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文本,引导学生续写

2017-02-15范新生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凡卡同情泥鳅

范新生

《凡卡》写于1886年,是契科夫早期的作品。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学习完课文后,我让学生续写《凡卡》。

批改作业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为凡卡设计了一个美好的结局:有的写凡卡捡到一张彩票,中了大奖,从此过上了富人的生活;有的写凡卡遇到好心人,把他送回了乡下和爷爷团聚;甚至一个学生写凡卡得到地下党员的解救,成了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我对故事的结局进行统计,以大团圆作为结局的有23人,占60.5%,以悲剧效果结尾的有15人,占39.5%。

课文以凡卡的梦境结尾。梦境看上去很“温馨”,有“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而读者已经知道,凡卡的这封信他的爷爷是不可能收到的。前后一联系,我们就感到,凡卡那些美好的愿望只能是一个不能实现的梦而已。“泥鳅”尚且能“摇着尾巴”自由自在地在家里,跟在爷爷身边,而凡卡却连“泥鳅”都不如,越发使人感到凡卡命运的悲惨。凡卡的梦只能是儿童玫瑰色的梦,血淋淋的现实仍在等着他。这梦,是痛苦惨然的暗示,既给读者以心灵震颤,也给凡卡的惨淡人生添上了悲剧的色彩。

窦桂梅老师说过:“对教材,只有钻进去的力量,才有飞出来的决心,教师走多远,学生就走多远。”我要学生再次续写,并且把故事写成一个悲剧。以下是撷取的片段:

生:再一次受到老板的暴打后,凡卡拖着受伤的身子来到大街上,看见醉醺醺的邮差撕碎了他给爷爷的信。凡卡绝望了,用尽最后一点力气从地上拾起一片散落的纸屑,紧紧地攥在手中,倒在了雪地上……

生:凡卡醒来,揉揉眼睛,看见爷爷坐在炕上,耷拉着两条腿,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可是,脚下是柔软的白云,星星在身边眨眼,这不是乡下,而是天堂。

生:“康司坦丁·玛卡里奇,那不是你的孙子凡卡吗?”爷爷朝那人指的方向望去,看见了一个小男孩倒在雪地里。“凡卡,我的孩子!”爷爷大叫起来。原来,凡卡在离村子几米外的地方饿死了,死时还保持着向前爬行的姿势……

交流时,我问学生,为什么要设计凡卡死去的结局?

生:因为这样的结局能触动人心,就更加体现凡卡的可怜,凡卡死去的结局也最能打动人,使人产生同情。他死在我的笔下,我真是下不了手。

生:因为凡卡死去的结局更能打动人心,更会让读者同情凡卡的遭遇,让读者去思考凡卡的悲剧到底是什么造成的,比欢乐的结局好很多。

生:因为这样感人的结局,更具震撼力。我也想写凡卡美好的结局,可是只有悲剧才能打动读者。那晚,我哭了,因为凡卡是在我的笔下死去的。

读了学生的续写片段,听了他们的情感体验,直觉告诉我,把这个故事续写成悲剧的确更有力量。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们看,亚里士多德早就提出了“悲剧净化情感的功能”,凡卡的悲剧很容易让人产生恐惧和怜悯的情感体验。学生说:“那晚,我哭了,因为凡卡死在了自己的笔下”“我很想痛哭一场”“我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我的心像一团乱麻,我为凡卡的死而惋惜”……他们并没有因为完成了家庭作业感到轻松愉悦,而是被卷入到复杂的情感纠葛之中。其中,对凡卡悲剧命运的怜悯之情尤甚。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怜悯由两个因素组成:对客体的爱或同情,以及因为它的缺陷或痛苦而产生的惋惜感”。这让今天生活在幸福之中日渐对苦难麻木的学生切身感受到爱、同情和惋惜。从这个意义上讲,悲剧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猜你喜欢

凡卡同情泥鳅
泥鳅笼
《凡卡》续写
她的委屈,没有同情分
不该有的同情
捉泥鳅
捉泥鳅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来限制对外交往为例
那些理财被骗的人,有多少真正值得同情?
克隆快乐
丰富情感,打造朗读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