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与投子修颙禅师研究
2012-01-28耿静波
耿静波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邵雍(公元1011~1077年),字尧夫,谥康节,祖籍河北范阳,“北宋五子”之一,与周敦颐、张载、二程共同被确认为伊洛之学的渊源。关于邵雍思想的研究,学界大多集中于对其“心学”与孟子“心学”,以及道家思想关系的探讨,而对于其与佛学思想的关系,则少为学者所重视;关于投子颙禅师的资料亦较少,佛教早期史料中仅提到其师承及少数弟子语录。然据笔者考证,邵雍之学,尤其就《观物篇》与《伊川击壤集》来看,与同时代之投子颙禅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现试在分析邵雍以及投子颙禅师的相关资料基础上,总结修颙禅师的主要思想特点,分析其与邵雍思想的某些佛教渊源。
一、投子修颙禅师语录以及与弟子答问探析
(一)投子修颙禅师与宗本禅师机锋考察
对于修颙禅师的史料记载,存之甚少。目前可查阅到的主要有《禅林宝训》、《建中靖国续灯录》、《续传灯录》、《五灯会元》、《五灯全书》、《禅宗正派》以及《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其中所载又有重复且互不吻合之处,现主要据《禅林宝训》与《建中靖国续灯录》作析。据《禅林宝训》及《续传灯录》等资料记载,修颙禅师,生卒不详,俗姓梁,于圆照宗本处得法,为青原下十三世。对于禅师的宗嗣,《禅林宝训音义序》与《大鉴下第十三世》曰:
丞相富弼,字彥國,河南府人。宋神宗(时)拜為鄭國公,又封韓國公,諡文忠定公。得法於投子修顒也,致仕洛陽,以書答蘇州圓照本禪師雲,曾見顒師悟入深。因緣傳得老師心,東南謾說江山遠,目覩靈光演妙音。
舒州投子悟證修顒禪師,嗣惠林宗本禪師,清源下十二世也。①
大鑒下第十三世慧林圓照宗本禪師法嗣二百人法雲善本禪師投子修顒禪師。②
富弼(1004~1083),人称郑国公,深得神宗信任,屡被托以重任。于修颙禅师处得法,且深赞禅师。据《宝训音义》,修颙禅师,号悟证,又称投子颙,为青原下十二世惠林圆照宗本禅师法嗣。关于修颙禅师参悟机缘与语录,《舒州投子修颙证悟禅师》曰:
晉州趙城梁氏子,參圓照,因舉無著問天親,彌勒說什麼法?曰這個法,忽有省出住壽州資福,西京少林,舒州投子,道譽震諸方,因號顒華嚴。……良久曰:一元和,二佛陀,三釋迦。自餘是甚椀躂丘,參。③
諱修顒,姓梁氏,晉州趙城人也,幼同父不拜鄉祠,不受書訓。俄曰:當為人天師,安慕此耶。尋依本州島霍山文廣上人出家,圓具,橫經講席,洞曉佛意,華嚴九會,敷演三四。遠造蘇州瑞光圓照禪師法席,扣問禪宗,因舉無著問天親,彌勒說什麼法,說遮個法。即悟其旨。④
修颙,又名投子悟证修颙禅师,俗姓梁,晋州赵城人。自幼桀骜,不拜乡祠,不受书训。惠林宗本(1021~1100),号圆照,云门宗一代名僧,曾奉诏住持京城慧林禅院。修颙初参云门宗惠林宗本禅师,宗本举以无着问天亲“弥勒说什么法”公案,修颙顿省,遂出住寿州、西京少林、舒州投子等寺。后僧又以“是法平等,为甚赵州以三等接人”,禅师以“入水见长人”作复,法无高下,但众生根器不同,故需随器而造,无奈僧人不会。春生夏长。秋落冬枯。造化而已,天何言哉?铁牛吞象。佛向藕藏。本无一语,愚悟顿显。一元和。二佛陀。三释迦。自余是甚椀跶丘。喧嚣世间、若梦尘缘与吾何干。此三名号,终而复始,随意,“无我”,任运随缘,而时人莫测。此处可结合凤翔佛陀禅师之“一释迦,二元和,三佛陀”比较体会。据《建中靖国续灯录》,其嗣法弟子中仅三人见录。又据《续传灯录卷第十四》与《投子修颙禅师》:
舒州投子證悟修顒禪師,姓梁氏晉州趙城人。幼不拜神祠不受書訓,常曰,當為人天師安慕此耶,遂游諸方,造蘇州瑞光圓照禪師法席參扣宗旨,因舉無著問天親,彌勒說什麼法?雲說這個法,忽如有省晨夕參叩。一日因登溷捺倒打破水瓶有省,作頌曰,這一交這一交,萬兩黃金也合消,頭上笠腰下包,清風明月杖頭挑。於是名聲藹然,遂出世說法,初住壽州資壽,曆遷數大剎,住西京少林遷招提,又遷舒州投子,道譽愈播,叢林同號,曰顒華嚴。……卓一下曰,知之一字眾妙之門。複曰,錯下座。⑤
師參慧林,因吃攧有省,作偈曰,這一交,這一交,萬兩黃金也合消。頭上笠,腰下包,清風明月杖頭挑。⑥
关于修颙禅师证悟机语,此两处记载与上述不同。区于上述修颙禅师因”弥勒说法”得悟之说,《灯录》与《语录》载其因“吃攧”有省。因“打破水瓶”,修颙禅师乃作偈“这一交。这一交。万两黄金也合消。头上笠。腰下包。清风明月杖头挑。”后方出世说法,出住各寺。“皓月泻千峯寒色。清淮流万顷波涛”,并以“截断众流”,“随波逐浪”三句为喻,禅师骏烈宗风跃然纸上。“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发人深省。知乃净心之体,惟有先知此体,方能使“灵知”不昧。
(二)关于富弼参问的参析
现存史料关于丞相富弼参问投子修颙禅师的记载,《居士分灯录》曰:
富弼,字彥國,河南人。慶曆中,與文彥博並相,封鄭國公,繇趙清獻策勵之,後晝夜精進,方鎮亳州,時聞修顒法席之盛,往質所疑。見顒登座,顧視如象王,迴旋已微有得,因執弟子禮,請為入室。顒見即曰,相公已入來,富弼猶在外。弼聞汗流浹背,即大悟,尋以偈寄圓照本曰,一見顒公悟入深,因緣傳得老師心。江山千里雖雲隔,目對靈光與妙音。又迎顒館於州治,咨以心法。別後答顒書有曰,弼遭遇和尚,即無始以來忘失事。⑦
富弼参问修颙禅师之前,虽已得繇赵清献公警励,然惟在见修颙,闻其偈之后,方才大悟。相公已来,富弼犹外。名号实相,天壤之差。不执不弃;意象之别,亦当深参。见修颙之前,云隔江山千里;之后,灵光妙音亦目前顿显。性境随心,不可思议,以致事事无碍。富弼后忆及参修颙禅师之事,由修颙师两月之巧设方便,抵及于古尊宿处数十年之摘发,昼夜精进,日夜侍奉。可见修颙禅师接引学人之妙湛,直指本心,顿显自性。富弼后所作之偈赞,“万木千花欲向荣。卧龙犹未出沧溟。彤云彩雾呈嘉瑞。依旧南山一色青。”⑧,亦充摄其对修颙禅师之精深、奥邃佛理,及开示学人之机巧的由衷赞叹。又见《禅林宝训卷第二》:
歸雲本和尚辯佞篇曰,本朝富鄭公(弼)問道於投子顒禪師,書尺偈頌凡一十四紙,碑于台之鴻福兩廊壁間,灼見前輩主法之嚴,王公貴人通道之篤也。鄭國公社稷重臣,晚年知向之如此,而顒必有大過人者,自謂於顒有所警發,士夫中諦信此道,能忘齒屈勢,奮發猛利期於徹證而後已。⑨
归云本和尚,名如本,一代名僧。南台人,嗣瞎堂远,宗风甚籍。其曾上堂曰,“一棒下痛领将去。树头惊起双双鱼。”曾作辩侫篇,意为论议当世“摇尾乞怜”者,以示对当时儒者士大夫,如富弼,杨忆,李遵勖,张九成等笃信道法之王公贵人,社稷重臣从嗣禅林大老的不满。然而,其中对诸禅师之评价亦不失中允。如提到修颙禅师,藉于本已贵为王臣宰官,且担荷国家重任之臣的富郑公,因参投子颙禅师,得悟且深赞禅师之举,遂称颂颙禅师道高德重,必有大过于人之处。“如上诸大老。若无实悟。无真操。讵能感如是王臣宰官。屈势忘年。而信向之哉。”⑩可见,投子颙禅师在德业,品行方面,确为诸方所彻证,为当时禅林所标榜。
(三)投子修颙禅师弟子语录研究
据《建中靖国续灯录下帙目录》,投子颙禅师有法嗣五人,分别为寿州资寿灌禅师,西京白马江禅师,邓州香严智月禅师,寿州文殊法聪禅师,郑州资寿明潭禅师。其中只有前三人见录。《舒州投子山修颙证悟禅师法嗣》曰:
壽州資壽灌禪師,僧問,朝宰臨筵請師舉唱?師曰,翠竹搖風寒松銷月,雲秖如威音王已前又作麼生。師曰,無角鐵牛眠少室,生兒石女老黃梅,雲三十年後此語盛行。師曰,切忌錯舉。上堂良久曰,便恁麼散去已是葛藤,更若喃喃有何所益,以拂子擊禪床下坐。
关于资寿灌禅师与弟子的参问,“朝宰临筵”,如何即是。事理具足,本无可言。明觉禅师曾答以“清风来未休”;归宗师则以“已有随车雨。何须动地雷。”应对;圆悟克勤师更语“闻似不闻。”语异义似。投子颙禅师答曰,“翠竹摇风。寒松锁月。”翠竹摇风声细细。清流出谷响涓涓。本然天成,言即乖违。又问,“威音王已前又作么生。”空劫已前威音王那边,秖如生佛未分。作么生道?云中生笋。火里出莲。或曰,威音王已前无师自悟可得,威音王已后须是因师打发。语即是触,不语则背。颙禅师则以“无角铁牛,生儿石女”应之,巧妙而不失智慧。“苟得其旨。忘标可也。若失其旨。标其安用。”“葛藤”者,即古人为唯执其标者,亦名“敲门瓦子”。见月亡指。鱼兔既得,安求筌蹄?故以拂子击床,示众散去。
西京白馬江禪師。僧問,知師久蘊囊中寶,今日開堂略借看。師曰,不借。雲為什麼不借?師曰,賣金須是買金人。乃曰,若言說佛說祖,未斷生死根源。直饒不立纖塵,也是心常附物。敢問諸人,作麼生恰好去?拈起拄杖曰,看看,拄杖吞卻虛空,虛空何曾知覺。
崇寿寺江禅师与弟子,弟子因闻师久蕴囊中宝,遂欲以借看。贫女宝藏,自家本有,何须外借?仁者,本自具足,本自周备;虽曰禅中皆具足是法,然众生因理情俱迷,终致本具如来藏功用而不觉。“卖金须是买金人。”屏却咽喉唇吻,快道一句。何以道。不许夜行,投明即达。如何达。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万松行秀老人曾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珠遍地,迷者却目睹若泥,以致假借外求。江禅师此语可谓直达心源,明彻本性。遂上堂言,“佛祖”心起,“纤尘”意生,即已着物,已不“自在”,万物皆不可着。惟向自心求。烹佛炙祖,铸圣镕凡;本无一物,何来纤尘。毛吞巨海,芥纳须弥。如一口吸进西江水。万法归心,本即言下洞然,入不思议境界,各依诸法空而住。
鄧州香嚴知月禪師,上堂顧視大眾曰,好諸禪德,霧卷長空雲收大野。女郎台下,何殊雞足峯前。四湖岸頭,不異曹溪路上。漁歌短艇鶯轉喬林,野草含煙汀花泣露,大眾還相委悉麼。良久曰,頭頭垂示處子細好生觀。又上堂曰,家寶藏不慳惜,覿面相呈人罕識,輝今耀古體圓時,照地照天光赫赫,荊山美玉奚為貴,合浦明珠比不得,借問誰人敢酬價,波斯鼻孔長三尺。喝一喝。
香严长寿知月禅师示众弟子曰,禅德如雾卷长空。云收大野,纵于鸡足峰前,亦徒劳话会;曹溪路上,更逈绝商量。风声浩浩,兽鸣幽谷。佛道体宽。无易无难。且世界如来。浑成一片。如于此悟入,则为真解脱。后上堂语,虽不啻脱眉之险,为大众讲法,然却无人识别。何如。荆山美玉奚为贵,合浦明珠固价高。然惟自家宝藏方为一切具足,受用不尽,无欠无少。《注大乘入楞伽经第八》亦语,“不能开发自家宝藏。纵福智齐修。尽随物转。功归生灭。无漏胜因皆不成就。故净名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也”。故理情迷失众生之造作安排乃无绳自缚,若不安排不造作,善财则弹指登楼阁。由此,众生欲探之无穷,用之无尽,惟有运出自家宝藏,自肯承当,勿劳别求。
二、投子修颙禅师禅法特点
综上,由投子颙禅师参悟惠林宗本禅师之经历,对于富弼的开示,以及禅师与弟子的答问,我们可大致可推测投子颙禅师的宗风。首先,投子颙禅师主张众生如来藏本有,万法唯心,佛性乃自性俱足,非借他求。而在接引学人的方式上,采取一贯不说破方式,令学人自悟,直指本心;第二,对于众生顿显“自性”的手段和方式,投子颙禅师注重“净心之体”的重要作用,即突出对“知”的强调;第三,投子颙禅师的禅法思想明显继承南宗,尤其是临济宗的禅风。虽未施之棒喝之方式,然采取的亦是回避正面说法的方式,以简洁洗练的词汇、公案,机警、犀利而不失清新地启发学人觉悟自性,顿见本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虽据《禅林宝训》可知,投子颙禅师为青原下十二世,然禅师的思想却区于青原系在理事关系与侧重点上更重视“事”,而是更侧重从主观方面去体会理与事的关系,即重视南岳系之由“理”体现“事”的理事相即关系。众生以净心把握真理,以真理去观照理解事物,从而于“理”上显现出个别的“事”;世界万物都是心的印现,“清净心”与“理”相通,进而实现“所见者无不是理”,“触类是道”。因而从这个方面来看,投子颙禅师的禅法思想则更接近南岳系,尤其是南岳系中的临济宗。
三、投子修颙禅师对邵雍的影响
鉴于邵雍在宋明理学中的特殊地位,儒家史料中极少提及其与佛教关系;佛教早期史料中,提到邵雍与佛教者,据笔者考证,主要有《居士分灯录》、《佛法金汤编》、《佛祖纲目》,以及《名公法喜志》。因其中所记有重合部分,现主要据《居士分灯录》与《佛法金汤编》分析之。见《自叙分灯录缘起》:
然考當時法道盛行,有主化者必有分化者。主化者如上所述,具載傳燈,分化者則有如維摩詰龐道玄張無盡宋景濂輩,秘大現小,帶水拖泥,不壞假名而談實相,斯亦悲願弘廣,混俗利生之遐軌已。餘故略采內典,既成佛祖綱目四十一卷。複輯居士中師承有據及應化再來者七十二人,為分燈錄二卷。
《分灯录》记载,此录所载七十二居士皆为“于法道”所承有据及应化再来者,“分灯”乃取“结集时梦见舍利弗尊者之所标”之意。由此可知,《居士分灯录》上下两卷所列或为禅师直承弟子,或为间接受其法慧恩泽者。而鉴于此录将邵雍、文彦博等人附于华严修颙禅师法嗣富弼之后,与之并列,可知邵雍为直接或间接受修颙禅师思想影响较多之人物。又据《佛法金汤编卷第十二》载:
雍,字堯夫,居洛四十年,安貧樂道,冬不爐,夏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名。所寢息處為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有皇極經世書十二卷,擊壤歌集行於世。程明道曰,聖道之傳,邵先生繼傳于李挺之,挺之傳于穆修,修傳於種放,放傳于陳摶,摶傳于麻衣道者,推其源流遠有端緒矣。公有學佛吟曰,飽食豐衣不易過,日長時節奈愁何。求名少日投宣聖,怕死老年親釋迦。妄欲斷緣緣愈重,徼求去病病還多。長江一片常如練,幸自無風又起波。
由此可知,邵雍乃安贫乐道,少为外境所惑的隐逸之士,晚年因筋骨多病,故生断妄欲,了生死之希求。遂亲近佛教,与包括投子颙禅师在内的诸禅师、富弼等居士频繁交往。在其《观物篇》中,邵雍以源于《易》的最高范畴“太极”来释“先天之心”,多次讲到以“无思无为”之心来“顺理”观物;而在其人生哲学《伊川击壤集》中,邵雍的花草诗句则寄托了其悠游闲适、乐天安命,无欲无求的“真乐”思想。笔者认为,在《观物篇》与《伊川击壤集》中,邵雍的“先天心”思想、“真乐”思想与禅宗南宗的“自心”是有密切联系的。关于“心”的概念,邵雍于《观物外篇》中提到,“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结合投子颙禅师语录,以及禅师与富弼、资寿灌禅师等弟子的答问中皆可看出,此明显受投子颙禅师思想影响。“相公已来,富弼在外”,“自家宝藏不外借”,“心不附物”等皆包含万法唯心,自性俱足之意。邵雍认为,此“心”为万物生成的本原依据,别无其他。另外,邵雍在《伊川击壤集》中亦在其“寻乐”诗中将此意寓于其中。“诚明本属吾家事,自是今人好外求”,“性以无心明,情由鉴止已”,“人与花月合为一,但觉此身有蕊珠”,“不必奇功盍天下,闲居之乐自无穷”,“天心无处是无心,心到无时无处寻”。“吾家事”,“不外求”可谓投子颙禅师不借“囊中宝”之翻版;“不必奇功,闲居乐自无穷”,“真乐”无须他觅,触类即道;“心到无时无处寻”,拄杖吞却虚空,断却生死根源,不著一物,祗是遮个法。于此,尽管由于资料所限,目前已难寻邵雍与投子颙禅师直接交往、参问的原始资料,然结合上述投子颙禅师禅法思想,以及代表邵雍主要学术思想的《观物篇》与《伊川击壤集》来看,邵雍与投子修颙禅师思想之间,确颇存吻合之处,且能明显察觉邵雍思想受投子颙禅师影响;另据《伊川击壤集》,邵雍与《居士分灯录》中投子颙禅师的法嗣富弼之间常有书信往来,谈及自心、见性诸问题,此给上述结论更添一份佐证。
注释
①《禅林宝训音义序》,《续藏经》第64册,第452页下.
②《续传灯录总目录卷中》,《续藏经》第83册,第12页中.
③《五灯全书卷第三十五》,《续藏经》第82册,第17页中.
④《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十六》,《续藏经》第78册,第738页下.
⑤《续传灯录》,《大正藏》第51册,第555页下.
⑥《御选语录》,《续藏经》第68册,第712页中.
⑦《居士分灯录》,《续藏经》第86册,第593页中.
⑧《居士分灯录》,《续藏经》第86册,第593页中.
⑨《禅林宝训》,《大正藏》第48册,第1027页下.
⑩《禅林宝训顺朱》,《续藏经》第64册,第572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