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在未曾关注的精彩瞬间——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初探

2010-02-16浙江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作文生活活动

浙江

一、从生活教育到作文教学生活化

写作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关注现实,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活动。但是一提起习作,不少学生就会有“无米下锅”的难处。分析原因,我们可以罗列出许多,但最根本的是学生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是作文素材的贫乏,进而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大多数的学生对过去的经历犹如过眼云烟,在他们的心湖上偶尔泛起的点点涟漪很快就融入流水之中。不会及时发现生活,捕捉生活,那未曾关注的精彩瞬间就只能化作“一江春水向东流”。于是,学生作文虚假严重,造文现象普遍,所写作文缺少灵动的生活气息。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生活是教育的本源,脱离生活办教育,就像空中楼阁要塌下来。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可以化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借鉴、实践和尝试。

二、在生活中发现未曾关注的精彩瞬间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泉源,作文离不开生活。

我们应努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尽可能广泛地获得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力求作文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从而使学生有感而发,轻松愉快地抒写自己的感觉。

一、立足生活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温馨甜蜜的家庭生活,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给学生提供了肥沃的写作土壤。

1.发现学校生活之美

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过着上课下课的生活,在他们眼里根本没有什么变化。如果写一写有关学校生活的作文,大多数的学生都不知从何写起,该写什么。作为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校园生活的乐趣,认识校园生活,热爱校园生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留心观察。

(1)自然环境

如一年四季校园景物的变化,平时带领学生利用课间去观赏,把季节变化的足迹留在学生的日记里。还有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春雨蒙蒙、雷雨隆隆、雪花飘飘,在不同气候中引领学生发现校园呈现的诸多美景。

我们的学校是新校舍,校园环境和各种设施都在建设中,正是引导学生做生活有心人的大好机会,如:操场的大草坪变绿了,我提醒学生去关注它的变化,关爱小草的成长。小草虽娇嫩,但有顽强的个性;草坪的来之不易;校园的生机盎然,通过学生的描述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

(2)人际交往

如同学间的友谊、摩擦,教师和同学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的服务都可以启发学生写进自己的作文中。

在学完《落花生》之后,为了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一次“小练笔”。我发现学生所联系生活实际内容空洞、夸张。此时我想到我们学校的后勤工作人员:门卫、清洁工人、食堂工人、生活老师,让学生选取其中一人进行仔细观察了解,两天后再进行练笔。有了深入的观察和切身的体会,学生有感而发,真真切切地体会了落花生的品格和做人的道理。

(3)学习活动

如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各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分析自己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把它写进自己的日记里,写进心里。时刻提醒自己向优秀学生学习,取长补短,或是说说自己喜欢上什么课,为什么喜欢。也可以把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写下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写一写随笔。

(4)课外活动

如六·一儿童节,班队活动观摩,学校春游、秋游、校园文化艺术节、兴趣小组活动等都可以引导学生从中找到乐趣。

教学生做个有心人。在貌似不变的学校生活中,发现美的无处不在,认识校园生活的精彩纷呈,找到了需要表达的内容和想要表达的情感。写作时自然就会轻松自如,自然就有真情实感。

2.发现家庭生活之美

学生每日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已是司空见惯了,没有任何的感触。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父母,就只会写一些虚假、空洞的内容,根本不是自己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根据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观察:

(1)父母间的相处,是相敬如宾,还是碰碰磕磕。

(2)孩子与父母的相处,父母的言行举止,平凡简单的话语,给了你什么?

(3)一家人与朋友、亲人之间的相处。

(4)孩子独自在家时的情况。

(5)父母与长辈们相处。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家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捕捉人物内心的变化,从细小、琐碎的家庭生活体验七情六欲。

学生把对家庭生活的情感带入作文中,那学生也将由此日益热爱自己的家庭,也会变成一个懂得发现他人之美,珍惜家庭幸福的人。

3.发现社会生活之美

社会是个大熔炉,每个人都离不开它,小学生作为社会化的人当然也离不开它的影响与陶冶。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关注社会:

(1)上学、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象和事物。

(2)家长带孩子进入各种社交场合,观察各种人物的言谈举止,感受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方式。

(3)留心新闻及报纸的社会消息。关注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情如:汶川大地震、2008年奥运会、六十周年国庆大典、甲流的传播……教师要做有责任心的人,也应该引导学生去关爱社会。

记得“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每天要求学生去关注灾情变化,发动学生积极捐款献爱心,并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感动。在一次五年级作文竞赛中,尽是写有关汶川大地震的作文。孩子们用极富个性的语言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充满人间真爱、大爱的救灾场面,声情并茂地重现在我们眼前。而这恰恰源于他们用富有个性的双眼去观察,用富有个性的耳朵去聆听,用富有个性的大脑去思考,用富有个性的心灵去感受,体验了灾难无情、人间有情的感动。它真正体现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体验是作文的生命”这句话的含义。

二、唤起内需,激发学生体验生活之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淡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会带来疲劳。”教师在教学中要能有效地唤起学生作文的内在需要,将“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使学生有勇气克服言语的干涸而抒发“脑中的一腔积蓄”(叶圣陶语)。

1.课堂上引发体验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确,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作用。作文情境教学,是为引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一种情景。

义教版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角度,其中之一就是围绕“开卷是否有益”展开辩论,再写下经过或自己的看法。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个学生针对“开卷是否有益”提出自己的看法,接着,根据自己的看法,去查阅课外读物,或到网上查询,为自己的看法,找到合理的理由和依据。然后,我们利用班队活动举办了一个“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会。正方和反方同学分别就坐在属于自己的方阵里,主持人说了开场白后,正、反双方同学之间马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唇舌之战。双方同学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情绪高涨。辩论时,学生都变得伶牙俐齿,大家各抒己见,证据确凿,互不相让,难分胜负。辩论会后,我马上组织学生把刚才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动笔写下来。这样的课堂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引发了学生的体验,让孩子们有了一肚子的真情实感要倾诉,“胸中的一腔积蓄”处于一种“憋不住”的状态。此时拿起笔来,自然轻松愉快,滔滔不绝。

2.课堂外实践体验

体验以感官的参与为基石。学生的课外生活丰富多彩,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的眼睛学会观察,让耳朵学会警觉,让双手学会感触,让鼻子学会区别。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那么体验感也会加强,作文时也就会声情并茂。

孩子们十分喜欢各种课间活动。女孩们踢毽子、跳皮筋、跳格子;男孩子打乒乓球、弹卡、弹弹珠、跳长绳。看到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玩得那么津津有味,我也经常加入其中。光想着玩不行,我要让孩子们产生另一种收获。我在网上收集了许多描写各种课间活动的优秀作文,打印出来分发给孩子们。我并没有要求他们写自己的课间活动,可在之后的两个周末,大多数学生的日记里都写了自己参加的课间活动,并且写得有声有色,情趣盎然。我把优秀同学的作文配上照片,在班级里张贴宣传。这下同学们的兴趣更浓了,他们在活动中重新去感受,又自觉重新写日记,主动要求我批阅他的“杰作”。

因为喜欢,他们就会用心,因为用心他们就能充分调动一切感官去体会和感受生活。我们老师就应该做个有心人,蹲下身子,以孩子的眼光去关注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感受,从中帮助孩子发现写作的素材,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从本质上说是求本溯源的回归,是返璞归真,是将作为学习活动与生命活动的写作合二为一,从而使学生笔下的文章反映生活体现自我,让习作灵动而富有活力。

猜你喜欢

作文生活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