眷顾,感激得五体投地,只是这之后,他远大的理想并没有实现,反而在治河时看到了盛世掩藏的真相,对朝廷的失望油然而生。而且,通过和冒辟疆等人的交往,血液里某种隐秘的东西与其发起了共鸣,他听到了晚明的召唤——以最通俗直接的文艺方式,在丝竹声里复活晚明,就成了孔尚任的使命。
于是,孔尚任的足迹是一枚枚印章,盖上了扬州史可法的衣冠冢、南京的明孝陵、灯光里的秦淮河、波涛汹涌的燕子矶……晚明如沙子,深深嵌入孔尚任的心中。
秋风瑟瑟,月移西墙,孔尚任看到无数颗流星划过天空,像绚烂的烟火,又像璀璨的珍珠。他放下笔,闭了眼,两行清泪无声地落下来。
《挑花扇》
四年后,即康熙二十九年,孔尚任终于回到了北京,仍任国子监博士,冷板凳一坐就是四年。这和他的期许相差太远:闲曹冷官,更哪堪梦萦故国?这鸡肋般的生活让他过得很不自在,辞归的念头时时闪现,但又下不了决心,索性沉溺故玩,笛、鼓、琵琶这些戏剧的标配,他都一一配置,身在朝廷心在梨园,总算安妥了自己的身心。
这期间,孔尚任典衣买了一把唐琴小忽雷,把玩之余,和朋友合作写了一本《小忽雷》传奇,这是孔尚任的第一次试笔,是《桃花扇》的前奏。《小忽雷》也是关于朝政得失的历史传奇,以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反映唐宪宗、文宗年间权奸和忠良的博弈,抨击了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
四年后,孔尚任升任户部主事,具体职务为宝泉局监铸,主要监管铸钱。这职务是俗职,也是肥缺,但孔尚任是莲,一尘不染,因而清贫如故。所幸,他有《桃花扇》。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几经易稿的《桃花扇》终于脱稿了。改完最后一个字,孔尚任终于松了口气:大浪淘沙,名士、名姬、权奸……故国情、风月恨,到最后都化成了传奇的两行清泪,梨园的一声管弦,洛阳纸贵的一声惊叹。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将明末名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劇中最为惊艳的章节是侯方域为国奔走、李香君拒嫁,最后血溅定情信物宫扇,被朋友杨龙友点染成桃花扇,是为《桃花扇》剧名的由来。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结局:明亡后,侯、李二人双双出家——孔尚任慈悲,这是他从一个道士那里找到的灵感,而真相是,明亡后,李香君早逝,侯方域也抑郁而亡。
随着《桃花扇》的成功,孔尚任的仕途也有了很大起色,他升职为户部广东司员外郎。遗憾的是,不到一个月,他就莫名其妙被罢了官。
孔尚任的遭遇和著《长生殿》的洪升有一拼。只是,有洪升的前车之鉴,孔尚任已学乖了许多,譬如题材上的平民化,开场的颂圣帽子,立意上的资鉴,他凌波微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地行走,为的是防止陷入文字狱的泥淖。
只是,在创作过程中,孔尚任越来越陷进挽明的感伤中不能自拔,那种深入骨子里的沉痛不时吞噬着他,吞噬着同样有民族情绪的读者:对抗清殉国的史可法的颂扬,对降清变节的南明旧臣的鞭挞,对隐逸山林的志士的欣赏……
这种情绪对朝廷的危害,睿智如康熙自然懂,但孔尚任不是洪升,洪升可以入狱,孔尚任却不能。孔尚任是康熙亲手竖起的尊孔旗帜,康熙怎能亲手扳倒,唯一的办法是以莫须有的罪名罢免他。
《桃花扇》里,李香君血溅官扇,成就一段传奇;《桃花扇》外,孔尚任触碰朝廷红线,成就一段悲剧。某种程度上,孔尚任觉得自己就是侯方域,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间亘着一把桃花扇,自己和康熙之间则隔着一曲《桃花扇》。
一把隐形的扇子,让孔尚任的余生凄凉无比。
罢官后,孔尚任回到家乡,过得还安好。他读书侍亲,弄儿怡孙,生活沉静得像一池秋水。只是偶尔,他会从沉静中猛然惊醒,叹息一声,又去忙别的事。除了家居,孔尚任也出游,会朋友,帮府县修修府志。十几年时光,就在这山高水远中过去了。
康熙五十七年正月,70岁的孔尚任平静离世,没有哀荣,送葬的人也不多。大雪纷飞,天地一片苍茫,远远地,有丝竹响起,咿咿呀呀,是谁在唱《桃花扇》:“人不见,烟已昏,击筑弹铗与谁论。黄尘变,红日滚,一篇诗话易沉沦……”
也是,世间再无孔尚任,《桃花扇》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