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飞青春与希望

2009-08-17梁存远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探究性探究语文

梁存远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这种积极的学习不是来自于教师的作业布置的外推力,而是产生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内驱力,也就是学生自身兴趣使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主动参与至关重要,新教材的使用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力促进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强烈兴趣,便会为之付出极大努力,在积极探究中,又会产生一种乐趣。这样由趣至乐,便会形成一种学习探究的巨大动力。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逐渐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新方式。

兴趣可增可减,这就看老师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唤醒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这一语文实践的活动中去,我认为兴趣是首要的,它是探索的前提,也是学习的动力。所以老师的教学重在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学习才有创造性,而这正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没有兴趣,就没有发现的乐趣,就没有才能和爱好,就没有活的灵魂,就没有人的个性。”

2.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在学习中,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语文科内涵丰富,既有丰富的艺术特性,更有强烈的人文精神,所以应该是“问题”最多的科目,然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问题,也很少被问,更不知从什么地方找问题,似乎认为语文就是看一看文章,听听讲解就可以了,而教师围绕课文提出的问题也不少,但最后都自己归纳解决了,并没有能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没有注意到问题教学的双向性。我们经常讲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过程,教师的教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展开,以问题引导问题,以问题拓展问题,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完成对课文的深入探索。

提出问题还要注意以下问题:通过设置情境,或展示,或对话,或阅读报刊等,提出要探究的问题。问题要与课文关联,并且能够引发学生进行信息处理并对语文现象做出解释的活动。还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否则就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但又要让学生能尝到探究成果,其程度足以引发学生探究,求知的欲望,并能引出另一问题,也可以从学生问题中遴选生成。

因此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意识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又一关键。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用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的问题,由学生的一个问题引向更深的问题,在问题的讨论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审美体验,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应该明确,那就是策划、组织、引导。问题教学模式已讨论多年,课堂教学中似乎也早已贯彻,但“问题”的目的方式、角度还没有把握好,步步设疑,满堂问的现象也是有的,以为这就是问题模式教学了,从而形成了“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这一表面上是以学生为主体,实际上是教师唱主角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已被老师的“问题”淹没了。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明确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在实践中我们还缺乏信心和耐心,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这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那么没有问题的第一步,又如何去研究呢?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对学生要“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写作中“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些目的与要求都提出了要从学生自我的角度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探究性学习的形式主要特征就是协作,建立协作的理念,这不但是形式,而且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项内容,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如何构建人格互重,平等自立,共同合作的学习框架和运作机制,从而共同以主人的身份去完成教学探究任务,让每一个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最好的发挥。笔者在初中二年级开展语文专题性阅读探究学习中,先是将每班学生根据他们各自的兴趣,自由组合,像喜欢《三国演义》的,爱好《水浒传》《西游记》的,对戏剧有兴趣以及爱好外国文学作品的等分别组合,在一个班中分成了7、8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展开,这里首先需要规划,细致分工,确定课题,然后收集资料,共同阅读、分析、归纳、整合,从而形成成果。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是培养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教育观念在教学领域的体现。因此传统的单一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已经不适应探究性学习的需要。探究性学习需要更灵活,更有效的组织形式。学生之间的合作无需质疑,教师与学生也需要合作。

在这一组织形式的过程中,首先是教师的重新定位,教师既是指导者、组织者,也是参与者,以平等的身份以民主的态度,充分尊重学生的发现、探究,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多肯定每个人的工作,以互动的理念,以探究的意识,科学地促进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答案的制造者。学生在传统的观念上会无意识地将老师当作权威,甚至是解题的依赖,而老师也习以为常,这在低年级阶段比较明显。而初中阶段的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探究能力,所以老师“问”必亲躬,答必细致,这样“周到”的服务,会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丧失、同时也失去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机会。在问题面前,教师不要急于解答,也以探索者的身份,与学生合作,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分析,共同得出解答。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让学生做一些辅助工作,如批改作业,准备教具,共同收集问题,组织语文课外活动等,这样平等互助的方式,其实就是协作方式,作为“闻道在先”的教师,以与学生合作的身份定位自己,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好感,对教师信任感和对自信心都会增强;以往唯命是从,不敢质疑的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4.利用现代化媒体进行探究性教学

课件、投影、多媒体这些现代化教学媒体,为语文教学效果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我利用课件结合课文内容展现了大自然的有关现象,如水中蝌蚪报春天来临的画面,鱼鳞上显示年龄的圈圈的画面,三叶虫化石的背景与环境的画面,图文并茂,声色俱全,把课文内容作了最好的解释,课文内容虽然抽象,但学生理解得很好。学完课文后,老师要求同学们再说说其他“大自然的语言”,他们谈得很好,如:“大雁南飞表示冬天的来临”、“龟背上有小水珠表示要下雨”、“蚂蚁搬家”、“燕子低飞表示要下雨”等等。

5.享受成功的乐趣

曾经盛行的“成功教育”的主旨就是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和更持久的动力,探究性学习更是如此。首先,学生探究学习的结果,要形成结论,要用书面、口头、图表等形式展示,要通过表达使探究成果外显化;其次,老师对学生探究的过程要十分关注,要让学生觉得他们所干的事情是十分受老师重视的,从而热情投入;再次,老师对学生探究学习的要求不能太高,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特征、体力特征,果子挂得太高,其味道再诱人,学生力所不能及,也会放弃;最后,对学生探究的成果哪怕是一丁点,也要予以充分的肯定,让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

初中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可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天性,开启关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文可义.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操作.长春出版社2003

[2]李秀宾.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初探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探究性探究语文
设问引导探究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如何开展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