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186例体会
2011-03-31缪正亮
缪正亮
(淮安市清浦区武墩卫生院,江苏淮安 223006)
慢性胆囊炎属祖国医学“脘胁痛”、“痞满”范畴,其病位在肝、胆;病因多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病机为肝气郁结,肝胆实(湿)热,气滞血瘀。2006年8月-2010年8月,我用3张中药处方治疗慢性胆囊炎186例获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86例患者,男性89例,女性97例,年龄18-7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2年,平均4.3年。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胀痛、刺痛或隐痛,有时疼痛牵引至右肩背部,脘腹痞满,嗳气、恶心、厌食、口干苦等症状,舌质红或绛,舌苔薄黄或黄腻,脉象弦数或弦涩。右上腹均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全部病例均经B超检查,提示胆囊体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胆囊壁粗糙不光滑,均符合慢性胆囊炎诊断,部分患者合并胆囊结石或慢性胃炎或肝实质轻度损害。
2 治疗方法
按照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将本病分为三型治疗。(1)肝气郁结型:共78例,症见右上腹胁肋部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刺激而增减,气短胸闷、嗳气频作、饮食减少、苔薄黄、脉弦。治以疏肝理气止痛,内服胆囊炎I号方:柴胡12g、香附12g、枳壳10g、陈皮10g、白芍15g、甘草5g、青皮10g、郁金10g、川楝子10g、鸡内金10g。方中柴胡疏肝,香附、枳壳、陈皮理气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配青皮、郁金、川楝子增强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鸡内金健睥和胃。临床应用时可随证加减,如恶心、呕吐严重,上腹部隐痛不适,或合并慢性胃炎者,可加用广木香、姜半夏、砂仁、藿香、黄连等以和胃降逆。(2)肝胆实(湿)热型:共59例,症见右上腹或胁肋部疼痛、胀满,并有灼热感、食纳差、恶心、口干苦、脘闷、舌质红或绛、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治以清利肝胆实(湿)热,理气止痛,内服胆囊炎Π号方:金钱草30g、茵陈20g、川楝子15g、玄胡索15g、郁金15g、金银花20g、黄芩10g、山栀1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焦山楂20g,方中金钱草、茵陈利胆清热祛湿,川楝子疏肝行气止痛,玄胡索理气止痛,郁金利胆行气,黄芩、山栀清热燥湿,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焦山楂消食健胃。临床应用时可随证加减,如右上腹疼痛剧烈,时有绞痛合并胆囊结石者可加用海金砂、鸡内金、虎杖利胆化石。(3)气滞血瘀型:共49例,症见右上腹或胁肋部胀闷疼痛,痛势较剧,痛有定处,食欲不振、嗳气、口干舌燥、胸骨后或右胁下有灼热感,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燥少津、脉弦涩,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内服胆囊炎Ⅲ号方:紫丹参20g、姜黄10g、玄胡索15g、川楝子15g、桃仁10g、柴胡10g、香附10g、焦山楂20g、青皮10g、枳壳10g、穿山甲10g。方中紫丹参活血通经止痛,姜黄活血行气止痛,玄胡索活血、利气、止痛,桃仁活血化瘀,川楝子行气止痛,柴胡、香附、青皮、枳壳加强理气活血止痛之功,穿山甲通络活血,焦山楂消食健胃、行气散瘀。临床应用时可随证加减,如气滞血瘀日久化热,耗伤肝阴,或并发肝实质损害者,可加用制首乌、麦冬、五味子、沙参等药滋阴柔肝等。
以上三方均为每人一次量,每日一剂,加水400ml,煎至150ml,分两次口服。所有病例均以连续服药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每半月记录一次病情变化,疗程结束后定期作B超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分别判定疗效。
3 治疗结果
本组186例经辨证用以上三方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饮食完全恢复,评为痊愈者48例(25.8%);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显著减轻,饮食正常,评为显效者84例(45.2%);临床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主要症状显著减轻,食欲基本正常,评为好转者44例(23.6%);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评为无效者10例(5.4%),总有效率94.6%,三方疗效基本一致。经过治疗后全部病例作B超检查,胆囊体积较治疗前减小,胆囊壁较光滑,无明显病理特征者,共177例,治疗后经B超复查,胆囊壁仍增厚,体积无明显减小共9例。
【典型病例】杨某,女、36岁,慢性胆囊炎史3年,平素情志不畅,易生气恼怒,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2006年10月11日与家人赌气后再次发作,就诊时,右上腹胀痛走窜不定,痛连胁肋,脘闷、嗳气不畅、纳差、苔薄、脉弦,体检右上腹肋弓处压痛。经B超检查提示胆囊壁增厚不光滑,体积稍增大,临床诊断为慢性胆囊炎。中医辨证属肝气郁结型。用胆囊炎I号方加减治疗并嘱调情志,避免受凉,忌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连续服用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恢复,复查B超提示:胆囊体积正常,胆囊壁光滑。治疗后随访1年未再发病。
【典型病例】李某,男,42岁,慢性胆囊炎史4年,平素喜食辛辣油腻厚味之品。近4年来,右上腹胁肋部疼痛反复发作,经西医治疗后好转,2010年3月21日,因饮食失节致再次发作,改投中医治疗。就诊时,右上腹胀满疼痛,拒按,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背部,并有灼热感,食纳差,伴恶心、口干苦、溲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右上腹压痛明显,经B超检查提示: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粗糙,临床诊断为慢性胆囊炎。中医辨证属肝胆湿热型,用胆囊炎II号方加减治疗,并嘱服食清淡之品,忌辛辣油腻之物,连续服药3个月后,临床症状,体积基本消失,经复查B超示胆囊大小形态正常,胆囊壁由粗糙变为光滑,治疗后随访1年,未再发病。
4 体会
慢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原因,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热;或由肝气郁结日久,致气滞血瘀,使中焦气机失畅,肝络不得畅达;胆腑失予通利而致右上腹或胁肋部胀满疼痛,其病程长,病情反复,我们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按中医辨证将本病分为三型:肝气郁结型、肝胆实(湿)热型和气滞血瘀型,分别给予胆囊炎I号、II号、III号方加减治疗,并嘱避免受凉,调畅情志,注意饮食等辅助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经过治疗后右上腹或胁肋部反复发作性疼痛,胀满、食纳差、嗳气、口干苦等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右上腹压痛等体征明显缓解或消失,B超复查亦有显著改善,表明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效果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