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俗文化生成习作资源的开发
2010-02-16浙江
浙江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习作教学方式日新月异,习作内容异彩纷呈。细观习作教学,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指导小学生习作时注意贴近儿童的生活,但在引导学生选材时很少涉及民俗文化。而事实上,学生身边的民俗文化恰是学生最能触手可及的习作资源。为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展小学生的习作内容的范围,笔者想借助“民俗文化”这朵艺术奇葩,谈谈如何将民俗文化开发为小学生习作资源的几点想法。
一、开发民俗文化为小学生习作内容的意义
1.发扬民间民俗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厚的民俗文化的文明古国。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也进入了一个复兴和发展的时期,是“百年民俗”这一漫长里程中最好的时期。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致使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的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开发民俗文化为小学生习作源泉,势必应让孩子们去认识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才能使民俗文化真正走进他们的习作天地。这样一来,一则能扩大民俗文化知识的传播,二是慢慢地喜欢上民俗。也许他们中的几个孩子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成为某种民俗文化坚定的继承者,从而发扬了的民俗文化。
2.丰富学生民俗文化知识。民俗文化包含了历史、传说、民间工艺、传统习俗等等,犹如一朵朵早梅,在历经“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后,迎来了生命的春天,在现代的生活中重新散发着艺术芬芳,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容纳了丰富的知识。尤其是学生生活周边的民俗文化及其活动,最为贴近学生的生活,最能成为孩子们习作的源泉。开发民俗文化为小学生的习作源泉,使学生在确定主题,收集资料,写作的过程中接触、认识、了解,甚至动手操作,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民俗文化知识。
3.提升学生民族精神。民俗文化凸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展示了民间文化智慧,不仅是训练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载体,更是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接受思想教育的宝贵材料。开发民俗文化为小学生的习作源泉,使学生在了解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感受丰厚的民族人文情感,激活学生积极的写作动机,感受浓郁的中华民俗文化情结,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二、可开发为小学生习作资源的民俗文化
1.教材中的民俗文化
小学阶段的多门学科,如语文、音乐、美术、人·自然·社会(人教版地方课程)等课本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民俗文化的内容,展现民俗的丰富多彩。尤其是语文和人·自然·社会学科,要求在教学中进行综合性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和活动形式都是学生以民俗文化为内容的习作的宝贵资源。笔者从这四门学科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各取几例,不难发现,其中的民俗特色洋溢于字里行间,也是小学生习作的引发点:
语文学科中《北京的春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除此之外,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全,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展现了北京过年风俗和民俗文化,教师可由此引导学生写一写家乡过年的风俗。
《少年闰土》(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江南戏剧奇葩——越剧》、《各具特色的地方戏剧》……从穿戴展示浙江绍兴地区人们的信仰民俗,教师可由此引导学生写一写所知道信仰民俗。
人·自然·社会学科中《你玩过这样的游戏吗》(二年级):文字配以图片介绍了有浙江民间特色的传统游戏。教师可带领孩子们玩一玩这些游戏,并写下感受。
《江南戏剧奇葩——越剧》、《各具特色的地方戏剧》(四年级)介绍的是浙江的戏剧。这些就是学生书写记叙文如《看戏》、说明文如《我所喜爱的戏剧》、调查报告《地方戏剧》的可贵资源。
美术学科中如剪纸艺术就是民俗文化的其中一种,学生可介绍剪纸艺术,也可介绍自己剪纸的乐趣。
音乐学科中如《迷人的火塘》(五年级下册):侗家的晚上,最迷人的是火塘……向我们展现的又是侗族迷人的夜晚:火塘、舞蹈、民歌,好一幅民俗欢乐图!
2.生活中的民俗文化
只要留心观察,表现民俗文化的艺术品和展示民俗文化的活动在学生的生活中可谓是无所不在,都是入文的材料。生活中民俗文化的内容颇为丰富,列举如下:
节日中的民俗如:春节的穿新衣、放鞭炮,贴门神;正月十五的闹花灯、吃元宵;清明节的扫墓;端午节的赛龙舟……在中国,只要是节日,都有特有的民俗庆祝方式,而且每一地区、每一民族都有各自特别的活动形式。就拿元宵节来说,其他地方都是正月十五是元宵,而浙江台州有个古城却是“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就连花灯也各有各的妙处:有些地区是走马灯,有些却是无骨莲花灯,各具地方特色。
生产中的民俗,如农业民俗、渔业民俗等,每一种民俗都有其特色信仰习俗、礼仪、谚语等。
交通民俗如告别、饯行、接风、馈赠等民俗。
生活民俗包括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每一种民俗都有其沿革、信仰、礼仪、忌讳等。
社会民俗包括宗族民俗、村落民俗、教育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游乐民俗等。
文艺民俗包括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口头文学等。
教师可以“了解民俗”、“继承民俗风情”、“继承民俗精神”等活动形式展开,让孩子们到生活中去,去寻找和它们对话的空间:走一走名人的故居,爬一爬家乡的名山,说一说家乡的老话,尝一尝家乡的风味,学一学家乡的传统工艺,聆听家乡的戏曲,参加家乡的民俗活动,拜访家乡的“民俗通”……教会学生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就能进一步诱发他们习作灵感,把这些生活资源转化为民俗习作的源泉。
三、小学生民俗文化习作内容的开发策略
1.结合教材 随文练笔
随文练笔,就是以课文中民俗文化元素作为写作的引发点,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化习作为练笔,让习作与阅读水乳交融,和谐运行,让学生在不经意的练笔中培养写作乐趣,夯实写作基本功。练笔的形式很多,可根据课文内容补写空白、续编故事、仿写,也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活动,书写活动等。如《少年闰土》(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如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其实,这外貌描写不但写出了闰土的特点,也写出了绍兴的信仰习俗——许愿心,套银项圈,盼望孩子能健康成长。笔者据此设计了一个外貌描写的片段,要求学生写出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人物外貌。学生写得很精彩,其中一篇如下:今天,弟弟满月了。他被舅妈抱在怀里,光光的脑袋,脖子上挂了一条红色的绳子,上面还系着一把银剑和一个银八卦。胖乎乎的手上还套着闪亮闪亮的金推镯,小铃铛玲玲啷啷地响个不停。今天,他可真“富有”呀!(脑袋光光,因为我们浙江台州的风俗,孩子满月这一天要剃胎发,叫做剃头;八卦、银剑,推镯等都是外婆送给外孙或外孙女的满月礼物。)在人·自然·社会学科二年级《你玩过这样的游戏吗》一课的学习中,学生表现出对传统游戏的浓厚兴趣。尤其是踩高跷,当在课中补充高跷活动的历史、笔者拿出高跷时,学生的眼睛都发亮了。笔者教学生如何踩高跷,学生兴趣盎然,踊跃学踩。在接下来的语文课中,笔者就结合学高跷的内容引导学生将这快乐的过程写下来。因为有了真实的体验,学生写得入情入境,学高跷的情景在学生笔下显得特有趣味!
2.关注节日 畅写特色
在节日中,民俗活动就更为丰富了,这也是指导学生习作的契机。这一类的习作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课外日记,是学生在节日的氛围中感受民俗文化的意趣有感而发。如寒假里,感受家乡的春节民俗,可以写一写门口贴着的年画,可观察年画是怎样画成的,也可观察年画的画面由哪些事物组成,各有什么含义。也可以“春节民俗”为主题,从春节前人们的年货的准备,到过年春节的各种习俗,写一写系列日记……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料的范围,让学生有的放矢,教师关注的是习作的修改和品评。另一类则为课内习作。在习作前,教师根据节日的特点,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包括照片、录像、文字资料或实物资料,再根据课堂习作教学需要将学生所收集的资料制成课件或实物展现,使之成为课堂习作教学的环节。习作课堂上,将照片、录像、实物等再次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细致观察,体会景物的动、静态的变化,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使其感到有话可写,从而产生强烈的习作欲望,并能更好地按照顺序、抓住节日中民俗活动的特点描写,达到预期效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如习作《我的天台“五味粥”》就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操作:
(1)调查、了解家乡的春节习俗、来历。
(2)通过《人.自然.社会》课了解五味粥的来历和做法。
(3)和家庭联合进行亲子做五味粥活动,并拍下照片或录像,制成课件。
(4)课堂习作。
(5)品评、修改。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知晓了家乡天台春节吃“五味粥”的习俗,还亲自做了一回地道的天台人,饱了口福又饱眼福,写下的习作真是妙笔生花呀!
3.体验生活 多种表达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更是小学生以民俗文化为题材的习作源泉。生活中有很多民俗文化的元素,也有更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这些都是好的入文资料。因此,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参与民俗活动中去,鼓励学生学习简单的民俗活动技能,同时收集资料、图片、视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还可以通过营造本土民俗活动的气氛,让学生们在活动中表现自我,超越自我,展示活动成果。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既可以接受民俗文化、民俗审美教育,体验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的乐趣,又得到历史、人文、民俗、艺术等潜移默化的熏陶,实现了多个层次的整合。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写作的丰富材料,使习作有话可写,信手拈来。教师要启发学生去观察,体验和思考,还要教给学生运用多种文体展现民俗文化。除了小学生常写的几种文体外,还可以撰写民间故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籍贯,组织学生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究和挖掘,编写自己《家乡的民间故事》,记录民间流传的各种历史人物故事、传奇故事、民俗传说故事等。孩子们可以走街串巷,请身边的老人讲讲台州的民俗故事,向地方文艺家协会的会员们请教,到图书馆、网络查找、收集台州的民间传说故事、民俗轶事,并根据史料等编写一个个小故事,或者还可以学着写一写调查报告。学生要深入了解一种民俗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小学高段的教师可在确定一个主题后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民俗调查,将查找资料、实地调查、参观访问、实地体验、动手操作等活动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调查报告的方式多种,可以表格形式,也可仿照专业的调查报告形式。
[1]民俗百年话题.民俗研究.季刊.2000年第1期.山东大学主办.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
[3]任运昌.作文对生活的背离与回归.2005.3.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4]章师亚.生活需要式的作文教学.2004.6.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