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读写结合点 探读写结合路——谈小学高段读写结合的有效切入点
2010-02-16浙江
浙江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始终成为困扰广大师生的最大难题。单靠每学期8次的单元作文是远远不够的,孩子们的命题作文过多,而且习作的形式又不够全面,孩子们的习作水平难以得到明显的提高。对于高段学生来说,用大块的时间专门来对付写作,又是很不现实的。所以,利用课本资源,读写结合,进行练笔,这样,既增加了习作的次数,又能丰富习作的内容。它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相互迁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因此,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究竟该如何落实读写结合的点呢?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认识到,只有将教材这个资源充分用好用足用巧,找准读写结合点,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在两者结合中找到读与写的乐趣。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教材内容丰富,或叙事曲折,或写景优美,或抒情动人,或说理深刻,或介绍透彻,篇篇都是学生习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一、从典型的词句切入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如《走遍天下书为侣》最后一段:“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在理解了句子所要表达的含义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式让孩子们练笔:“一本好书犹如_____。”不一会儿,一句句动人的句子就呈现在我的眼前:“一本好书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把我牢牢地吸引在书的世界里。”“一本好书犹如一杯美味的冰激凌,让我从嘴里甜到心里。”“一本好书犹如一道光,引领着我们奔向知识的天堂。”“一本好书犹如一位良师益友,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一本好书犹如一个万花筒,它带我看尽了人间的美丽与丑陋,真实与虚伪,善良与险恶。”……孩子们的表现让我为之雀跃,也让我欣喜地看到了读写结合的累累硕果。
二、从写作技巧切入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显然,这里的“举一”就是凭“例子”示范;“反三”就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形成灵活运用的技能。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仿写的好材料,关键是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仿写之“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如写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场景,可全面模仿《开国大典》一文的写法:以大典前——大典时——大典后的构段方式构文,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每一个观察点,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又如在学了课文《落花生》后,我让学生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进行了一次练笔。结果令人欣喜,有的借粉笔赞美老师:“我赞美粉笔,更歌颂那些手握粉笔,默默奉献的老师。”有的借老黄牛赞美环卫工人:“老黄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正是环卫工人的真实写照吗?”在这次练笔后,我还把几篇学生的优秀作文送到校报刊《曙光报》上投稿,其中有一篇被刊登:
蜡烛赞
蜡烛并不起眼,用蜡裹成一根小小的蜡烛,中间穿根芯,就制成了既平凡又不平凡的蜡烛。
一天晚上,突然停电了,爸爸点燃一支蜡烛,烛光时强时弱,像在眨眼的星星。不知不觉中,蜡烛淌下了烛泪。看着它,我想到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动人诗句。透过蜡烛的火苗,我仿佛看到我的妈妈和老师。
小时候,妈妈,您教我说话,扶着我一步一步练习走路,当我摔倒了,您鼓励我爬起来继续走。一次次,一回回,时间就从您鼓励的眼神中溜走,您陪我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在我身边关心我,妈妈,您不就是蜡烛吗?
我上小学了,老师,您从“a、o、e”“1+1”教起,日复一日,时光就从我们琅琅的读书声中消逝了。您用自己的爱温暖每个孩子的心,用自己的光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老师,您不也是蜡烛吗?
如今,我渐渐长大,在我的成长路上,洒下了妈妈和老师多少辛勤的汗水啊!一阵风吹过,烛光微微一颤,好像是在向我诉说什么。
没有电灯的夜晚,我却觉得这片烛光无比明亮。
一次次练笔的成功,让我更加坚信:仿写就如书法中的临摹,是学生写作的良好开端。只要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就能水到渠成,实现真正创新的目的。
三、从文章空白处切入
留心文本、用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套人教版的教材中就留有许多空白,这些空白有的是内容的深化,有的是内容的新解,有的是情节的衔接发展,也有的是情节的转折变化……这些空白之处为学生留下了极大的空间。我想可以充分利用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在学生对语言材料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将作者有意无意忽略的部分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起来,使之具体、深刻。
1.补充文中情节空白
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如能找准训练点,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多琢磨,补充情节或空白,就可以给学生多一点倾诉情感的机会。如《草虫的村落》中的第四自然段:
一只英勇的小甲虫像一位游侠,刚从外面回来,走进草虫的村子里,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我让孩子们猜猜这位出来迎接者会是谁?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有的说:“他们是一对夫妻,妻子说:老公你都出去那么久了,真是想死我了,你在外面过得好吗?丈夫说:我在外面真是大开眼界了,虽然很想你,但是过得很充实。”有的说是一对姐妹,有的说是一对父子,都分别进行了对话。又如我曾看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课堂实录,那位老师将小练笔的“点”落在:
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是无边的恐惧,是无声的寂静。七岁的阿曼达,他恐惧了,害怕了,他是怎样熬过这漫长的 36个小时?
请想象,他会想些什么,他会不断地对自己、对同学说些什么呢?课件再现当年洛杉矶地震的恐怖镜头,让学生进行练笔。后来,父子终于平安相见了,课文插图中的父子相拥的镜头又被老师拿来“借用”:请同学们想想看,经过这场浩劫,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他们彼此间会说些什么呢?这两次的练笔都在为这对父与子的形象解读服务。最后,教师让学生再次深情地朗读故事的结局,将板书“地震中”改为“了不起”。屏幕出示了这样一首小诗:总有一个人让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叫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这两处的小练笔无疑成了这节课的亮点,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2.补充文章结尾空白
有许多课文结尾的“空白”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们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的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教学《凡卡》一文,文章的结尾是凡卡寄出了那封地址不详的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梦中看见爷爷正在读他的信。这个结局似喜实悲,暗示凡卡甜蜜的希望将变成痛苦的失望。在孩子们充分理解这一点后,我说:“故事到这,戛然而止,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遐想。凡卡的命运究竟如何?请你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凡卡》一文。”刚刚学了这篇文章,孩子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凡卡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于是,这样的续写,刚好给了孩子倾诉的机会,孩子的创作欲望也一定非常高涨。但孩子们的心地是纯真、善良的,一定会有人要给凡卡一个美好的结局,于是我不失时机地提醒他们:原文是读写的基础!孩子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小凡卡的同情,充满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个个饱含真情,令人动容。
四、从读后的感慨切入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正是学生语言内化的过程。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引领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心灵往往能得到共鸣,从而真情流露。阅读是读懂文章,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学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后,我做了总结谈话:“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来自母亲的赞赏与鼓励,二是来自父亲的批评与指正。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请同学们先说一说,并以“父母的爱”为主题,写篇短文,在班队主题会上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要说的话真实地表达出来。我饶有兴致地看了孩子们的文章,有《爱唠叨的妈妈》、《用心去读妈妈的爱》、《爱吃醋的老爸》、《爸爸的沉默》、《爱的鼓励》……这次练笔成功率也很高。因为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首先抓住了感点,接着又有了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具体内容,趁热打铁,一气呵成。观其作文,虽程度认识参差不齐,但百花齐放,确实为孩子们有感而发。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在课堂上注重读写结合,细水长流,才能保证高段学生合理的动笔时间积累与训练量的积累,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有效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