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赭石的临床应用及其量效关系
2022-11-26丁齐又于同月朴春丽
陈 烁,丁齐又,于同月,朴春丽*
(1.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深圳 51800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代赭石为氧化类刚玉族矿物赤铁矿。代赭石主含三氧化二铁。代赭石味苦,性寒;归肝、心、肺、胃经,具有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的功效。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古代医家代赭石的用量及其配伍,以及现代医家运用代赭石的临床经验,探讨代赭石的临床常用剂量及其配伍,以供同道参考。
1 经典名方用量与配伍
古代医家常用代赭石配伍不同中药治疗呃逆、呕吐、便秘、衄血等疾病。如旋覆代赭汤(汉·《伤寒论》),代赭石(一两约13.8 g)质重而沉降,善治冲逆,配伍君药旋覆花味辛以宣气涤饮,共奏涤饮降逆,下气消痰作用,用于治疗胃虚痰阻气逆证。配伍生地,如治妊娠胎堕下血不止方(唐·《备急千金要方》),代赭石(研末,每服方寸匕约2.9 g)有凉血之功,生地凉血宣血,清血中之热,血热则迫血妄行,血凉则静,外溢之血自止,用于治疗血热衄血诸证。如配伍桂枝,如代赭石汤(元·《御药院方》),代赭石(每服约1.09两约45.11 g)质沉重、降逆气,配合桂枝、吴茱萸散寒降逆,共奏降逆散寒通鼻窍之功,治疗冲气上逆,鼻息不通者。配伍石膏,如敷眼方(南宋·《仁斋直指方》),代赭石(二分约0.828 g)平肝潜阳、凉血,配伍石膏之甘寒,外敷眼头尾及太阳穴,功能消肿止痛,治疗患眼赤肿闭合。配伍甘遂、芒硝,如赭遂攻结汤(民国《医学衷中参西录》),代赭石(一两至二两约37.3~74.6 g)重镇降逆,一方面治饮食不节而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另一方面代赭石重坠,配合甘遂、朴硝攻下肠间宿食;甘遂力猛剽悍,攻决为用,能下行亦能上达,若无以驾驭之,服后可见吐泻交作,与代赭石重镇之力合用,如车之有辅,不乱其辙,能治宿食结于肠间,大便不通。配伍牛膝,如建瓴汤(民国《医学衷中参西录》),代赭石(一两约37.3 g)平肝潜阳、降逆,牛膝引血下行,二者相合,代赭石镇肝降逆于上,牛膝引血下行于下,疏导通利,潜镇敛浮,二者共奏镇肝息风之功,该方用治脑充血一证。配伍人参,如参赭镇气汤(民国《医学衷中参西录》)方中代赭石(一两至二两约37.3~74.6 g)借人参大补之性,降逆而不伤正,人参配伍代赭石借其下潜之力,挽回将脱之气;两药合用,使上逆之气得以挽脱,虚喘之状得以潜降。是以参赭镇气汤能治“阴阳两虚,喘促迫逆,有将脱之势,亦治胃虚不摄,冲气上干,致胃气不降作满闷”。
2 名老中医用量与配伍经验
邓铁涛认为,凡治疗高血压均应加重镇之品,再审其阴、阳、虚、实、痰浊等不同而添加相应药物,其善用调肝之法治疗高血压,平肝潜阳息风为基本治法,常用代赭石以镇肝,配伍白芍柔肝,钩藤、石决明、牡蛎等平肝,诸药合用平肝降浊,其中代赭石剂量多为30 g。另外,邓铁涛治疗胃炎,取代赭石降逆之用,配伍白术以健脾和胃,两药合用和胃降逆,代赭石用量为30 g[1-3]。
朱良春认为,胃气逆行,冲气上干,气逆则血逆,吐衄之疾即起,吐衄多从伤胃论治,治疗上以降上逆之胃气,凉血止血为主,治疗胃溃疡出血呕吐代赭石重镇上逆之胃气治标,地榆凉血敛“疮“治本,二者相伍,标本同治,疗效甚佳,代赭石用量为18 g。在治疗食管癌方面,朱良春认为食管癌在辨证上有虚实之分。早中期多表现为气滞、痰聚、血瘀、毒踞的实证,晚期则因病程缠绵日久,进食困难,频繁呕吐而致气阴两亏,呈现邪实正虚,虚实夹杂之证。治疗上以“降逆和胃,消坚破结,解毒化瘀,养阴培本”为大法,治疗食管癌呕吐,代赭石重镇降逆,配伍旋覆花、半夏降逆化痰,诸药合用和胃止呕,代赭石用量为30 g[4-5]。
路志正多年临证过程中总结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为其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核心。路志正调理脾胃治疗嗳气时,取代赭石重镇之力以降胃气,配合旋覆花化痰和胃,两药合用梳理脾胃之气,代赭石用量为15 g;治疗杂症如眩晕,从张景岳所提“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之说,治疗上补虚为本,取代赭石潜阳之功,配合生牡蛎镇敛浮阳,两药合用平肝潜阳,代赭石用量为15 g[6-9]。
沈宝藩提出痰瘀同源、痰瘀同病、痰瘀同治理论,遵从《丹溪心法》“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的思想,治疗痰热内扰心神失眠者,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配伍决明子清肝,两药合用平肝降气,代赭石用量为15 g;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后遗症等),认为本在气血亏虚,脏腑虚损,阴阳失调,病之标为风、火、痰、瘀,治疗上痰瘀同治,代赭石镇肝降逆,配伍牛膝引气血下行,两药合用可急治其标,代赭石用量为15 g[10-12]。
周仲瑛灵活运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主张复法(复合经方)治疗疑难疾病,创造性的将经方融入复法中。治疗呕吐,运用代赭石重镇降逆,旋覆花下气消痰,半夏祛痰和胃,三者合用共奏降逆止呕,代赭石用量为25 g;在治疗颅内肿瘤、食道癌等癌症中,以抗癌毒,消痰瘀为基本治则,同时兼顾正气,健脾和胃,升降气机,代赭石重镇以降上逆之气,配伍旋覆花性温下气,丁香温中降逆,半夏化痰和胃降逆,诸药合用梳理气机,起到降逆止呕之功,代赭石用量为20 g;治疗头痛阴虚阳亢者,代赭石重镇降上亢之虚阳,怀牛膝引药下潜,龙骨、牡蛎潜镇,诸药合用收敛虚越之浮阳,代赭石用量为20 g[13-16]。
3 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仝小林院士在临床中提出“症-证-病”理论模式,构建“态靶辨证”学术思想,针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中满内热”的特点,以症状为靶点,治疗呕吐,以代赭石质重沉降,配伍半夏化痰涤饮,苏叶行气宽中,旋覆花下气,诸药合用可加强下气和胃止呕之功,代赭石用量为30 g;针对顽固性呕吐伴有顽固性呃逆患者,以重镇降逆为法,选用代赭石重镇降逆,配伍旋复花下气和胃,两药合用降逆止呕,代赭石用量15~30 g。仝小林院士在使用代赭石的剂量上,取代赭石15~30 g 先煎为用,以30 g 为多[17-19]。
黄煌教授在其学术思想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药人、方人等概念,打造出一个以人为本、方人相应的经方学术体系——方人学说。在治疗神经性呕吐患者时,结合病症,辨为少阳厥阴证者,常用小柴胡汤合旋覆代赭汤,取代赭石重镇降逆,配伍旋覆花以下气化痰,加枳实、竹茹下气消痰,诸药合用化痰止呕,顾护和胃,代赭石用量为10 g;治疗肾不纳气,气虚喘咳之肺气肿,代赭石重镇配合龙骨、牡蛎潜镇,两药合用调理气机以止咳平喘,代赭石用量为30 g[20-21]。
李赛美教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经典理论教学与临床研究,提出以“火热论”治疗2 型糖尿病,提出“降糖不远寒、扶正重脾胃、气血贵流通”治疗思路,临床上擅长运用经方辨治疑难杂症,在治疗少阴顽固咳嗽时,以代赭石重镇降逆,旋覆花性温下潜,二者合用降上逆之气,治愈顽咳,代赭石用量5 g[22]。
4 现代医者用量与配伍
4.1 配伍旋覆花 杨晋翔治疗呕吐、呃逆,代赭石降逆气、止呃逆,旋覆花散水气、化痰结,两药合用增强降逆止呕之功,代赭石用量为10~20 g,旋覆花用量为10 g;袁红霞治疗胃虚型反流性食管炎,其中胃虚气逆为本,代赭石用量较小,以降胃虚所致上逆之胃气,旋覆花下气化痰,二者共奏下气降逆之功,代赭石5 g,旋覆花15 g;张声生从升清降浊角度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代赭石重镇降逆,旋覆花性温下气,合用和中降逆,代赭石10 g,旋覆花10 g[23-25]。
4.2 配伍牛膝 马云枝应用镇肝熄风汤治疗失眠,代赭石潜镇肝阳,牛膝引血下行,补益肝肾,二者共奏镇肝潜阳,补肝息风之功,代赭石用量为30 g,牛膝用量为10 g[26]。
4.3 配伍鸡内金 马大正治疗气滞血瘀型月经后期,以代赭石沉降之力配合鸡内金健脾活血,两药合用排体内之瘀滞疗效显著,代赭石20 g,鸡内金10 g。危北海治疗肝胃不和型胃痞,其中代赭石重镇降逆,鸡内金健脾和胃,两药合用降胃气以和胃,代赭石30 g,鸡内金30 g[27-28]。
4.4 配伍磁石 李庆海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伴呃逆耳鸣者,其中代赭石重于平降逆气,清降肝火,磁石平肝潜阳,无猛悍之气,更有补肾益精之功,二者均以铁为母,性降属阴,可镇降虚逆,代赭石、磁石用量均为15~30 g[29]。
4.5 配伍麦芽 孙桂芝自拟金麦代赭汤治疗胃癌晚期患者,针对“病久不食”而气滞、痰阻、癥结者,尤为切合病机,其中代赭石重镇降逆,生麦芽化痰理气,二者共用,一升一降,使胃气宣通调畅;治疗癌症所致呕吐等胃肠疾患时,代赭石降逆止呕,麦芽理气止呕,两者合用加强止呕之功,其中代赭石用量在10~15 g之间,以15 g 为常用,麦芽用量为10~15 g[30]。
4.6 配伍山茱萸 徐成贺治疗奔豚气,代赭石最能平降冲气,山茱萸能收敛肾气,二者相伍,敛肝平冲之力尤著,代赭石用量在20~30 g,山茱萸用量20 g[31]。
5 小结
综合经方、历代经典方剂及现代名家经验,总结出汤剂中代赭石临床用量范围为13.8~74.6 g,汤剂中常用量为10~30 g,散剂用量范围为2.07~4.14 g,外用剂量为0.828 g。根据病、证、症,寻找代赭石最佳用量与配伍,如降逆和胃化痰止呕,可配伍旋覆花、鸡内金、麦芽、半夏、黄连、竹茹等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呕吐、胃溃疡、出血、嗳气、呃逆、大便不通等胃肠道疾病,常用汤剂用量范围是10~74.6 g;如平降逆气,清降肝火,可配伍磁石、牛膝、蔓荆子、决明子、牡蛎等,治疗脑出血后遗症、急慢惊风、失眠、高血压等疾病,临床常用剂量汤剂为15~30 g,散剂为2.07~4.14 g;如消肿止痛,治疗目赤红肿,常配伍石膏,临床常用外用量为0.828 g。
现代药理证实代赭石有抗炎、止血、镇静抗惊厥等作用;临床运用代赭石安全范围较广,汤剂常用量10~30 g,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本品可能含有砷盐,长期服用有慢性砷中毒的可能(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表明,砷具有致突变、致癌和致畸性;孕妇慎用)。本文通过总结古、现代医家运用代赭石临床用量及配伍规律,以期为临床合理有效地使用代赭石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