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脉理论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2011-02-11耿晓云马忠军韩淑凯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2期
关键词:代赭石内风冲脉

耿晓云 马忠军 韩淑凯

河北省望都县中医院(河北望都072450)

冲脉是奇经八脉之一,被称为“经络之海”、“十二经脉之海”和“五脏六腑之海”,是从不同方面强调冲脉在全身中的重要地位,因其着重在通行血脉,故又简称“血海”,是全身四海之一。内科的诸多病证与冲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甚至冲脉气血的失衡直接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因而明了冲脉在疾病中的作用,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可起到很大的作用。《医学源流论》中则更明确指出:“明于冲任之故,则本原洞悉,而后其所生之病,千条万绪,可以知其所从起”。笔者就脑卒中的病因、病机、治则、方药、预防与冲脉的联系予以一探讨。

脑卒中常见有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其病机论述不一。宋代以前,将脑卒中都归属风邪乘虚侵入人体所致。宋元以后,“类中风”才被引起重视。刘河间认为“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认为“湿痰生热”;廖希雍认为“内虚暗风,却系阴阳两虚,而阴虚者多,与外来风邪迥别”;张景岳更批评了外风的观点,“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提出“非风”之说;叶天士以内因立论,提出“阳化内风”的理论;《叶案存真》谓“精血五液衰夺,阳化内风,上巅则眩晕欲厥,乘络则四末瘀痹”。但其对阳气如何在精血五液衰夺得基础上化风的机理并未阐述,弄清其中的机理,便找到了脑卒中的始动因素,截断了阳化内风,则能很好的预防与治疗脑卒中。笔者认为冲气上逆为一切阳化内风的原动力。其依据有3。

1 冲脉与任脉、督脉的关系

冲脉与任脉、督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与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都相交会。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足少阴肾经为人之真阴、精气所在。《灵枢·逆顺肥瘦》载“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渗诸络而温肌肉”。冲脉为五脏六腑之海,五脏六腑均禀受其气血的濡养。其上行的一支,出于咽喉上部和鼻咽部,向诸阳经渗灌精气;向下的一支,注入足少阴的大络,从气冲部出来,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中,伏行于胫骨内侧,下至内踝后边分行。下行的足少阴经同行,渗灌气血于足三阴;伏行的又从足背部出来,沿着脚背进入大趾趾缝间,渗灌各络脉气血以温暧肌肉。

2 冲脉的生理功能

冲脉之安和,借任脉之担任,冲任对脏腑、经络气血的盛衰起着疏导调节作用,冲任二脉之病变又每每相关。脑卒中的主要病因就是精血五液衰夺,病机是本虚标实,即气、血、阴、阳等本虚与风、火、痰、瘀等标实,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最终导致血瘀或痰瘀阻于脑络而猝发中风。若冲脉气血充盛,人体气血阴阳得以补充和疏导,则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无法进一步造成脑中风。

3 冲脉的病理基础

《素问·骨空论篇》曰“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素问·厥论》云“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这与脑卒中后患者意识障碍非常接近。正是叶天士所说的“阳化内风”。《素问·痿论》谓“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宗筋之会,会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说明冲脉的气血衰少,直接影响阳明经气血虚弱,致宗筋纵,产生痿证。即如《灵枢》所谓“任、冲不盛,宗筋不成”,这与脑卒中后肢体不利甚为相似。所以冲脉的病理发动是产生脑卒中的始动力。冲脉气血失调则向上不能“渗诸阳、灌诸精”,患者出现颃颓不利的表现(即语言不利或不语以及口角流涎,吞咽不利)、清阳不升、精气不能上奉则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向下不能渗三阴则出现下肢肢体不利的表现,不能渗诸络而温肌肉则出现肢体厥冷。冲脉盛则五脏六腑皆盛,冲脉损则五脏六腑皆损。冲为血海,有余则显其身强壮,“怫然”不知所病;不足则显身体虚弱,“狭然”不知所病。因其主要部位在下腹,故见症有少腹痛、气上逆、心痛、心烦、胸闷、胁胀、腹内窘迫(里急)、大小便不利、疝气、遗尿、大便失禁等,其症状和脑卒中的必然症状与或然症状很相似。

冲脉动则诸脉皆动,冲气逆则诸气皆逆,冲脉上逆是冲脉引发诸病的主要形式。冲脉主动,其性向上,通过冲气上逆的形式影响人体五脏六腑的气血阴阳功能失调,造成机体的进一步损害。笔者将冲脉上逆的病因分为6类:(1)风扰致冲:外感风邪直入奇经八脉,冲脉为风邪所扰,诱发冲气上逆。(2)寒极致冲:素体虚寒或寒邪直中肝肾,冲气上逆。(3)火极致冲:肝阳暴张,引动心火,风火相煽,而致冲气上逆,气血相逆并走于上。(4)血瘀致冲:淤血阻络,冲脉精气运行不循常道,冲气必然上逆。(5)痰湿致冲:痰浊内生,日渐增多,冲气不能安守于位,而致上逆。(6)气候时令变动致冲:气候时令变动亦可引发冲气上逆,如冬至日之阳生,生发太过,而致冲气上逆。临床所见,心脑血管病有集中发病的特点。冲气上逆造成脑卒中的病机有:(1)缓冲则动:肝肾精血亏虚,冲脉上逆缓慢,患者出现身摆动头摇,舌质淡,苔白,脉浮数。(2)急冲化风:肝阳上亢,冲脉上逆快而幅度大,患者出现头晕、头痛,舌质红,苔白,脉弦紧。(3)热冲化火:火热之邪与冲脉上逆相并而上,患者出现面赤、身热、口噤、气粗、口臭、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4)寒冲化痰:冲脉上逆夹杂寒痰攻冲心脑,患者出现惊悸不安、重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不开,痰涎壅盛等,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缓。(5)虚冲则痿:因虚致热,因热则气血津液内耗,不能营养五体而致肢体痿弱不用。若冲脉气血充盛,何痿之来。(6)瘀冲成积:冲气上逆引起瘀血上攻则出现气血瘀阻,阻滞脑络,影响神明。(7)大冲则厥:冲气上逆病变到一定程度,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的表现。(8)冲极则脱:冲脉之气冲出人体,五脏气血尽失,患者出现阴脱、阳脱症状,直至阴阳离决而亡。以上诸因素与冲气上逆相互为用,导致患者神志、精神、语言、肢体功能等诸多障碍,而产生脑中风复杂的临床表现。

4 治法应用

根据冲气上逆的特点,笔者提出了治冲5法:补冲、固冲、敛冲、镇冲、降冲。冲气上逆,本虚为内因,邪盛为外因。针对其虚,补肾为主,针对其病机不同,采用固、敛、镇、降诸法,使冲脉气血平和,冲任二脉能正常转输调节全身气血,则有利于脑中风的恢复。自拟补肾固冲汤为主口服,方药为人参10g,代赭石30g,怀牛膝 30g,紫石英 30g,白芍 20g,枸杞子 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芡实20g,山茱萸肉20g。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别录》谓“通血脉,破坚积”《日华子本草》云“调中治气”。代赭石苦、寒,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神农本草经》云“腹中毒邪气”;《别录》云“养血气,除五脏血脉中热”;《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能生血兼能凉血,而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代赭石压力最胜,能镇胃气、冲气上逆,开胸膈、坠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诚有捷效”。怀牛膝引热、引气下行,又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人参、代赭石、怀牛膝同用,使人参补益之力直达下焦肝肾冲任,冲脉得以固守,气血调和。芡实固肾涩精,《神农本草经》曰“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紫石英温肾助阳、镇心安神,《神农本草经》云“主心腹咳逆邪气,补不足”,“久服温中,轻身延年”;《本草纲目》云“上能镇心,重以去怯也”。生龙骨、生牡蛎补肾之元阴元阳,肾气固则冲气不能上冲。山茱萸肉补肝肾阴血,冲脉隶属肝肾,肝肾阴血充足则冲气不能上逆。诸药配用,使肾气足而冲脉固,伍以化痰、活血、通络诸法,在脑中风的治疗和预防中可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5 典型病例

患某,男性,61岁,2009年12月25日初诊。因反复脑梗死发作致肢体不利伴语言謇涩前来就诊。患者近3年来曾6次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或脑血栓形成,已反复住院治疗,使用大量活血化瘀药物效果差。现症见双下肢抬脚困难,拄杖缓慢行走,右上肢握力明显减退,语言明显不利,舌质胖,苔白腻,两脉弦滑。予以补肾固冲汤为主口服,辨证加减服药至今半年余,已去拐,正常行走,语言较前流利,期间未再次发生脑卒中。

猜你喜欢

代赭石内风冲脉
代赭石的临床应用及其量效关系
“内风”论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探讨
中医名言拾粹
从内风论高血压脑出血的防治思路
基于“内风”理论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临床研究
代赭石矿物学研究及应用探讨
由释名探析冲脉之循行
张仲景代赭石配伍特点探析
从冲脉论治经前期综合征
小议冲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