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跨学科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5-02-15黄文英
[摘 要]跨学科学习基于语文学科,跨越学科界限,将多个学科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广阔的领域学语文、用语文,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教学《京剧趣谈》一课时,教师将语文与音乐、美术等学科融合,围绕单元主题设计驱动性任务、开展实践活动,从而深化学生对京剧的认识,使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京剧的艺术之美并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跨学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5)03-0046-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提出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倡导学科联动,开展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新课标还强调“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其优美的唱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怎样才能让学生认识京剧、了解京剧,进而热爱京剧这一艺术形式,并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实施跨学科学习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围绕单元主题,确定学习目标
围绕单元主题确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跨学科学习视域下,教师要把多学科内容联合在一起,围绕特定的主题设计学习方案,以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1.立足单元,整体建构
《京剧趣谈》是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语文要素之一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六年级学生对艺术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缺少欣赏艺术的方法。基于本单元课文特点,教师可以将整个单元的教学主题确定为“赏艺术之美,悟生活之趣”,引导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欣赏艺术之美,感受艺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艺术有哪些,然后通过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引导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最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描述。关注单元与单篇之间的联系,凸显了跨学科学习整体建构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内容的系统化认知,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2.立足单篇,找准融合点
《京剧趣谈》一文由两篇小短文组成。课文运用了分类别、举例子等方法,分别以马鞭等道具、亮相等舞台动作为例子,把京剧表演在道具运用及动作造型方面的一些特点介绍得清清楚楚,为学生打开了学习京剧艺术的一扇窗。文章集艺术性和专业性于一体。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感受到其中的艺术之美呢?从一些京剧表演视频中可以看到,京剧表演涉及音乐中的打鼓、二胡演奏、歌曲演唱以及美术中的马鞭制作等内容。基于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语文与音乐、美术等学科内容关联起来。这就是本课跨学科学习的融合点。 在跨学科学习视域下,语文教材中不同课文和其他学科内容的融合点是不同的,教师要立足单篇,找准融合点,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准有效。
二、通过任务驱动,丰富学习体验
跨学科学习是一种融知识综合与问题解决于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在跨学科学习视域下,教师要基于课文特点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展开深入学习,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京剧趣谈》一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真正走进课文的情境,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而自觉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设计趣味性任务
在《京剧趣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语文和音乐学科内容融合起来,让学生对京剧的唱腔进行欣赏与模仿,从中感受京剧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师可以播放京剧的视频片段给学生看,让学生运用音乐欣赏的方法欣赏京剧,感受京剧唱腔的节奏与韵律。如引入《盗御马》《拾玉镯》《金玉奴》等京剧选段,让学生重点欣赏京剧人物的眼神、动作、唱腔等,激发学生模仿演唱京剧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试着模仿演唱京剧选段,引导学生运用音乐学科中学到的换气方法及节奏韵律知识来演唱。在模仿内容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容易演唱的京剧曲目,如《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野猪林》选段和《苏三起解》等,让学生能够轻松完成演唱任务,感受到京剧的艺术之美。
2.设计挑战性任务
在《京剧趣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编写京剧剧本并演出的任务。在这一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不仅需要对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有一定的了解,还需要了解这些角色的装扮特征。为了降低学生的剧本编写难度,教师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见表1)。
学生要想完成这一跨学科学习任务,就需要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还需要对京剧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领悟京剧的艺术魅力,提升跨学科学习和表演、创作能力。在学生编写完剧本后,教师可以在班级内搭建一个小舞台,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京剧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在美术课上学到的舞台背景、道具和服饰搭配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运用在音乐课上学到的灯光、照明等相关知识,以增强京剧舞台的氛围感和艺术效果。这一跨学科学习任务具有极强的挑战性,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同时发挥合作、创造能力。这样进行跨学科学习不仅可以拓宽学生学习的边界,促进学生对京剧艺术的深刻体悟,还可以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京剧文化。
三、组织实践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还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近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京剧趣谈》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做马鞭和画脸谱活动来感受京剧文化的魅力。
1.做马鞭
京剧表演中的马鞭是经过夸张和装饰的舞台道具,一般用藤条和短缨制成。在京剧中,不同角色、不同身份使用的马鞭颜色是不同的。在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参照马鞭的制作方法,用准备好的材料(竹棍、即时贴、彩色穗子、剪刀、绳子)进行制作。学生制作完成后,可以先体会它的装饰美,再模仿着京剧演员“骑马”的动作进行表演,在表演中感受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最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制作马鞭的过程及感受说一说。这种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京剧文化的博大精深,对道具在京剧舞台演出效果方面发挥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动手动脑中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画脸谱
脸谱是我国传统戏剧中演员脸部的绘画。我们在电视上见到的“变脸”就是京剧脸谱常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脸谱浓墨重彩、图案复杂,从脸谱上能够看出角色的正邪、忠奸等。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角色的脸谱,引导学生把在人教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彩墨脸谱》一课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这一课的学习中,先欣赏脸谱的美,再画出脸谱的外形和对称的纹样,最后用墨线表现灰面,引领学生初步了解京剧脸谱谱式及色彩方面的特点,并运用彩墨绘画的方式进行创作。这样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艺术的色彩美和抽象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在《京剧趣谈》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进行画脸谱实践活动其实是对京剧文化学习的一种延伸。教师让学生亲自参与画脸谱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勾描图画的过程中感受到脸谱的色彩、外形赋予角色的特征,以及脸谱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真正体会到京剧的艺术之美。
四、关注学习效果,实施系统化评价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灵活运用评价工具,通过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在《京剧趣谈》的教学中,在跨学科学习视域下,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演出情况制订明确的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系统化评价,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1.制订评价标准
在跨学科学习背景下,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京剧的艺术之美,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设置了让学生创编京剧并进行表演的跨学科学习任务,这也是考察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从音色音调、形象仪态、戏曲韵味、综合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见表2)。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参与度、作品的质量等方面,评价学生对京剧文化的认知感受,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反馈评价结果
课堂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成果。在《京剧趣谈》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进而通过学生的反馈来优化与调整教学方案,以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如针对学生在京剧道具制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以及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给予学生较为中肯的评价和建议。另外,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还要敢于放手,让家长和学生都参与进来,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习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对学生在京剧模仿表演或者剧本改编中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发现与捕捉并给予肯定性评价,以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跨学科学习素养。
综上所述,在《京剧趣谈》跨学科学习中,教师应基于单元主题、语文要素及语文新课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深入挖掘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和形象美,并通过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融合来引领学生感受京剧的艺术美,促进学生对京剧艺术内涵和独特魅力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葛林高.趣探国粹之美,传承文化之根: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京剧趣谈》教学案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3(34):11-14.
[2] 林华强.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建构: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京剧趣谈》教学为例[J].教师,2022(9):33-35.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