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单元整体,有效落实复述训练
2025-02-15胡雨婷
[摘 要]复述是统编语文教材提出的重要的语文要素,落实语文要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是统编语文教材首次以单元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详细复述的训练。教学时,教师要从单元整体出发,梳理单元结构脉络,设计学习任务,利用助学系统助推学生复述,并注重对学生的复述情况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习得详细复述的基本策略,为今后的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课文奠定基础。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单元整体教学;详细复述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5)03-0043-03
复述是指理解、内化、重组语言材料并将其表达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对复述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并以单元的形式编排在教材中,为学生的集中学习提供了条件。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由于对复述的内涵、分类及评价指标等把握不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将复述与背诵、概述、转述等同,以及对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的概念或者定义模糊的问题。这不利于学生对不同类型复述方式的理解与把握。那么,在单元整体教学背景下,如何基于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进行复述训练呢?本文主要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进行阐述。
一、聚焦单元脉络,把握学习起点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以“有趣的故事”为主题,编排了《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方帽子店》《漏》《枣核》四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本单元是统编语文教材中首次以单元集中呈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复述训练。教学时,教师要对单元编排内容进行认真研读,结合单元主题,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把握整体脉络框架,为复述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提供条件。
1.把握目标定位
从统编语文教材对复述的要求可以看出,教材的编排旨在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详细复述的要求是在第一学段“讲故事”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复述与讲故事又有明显的不同。讲故事不仅是一种口头表达,还是一个把个人的经历、感受和想象转化成文字的过程。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是简要复述课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则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从本单元的内容来看,详细复述属于整个复述体系的初级阶段,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的前提与基础。作为教师,要能够依据复述在整个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编排规律来精准定位复述的起点,明确复述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目标定位,找到本单元教学的关键点,引导学生经历复述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对复述的系统化认知,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
2.关注学生学情
在复述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学情能使教师对学生的复述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便于教师展开有针对性的复述指导。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在低年级已经积累了借助图片、表格、关键词语、示意图讲述故事的学习经验,这为详细复述故事提供了条件。从本单元课后练习中对学生提出的复述要求来看,有许多是与低年段讲故事的要求有关的,有助于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复述。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情,把握教学的起点,为本单元复述目标的有效落实奠定基础。
二、精心设计任务,奠定复述基础
任务驱动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方式。在本单元教学中,要想把详细复述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就要依据单元课文特点,从理清故事情节、读懂有趣故事等方面精心设计学习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学习。
1.情境激趣
“情境”是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热词。语文新课标指出:“……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要以语文新课标理念为指引,注重发挥情境在复述训练中的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复述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复述目标。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有趣的故事人人爱读。在本单元学习完后,我们班要开展一次‘趣味故事我来讲’活动,你们想参加吗?只有达到要求才可以参加哟。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故事,去感受故事中的乐趣吧!”这样的学习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完成趣味故事的复述提供了条件。
2.问题驱动
问题是学习的心脏,对学生的阅读具有极强的驱动力。结合本单元四篇课文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驱动性问题。
问题一:《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文中裁缝的“慢”和顾客的“急”让我们忍俊不禁。如果你是慢性子裁缝(急性子顾客)的话,你想对对方说些什么呢?如果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角色互换,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问题二:方帽子店卖不出帽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方帽子店的老板,为了让自己店里的生意好起来,你会设计什么样的帽子呢?想象一下新帽子在店里售卖的情景,说给大家听。
问题三:读完《漏》以后,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哪部分内容?生活中你听到或者经历过与课文中一样有趣的巧合吗?把事情讲给大家听。
问题四:你喜欢枣核吗?为什么?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以后,还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想一想,讲给大家听。
本单元选编的故事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学生读完故事后大多会有自己的感受与体会。教学时,教师依据单篇课文的特点,设计出具有趣味性或者启发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有趣,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关注助学系统,有序推进复述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助学系统包括单元导语、阅读提示、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等内容。其中,阅读提示、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板块都是围绕着单元语文要素进行编排的。教师要注重助学系统的合理运用,有序推进复述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
1.借助表格复述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课后练习二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再借助表格复述这个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借助课后练习中的表格梳理故事脉络,完成对表格的填写,再从相对关系入手引领学生感受故事的趣味性,最后让学生借助表格完成对故事的复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复述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默读课文—圈画体现人物性格的词—填写表格—复述故事”的流程,先把第一天发生的故事复述出来,再依次把第二天、第三天、又过了一天发生的事情复述出来。这样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具体直观,使学生的复述显得更加完整。
《方帽子店》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阅读提示中提出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要求。但是这样的要求过于笼统,导致学生很难抓住复述的重点。基于此,教师可以先借助阅读提示引领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让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画出其中描写人物表现的词句,圈画出关键词,最后完成表格(见表1)的填写。
表1 《方帽子店》人物表现
[故事内容 人物 表现(关键词) 大人只戴方帽子 孩子做出圆帽子 店主儿子戴上
圆帽子 方帽子成为古董 ]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表格复述故事,可以极大地降低复述的难度,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
2.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复述
《漏》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课后练习中提出了让学生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复述的要求。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地点的词语和人物的对话,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如“老虎趴在驴圈里想……”“贼蹲在屋顶上想……”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后练习中的提示复述故事,使学生的复述变得轻松。
3.趣味复述故事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具有趣味性,单元口语交际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把故事讲得吸引人。教学本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单元课文与口语交际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注意复述时的语气、表情,并运用恰当的手势来复述故事,如《漏》一文中老虎吓得浑身发抖、贼听得腿脚发软等动作都可以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来辅助复述。教师把故事复述与单元口语交际内容结合在一起,可以充分发挥助学系统的教学价值,切实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
四、积极评价,巩固复述方法
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把评价与学生的复述结合起来,制订出具体的评价细则,让学生对照着评价标准巩固复述方法,真正把复述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关注学生的复述情况: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有感情地复述,能够恰当使用肢体语言来辅助复述;复述流畅,语速自然,仪态大方,能脱稿复述。评价可以分为A、B、C、D四个等级,注重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这样的评价目标指向明确,可以促进学生复述能力的真正提升。
2.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外在表现情况,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在本单元复述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能够认真倾听他人复述故事,不打断他人;能够依据他人复述情况友好地提出自己的建议;积极参与复述故事的交流活动。
用评价来激励与感染学生,有助于实现“教—学—评”互促,真正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
综上所述,复述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依托单元语文要素,整合学习内容,帮助学生习得复述的基本方法,构建详细复述课文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在梳理、复述、创编和讲述中真正经历复述的全过程,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储芳.寻“支”搭“架”:让复述有章可循: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例谈[J].江西教育,2024(2):14-17.
[2] 林乐珍.“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视野中的故事教学: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24(5):18-21.
[3] 倪金虎.立足单元整体,有序推进复述教学: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4(5):42-44.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