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2009-08-17黄雪琴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完善改革

黄雪琴

【摘 要】 高中语文教材的改革基本完成,普遍得到各界人士的认可。但是,新教材还有应该完善的地方。选文的代表性和多样性、教学内容的导向性、教材内容的粘连性等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教材改革应当不断完善,精益求精。

【关键词】 语文教材 改革 完善

自2000年秋季起,国家教育部正式发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及与其配套的语文新教材(人教版,以下同),在全国高中的起始年级全面推广使用。此次的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的变化很大。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让很多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士为之振奋。教材改革基本完成。新教材问世之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旧体例已破,新的格局也正在形成,语文教材面貌已初步改观。

然而,此次教材改革的试行效果如何,师生反应如何,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思考。

一、选文的代表性与多样性

曾有人说,过去的语文教育把学生当作了一个“垃圾桶”,把一些无用的知识、过时的“真理”,笼统地、强硬地灌输给学生。其中主要的原因正是当时的教材编选者不能很好地、客观地选编那些反映历史和文化的精髓篇章。而学生要加大对世界的、民族的、文化的、文学的学习,就应该改善这一状况。但是这一点,新教材在选文中还没有充分地体现。

从作品的选择角度来看,代表性不够突出。比如,说起《聊斋志异》,人们的脑子里就会想到那些颇通人性的狐精女鬼,而《婴宁》《阿宝》《香玉》等篇章,写得如此动人却不受青睐;元曲的代表作品《牡丹亭》里《惊梦》被视为经典,新教材却节选了“闹学”的《闺塾》;现代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围城》被忽略,选了逆向思维的《读〈伊索寓言〉》……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现在教材里所选文章的价值,但是我们认为高中教材中应当选择更有代表性的作品、经典的作品。所谓经典,是指那些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范的、具有超时空性和历史穿透力的作品。中外经典名著是经历史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进步精神,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中外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当下这样一个读图时代、影视时代、网络时代,学生的阅读变得越来越浮躁、单薄、表浅,因而更需要强调经典阅读,更需要强化经典教学,把经典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这样才能把根留住,才能扎得深,站得稳,看得远。

从作家的选择角度看,重复性明显,多样性不够突出。且翻开我们的新教材各册书的目录,你是否发现不少鲁迅的作品——第一册《〈呐喊〉自序》、第二册《祝福》《拿来主义》、第三册《纪念刘和珍君》《灯下漫笔》、第四册《药》、第五册《阿Q正传》,为什么鲁迅的作品几乎每个学期都要研究?现代著名的作家还有茅盾、巴金、王安忆、王蒙、丁玲、周作人、张爱玲、贾平凹、刘心武等等,何其多也!这些作家在新教材中却不见踪影。再看第五册,已设置了整个单元的李白、杜甫的诗歌,在第三册里又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峨眉山月歌》、杜甫的《登高》《蜀相》。第六册第三单元全是《红楼梦》,而第四册又选一篇《林黛玉进贾府》。看着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无序之感?

在这些年里,新教材编写组也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多次的调整。但是,略有换汤不换药之嫌,如果选来选去就这么几张老面孔,换来换去也是那些作品,学生又怎么能接触到更广阔的文学艺术天地?这样,浩如烟海的文学文化宝库于学生来说就太抽象了。

二、教学内容的导向性

从对高中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课本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全体师生的重视。有些地方的教学干脆抛弃课本,另外选择一些文章作为讲读课文。而学生们则认为,语文课本的学与不学都一个样,所以,很少把精力花在课本上,忽视了基础的积累。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情形呢?原因当然不是单方面的。不过,即使是新教材,但其中一些文章学生学起来仍是兴趣不高,笔者认为,改革教材应该改善这样的状况。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教材应该有一个明显的导向性,让老师知道教什么,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教和学的根本并不是为了高考的成绩,也不只是为了“听说读写”而已,语文教材要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另外,语文教材也不是“百宝箱”和“百科全书”,不要什么内容都往语文教材里放。所以,语文教材要守住自己的学科本位,要有一种独特的“语文味道”,有一种内在的语文气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和文学、文化的神奇力量产生兴趣并加以关注。

因此,语文教材应该尽量从浩如烟海的历代作品中筛选出那些能体现语言之根、文学之根、人文之根的文学佳作来。当然,这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没有人会认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比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更有文学性,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选择哪些佳作,当然也有据可循。

三、教材内容的粘连性

虽然新教材的编写说明里对教材的内容都有一个系统的阐述,但综观选文的内容,还是缺少粘连性,整个高中的教学内容没有一条明显的线索串联,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如何设置线索,布局高中教材的内容呢?

上海市语文教材的编写方向可以借鉴。他们整个初中语文教材一直遵循着人生成长这条主线,从六年级的“为生命喝彩”、七年级的“人贵有精神”、八年级的“面对逆境”,再到九年级的“面对灾难”,都是在引导学生面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挫折。这样的教材编排纠正当今语文教学重应试轻人文的倾向,把颗颗文坛上闪耀的珍珠串联成了美丽的项链。

高中教材设置的线索当然可以更有深度一些,比如,可以根据教育目的设置“情感篇”、“修养篇”、“责任篇”、“励志篇”等;可以以文学发展史为线索,按时间顺序组织文章,从《诗经》讲到《红楼梦》,从鲁迅讲到史铁生等等。究竟要如何变革,我们不妨在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如果教材内容安排上具有粘连性,具有一个整体性,教师在教学时就不能随便地增删课文,在讲授课文时就不能按既定的应试教育模式,讲完字词句,再讲段落结构、写作特点和中心思想了。学生在复习的时候也很容易回归课本,不至于与课本脱节。

当然,改革不能没有底线。有些教材的变革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很大反响。“金庸与鲁迅之争”正轰轰烈烈地展开着。不能否认,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求新求变的时代,教材编选也应与时俱进,立求创新。但是创新并不意味着牺牲传统、否定经典。正处于思想启蒙时期的学生所学的语文,关乎一代人的思维方式的发育和思想底蕴的积淀,关乎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所以,教材编选应该慎之又慎,精益求精。语文教材的改革之路并不见短,但我们坚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改革之路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平坦!

(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完善改革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资本项目开放与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的探讨
完善企业制度管理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