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颠覆与重构
——谈《西游补》的哲理意蕴

2012-01-28刘相雨

枣庄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秦桧情欲行者

刘相雨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引言

《西游补》是《西游记》续书中最为成功的一部,内容写唐僧师徒过了火焰山以后,孙悟空为鲭鱼精所迷惑,进入所谓的青青世界、古人世界、未来世界等等,最后被虚空尊者唤醒,杀死鲭鱼精。《西游补》的内容似幻似真,虚虚实实,令人难以捉摸;至于其哲理意蕴,就更是难以把握。

鲁迅先生称赞该书“惟其造事遣辞,则丰赡多姿,恍忽善幻,奇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以俳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①张俊先生认为,“小说名为‘西游补’,实则别开境界,自具机杼,并非补《西游》或续《西游》”,“全书没有贯串始终的事件,没有完整的情节结构,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个扑朔迷离、不可方物的情境片段”。②那么,如何把握《西游补》的哲理意蕴呢?

笔者认为,《西游补》对于《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等人物形象的颠覆与重构,是理解其哲理意蕴的关键。

一、《西游补》对于孙悟空形象的重构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具有火眼金睛,各路妖魔鬼怪无论如何乔装改扮,都难逃他的法眼。如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白骨夫人先后变化成少女、老妇、老公公来欺骗唐僧、猪八戒,都被孙悟空识破。白骨精感叹说:“好个猴王,着然有眼!我那般变了去,他也还认得我。”类似的例子,在《西游记》中还有很多。但是,在《西游补》中,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却失去了作用。他既分辨不出“新唐世界”的真假(第2回),也分辨不出“青青世界”里的唐僧是真是假,甚至连小月王是妖是人也分不清楚(第12回)。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武艺超群,他曾经大闹天宫,“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第7回)。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运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各路妖魔,最后被封为“斗战胜佛”。孙悟空对唐僧说:“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府县城隍跪我,东岳天齐怖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不论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与我情深面熟。”(第56回)虽然孙悟空之言略有吹嘘,但是基本上是真实可信的。可是,《西游补》中的孙悟空空有十八般武艺,却全然没有了用武之地。他分辨不出谁是妖魔,也找不到对手在哪里,还到处被困、受辱。如:

行者此时真所谓疑团未破,思议空劳。他便按落云端,念动真言,要唤本方土地问个消息。念了十遍,土地只是不来。行者暗想:“平时略略念动便抱头鼠伏而来,今日如何这等?事势急了,且不要责他,但叫值日功曹,自然有个分晓。”行者又叫功曹:“兄弟们何在?”望空叫了数百声,绝无影响。行者大怒,登时现出大闹天宫身子,把棒晃一晃象缸口粗,又纵身跳起空中,乱舞乱跳。跳了半日,也无半个神明答应。行者越发恼怒,直头奔上灵霄,要见玉帝,问他个明白。却才上天,只见天门紧闭。——《西游补》第2回③

我们发现,《西游记》中威风八面、颐指气使的孙悟空,在《西游补》中却连小小的土地神、值日功曹也叫不来;他大吵大闹,也没有人理睬他;他欲到灵霄殿上去见玉帝,却发现“天门紧闭”。后来,他还被诬陷为偷走灵霄殿之人。此时的孙悟空,可谓身陷绝境,无计可施。

《西游补》中的孙悟空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找不到任何对手,找不到任何可以发泄的对象,他所有的愤怒都只能压抑在心里。而且,类似的情况还经常发生。在第4回中,孙悟空欲进入青青世界,他“东边跑到西,西边跑到东,却无一窦可进”;无奈之下,他“恼将起来,东撞西撞,上撞下撞,撞开一块青石皮”,才进入其中。后来,孙悟空在万镜楼中又经历了一次这样的遭遇:

行者周围一看,又不知打从那一面镜中跳出,恐怕延搁工夫,误了师父,转身便要下楼。寻了半日,再不见个楼梯,心中焦躁,推开两扇玻璃窗。玻璃窗外都是绝妙朱红冰纹阑干,幸喜得纹儿做得阔大,行者把头一缩,趱将出去。谁知命蹇时乖,阑干也会缚人,明明是个冰纹阑干,忽然变作几百条红线,把行者团团绕住,半些儿也动不得。行者慌了,变做一颗蛛子,红线便是蛛网;行者滚不出时,又登时变做一把青锋剑,红线便是剑匣。行者无奈,仍现原身,只得叫声:“师父,你在那里,怎知你徒弟遭这等苦楚?”说罢,泪如泉涌。——《西游补》第10回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经常变成蜜蜂、苍蝇等,在妖精洞中飞来飞去;在《西游补》中,孙悟空无论如何变化,总是逃不脱束缚和控制,最后还是被红线捆了个结实。更加奇怪的是,孙悟空竟然不知道到底是谁捆了自己。这种情况的频繁发生,必然对人的心理造成伤害,使人产生焦虑、恐惧意识,甚至可能导致精神失常,而这也正是鲭鱼精迷惑孙悟空的重要目的。

在《西游记》中,无论多么厉害的妖精,最后都会被孙悟空降服。《西游补》中的孙悟空就没有如此幸运了。孙悟空在唐僧的军队中做了破垒先锋将以后,不仅没有打败敌人,反而被自称孙悟空之子的“波罗蜜王”打败,甚至连唐僧、小月王也被杀死了,孙悟空也只好投降了,“孙行者无主无张,也只得随班作揖。”(第15回)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不好色的,与女性也基本上没有什么交往(观音菩萨除外)。虽然孙悟空做妖怪的时候,曾经“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第27回);但是,《西游记》中并没有正面地描写孙悟空是如何变女色吃人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偶尔也变成女性,主要是为了降妖捉怪。如第18回中,他曾经变成高员外的女儿高翠兰,引诱猪八戒说出了姓名、住址,顺利地收服了猪八戒。在第31回,他变成了黄袍怪的妻子百花羞公主,骗走了黄袍怪的内丹舍利,打败了黄袍怪。因此,《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变成女性主要是为了欺骗对手,摸清对手的底细,从而找到制服对手的最佳方式。

《西游补》中的孙悟空进入古人世界后,无意中变成了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妾虞美人,她先是与绿珠、西施、丝丝小姐在一起即席联句吟诗,后来又与项羽在一起谈情说爱、情意绵绵,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判若两人。更为荒唐的是,《西游补》中的孙悟空还做了丞相,他不但有了美丽的妻子,而且有了五个不明不白的儿子,最后他又被“儿子”波罗蜜王打败。

与《西游记》相比,《西游补》里的一切,似乎都颠倒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始终是清醒的、明智的,《西游补》中的孙悟空表面上是清醒的,是在哄骗别人,其实他所做的一切都在别人的掌握之中。在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西游补》中的孙悟空总觉得自己是猫,别人是老鼠,其实他才是被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可怜的老鼠。不过,孙悟空毕竟是孙悟空,他一旦从幻境中清醒过来,就很快地消灭了鲭鱼精。

《西游补》对于孙悟空形象的颠覆与重构,使这一形象具有了不同于《西游记》的独立的审美价值,给人以迥然不同的艺术感受,也使《西游补》带有了更为浓郁的哲理意味。

二、《西游补》对于唐僧形象的重构

《西游记》中的唐僧虽然面慈心软、人妖不分、偏听偏信,遇到妖怪就只知道哭泣,有点“脓包”形状;但是,他去西天取经的意志十分坚定,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从来都没有动摇过;在女色方面,唐僧也是久经考验,从不动心。如在第23回,观音菩萨等人以女色引诱唐僧师徒时,唐僧就“推聋妆哑,瞑目宁心,寂然不答”,这也是以后唐僧对付女色引诱的重要手段。在取经途中,无论是女儿国国王的以身相许,还是取经路上的各路女妖魔的美色引诱④,唐僧均不为所动。虽然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唐僧为了保住性命,也曾经与女妖周旋过,但是从来没有动过真心和真情。

《西游补》中的唐僧,则对美色与功名利禄很感兴趣。他与青青世界的小月王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

小月王一见了他,想是前世姻缘,便象一个身子儿相好,把青青世界坚执送与那和尚;那和尚又坚执不肯受,一心要上西天。小月王贴上去,那和尚推开来。贴贴推推,过了数日。——《西游补》第3回

这段描写与《西游记》第54回中唐僧在西梁女国的情况十分相似,只是唐僧与小月王的关系,颇有同性恋的嫌疑。后来,唐僧在青青世界与“媚绝千年,香飘十里”的翠绳娘结了婚,并决定不再去西天取经了。(第13回)为了与翠绳娘长相厮守,他还分别赶走了猪八戒、沙僧,并写了书信打发他们回去。他在新唐曾被封为“杀青挂印大将军”,后来奉旨征讨西虏,又自称“长老将军”。在出征前,他与翠绳娘伤心离别,情意绵绵。(第15回)

《西游补》中的唐僧多愁善感,听到“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之类的歌曲就潸然落泪。(第12回)他与小月王一起听弹词、看新戏,过起了舒适自在的居家生活,这与《西游记》中唐僧的风餐露宿的生活有了天壤之别。

《西游补》中的唐僧形象,反映了作为普通人的唐僧潜意识中对于美色、功名以及安逸生活的追求,意志、信念和理想往往被抛在一边。

当然,《西游补》中唐僧的种种“反常”行为,都是鲭鱼精幻化出来迷惑孙悟空的。《西游记》中有真假孙悟空,唐僧无法辨别清楚;《西游补》中则有真假唐僧,孙悟空同样无法辨别清楚。

三、《西游补》的哲理意蕴与故事框架

关于《西游补》的哲理意蕴,学者们的看法各有不同。有的学者认为《西游补》将“心学”作为小说的表现思想⑤,有的学者认为《西游补》的思想带有儒释杂糅的双重性,在小说中体现为“佛法之思”和“明儒之心”⑥,有的学者认为《西游补》中的孙行者即现实生活中的董行者,《西游补》所写的虚幻的梦境,“实际是作者经历过的现实社会的折光”,“书中的孙行者处在现在世界过去的世界及未来世界的不同情态,这正是作者生活历程和心态情绪的写照”⑦,有的学者认为《西游补》反映了作者“自省、追求、解脱”的心路历程……⑧笔者认为,《西游补》的哲理意蕴,之所以出现这种人言人殊的情况,固然是因为学者们的观察立场、思考角度不同,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西游补》本身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西游补》的主要情节都被安排在一个精致的哲理框架内。

这个哲理框架,就是人们对于“情欲”的态度。《西游补》中的“情欲”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儿女之情,也包括家国之情。静啸斋主人在《西游补答问》中说:“四万八千年俱是情根团结,悟通大道,必先空破情根;空破情根,必先走入情内;走入情内,见得世界情根之虚,然后走出情外,认得道根之实。”这种“悟通大道,必先空破情根”的理念,是作者设计安排小说情节的基础。笔者认为,《西游补》中的“鲭鱼”即“情欲”之谐音。孙悟空为鲭鱼精所迷,经历青青世界、未来世界、古人世界的奇遇,实即孙悟空为“情欲”迷惑后产生的种种梦境和幻境。《西游补》第16回虚空主人说:“鲭鱼与悟空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世。只是悟空属正;鲭鱼属邪,神通广大,却胜悟空十倍”,又说:“也无鲭鱼者,乃是行者情”。“鲭鱼”与悟空同时出世并神通广大,也就意味着,一个人的情欲是与生俱来的,其力量是巨大的,因为“情之魔人,无形无声,不识不知,或从悲惨而入,或从逸乐而入,或一念疑摇而入,或从所见闻而入”(《西游补答问》),人们很容易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孙悟空之所以被鲭鱼精所迷惑,就是因为见到盛开的牡丹花而心动,从而有了种种奇遇。人们只有打破情欲的束缚,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悟通大道,必先空破情根”,是佛家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佛家对于情欲的基本态度——灭情明理。佛家的这种观念虽然与孟子的“求放心”之说、王阳明的“心学”有相通之处,但是“心学”肯定人的基本的欲求,而佛家否定人们的所有欲求。

《西游补》表面上是在宣扬佛理,否定人们的一切欲求;实际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情欲的合理性,特别是孙悟空在未来世界对于秦桧的审判,更是如此。

(二)《西游补》描绘的世界,徘徊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

从总体上来看,《西游补》虽然仍属于神怪小说,但是其中又有许多鞭挞、讽刺现实之处。因此,我们既不可以将其内容看作是完全虚幻的,也不可以将其与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一一对号入座。我们从《西游补》中这些看似荒诞、怪异的描写中,可以感受到小说对于现实的激烈的批判态度。例如《西游补》对于科举制和八股文深表厌恶,认为它们造就了一班“无耳无目、无舌无鼻、无手无脚、无心无肺、无骨无筋、无血无气之人”,它讽刺八股文为“纱帽文章”(第4回)。

《西游补》对于那些身居高位,而不思报效国家,却一门心思地卖国求荣之人,更是恨之入骨,甚至欲食其肉而寝其皮。在《西游补》中,孙悟空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得很郁闷,唯有在未来世界审问秦桧一事最为畅快。孙悟空让秦桧在阴间受尽了种种酷刑,或上刀山,或下油锅,或把秦桧压成泥屑,或把秦桧剐成鱼鳞样、冰纹样、雪花样……孙悟空为什么如此处置秦桧呢?

秦桧道:“今日这个人脓酒忒不快活。咳!爷爷,后边做秦桧的也多,现今做秦桧的也不少,只管叫秦桧独独受苦怎的?”行者道:“谁叫你做现今秦桧的师长,后边秦桧的规模!”——《西游补》第9回

孙悟空严惩秦桧,主要是因为秦桧成了那些卖国求荣者的榜样和典型。孙悟空对精忠报国的岳飞十分敬重,拜他做了自己的第三位师父。

从上述两方面的情况来看,《西游补》表面上是在阐述佛家的“情欲”观,实际上并没有宣扬佛家的出世、厌世思想,而是反映了儒家学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怀。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补》对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唐僧形象进行了颠覆和重构;《西游补》围绕“悟通大道,必先空破情根”的哲理框架来安排故事情节,却没有宣扬佛教灭情明理的观念,而表现出对于现实社会和人生的深切关注。如果说《西游记》对于哲理的阐述是随意的、松散的,其风格是轻松的、诙谐的;那么,《西游补》对于哲理的阐述则是刻意的、严谨的,其风格是沉重的、压抑的。

注释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第149页.

②张俊.清代小说史.杭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第32页.

③董说.西游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7页.

④如《西游记》第55回的蝎子精、第64回的杏树精、第82回的老鼠精、第95回的玉兔精等等,都曾经诱惑过唐僧.

⑤朱恒夫.宋明理学与古代小说[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192页.

⑥雷振华.西游补——儒释的双重奏[J].零陵学院学报,2004,(6).

⑦苏兴.《西游补》中破情根与立道根剖析[J].北方论丛,1998,(6).

⑧童琼.从真假猴王到鲭鱼世界[J].中国文学研究,2001,(1).

猜你喜欢

秦桧情欲行者
做“两个确立”的忠实践行者
逆行者
Cлово месяца
最美逆行者
铁铸的秦桧跪像
油炸“秦桧”
成人警告:情欲与政治登上纽约舞台
掌握情欲催化剂
《白日焰火》:情欲秘语的性别修辞
“站起来”的秦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