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培养策略探究

2025-02-15陈丽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5年1期
关键词:量感数学教学现状

[摘 要]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培养量感有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数学教材内容的分散编排以及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够,课堂上仍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量感得不到有效培养。教师要直面量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量感;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5)03-0018-03

量感是指对事物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培养量感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量感内涵的本质特点、培养现状以及策略进行探析,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量感内涵的本质特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数学新课标”)颁布之前,人们将量感与数感等同,认为量感就是对量的一种感受,或认为是不经过测量就可以推断出某个物体大小等方面的能力。在数学新课标颁布后,人们才重新对量感进行定义,扩大了量感的范畴,在以往培养长度量感、质量量感的基础上,增加角度量感、时间量感、轻重量感以及币质量感等。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新课标对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积累的度量经验进行空间度量,这也是培养学生量感的最基本要求。

二、量感培养的现状审视

对数学课堂中学生量感培养的情况进行审视,发现有以下两个困境。

1.教材编排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量感培养的重要载体。通过梳理现行教材中编排计量方面的内容可以发现,单册教材涉及的计量知识较少,且采用螺旋式上升、分段编排的形式,导致计量单位之间的关联教学缺乏,多以碎片化形式进行。这样不利于学生对量感的集中理解与感悟,更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

2.教师教学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照本宣科的现象,导致学生对计量单位的认识大都是理论层面上的,缺乏实际生活作支撑。其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教师教学时很少拓展量感培养方面的内容,致使学生对量感缺乏真实的感受与体会。最后,教师对学生量感的评价大都依赖于一些填空题、选择题,导致学生的学习浮于表面,不利于量感的形成和发展。

三、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

数学教学中,如何解决量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的量感得到有效培养呢?

1.认真研读教材,提升量感意识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提升自己的量感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1)读懂教材内容的连贯性,延展宽度

小学数学教材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进行编排的。教师要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出发,明晰计量知识在教材中的安排情况,并对其进行整体梳理。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可以发现量感培养主要包括空间量感、角度量感、时间量感、轻重量感等内容。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材不同册次的量感培育点,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量感经验,实现学生对量感的有效培养。因此,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计量内容的特点,注重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量感,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与发展。

(2)明晰计量单位的关联性,拓展深度

小学数学教材中编排了不少有关计量单位的内容,但这些计量单位并不是在教材中一下子呈现出来的,而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渐呈现出来的。因此,教师不能只是就单节课中有关计量单位的内容进行教学,而要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延伸计量单位的内容,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堂上,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建立单位量的表象。这样通过对单位量的叠加,使学生由感知量走向量感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感受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起单位量的表象。

2.加深具身体验,促使量感“生根”

在计量单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亲自去量一量、掂一掂、称一称等,让量感真正落地“生根”。

(1)开展具身测量活动,获得真实感受

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测量过程是培养量感的重要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清晰的表象认知,获得对“量”真切的体验感受。如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运用适合的测量工具亲自测一测课桌、书本的长度,或测量教室的长与宽、黑板的长与宽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课桌、书本、黑板等长度的表象认知,丰富学生的量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真实感受是量感形成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让学生量感的形成更加扎实。

(2)开展多样估测活动,积累学习经验

在计量单位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进行多样化的估测活动,感知量的大小,促进学生量感的发展。如教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时,为了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估测过程。教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先引导学生估测指甲盖的大小(1平方厘米)、手掌的大小(1平方分米)、地砖的大小(1平方米)等,形成对这些计量单位的初步感知,再通过计量叠加的方式,帮助学生估测其他物体的大小。这样由学生熟悉的量入手,通过叠加对比等手段,引导学生对物体的量进行估测,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灵活运用参照物进行估测的能力,在多样化的估测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3)开展综合学习活动,形成多维体验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领域,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数学新课标把时间、质量、货币这些人为规定的量,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归入综合与实践领域,对学生量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量感。如教学“克与千克”时,教师以“我是掂量小能手”为主题,引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借助电子秤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再掂一掂,进一步感受物品的重量,形成对克与千克的初步认识;最后,让学生进行掂量物品大比拼活动,即比一比谁掂量出来的物品的重量最接近正确的量,并评选出“掂量物品小能手”。这样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对量的感知更加直观、深刻,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

3.引导回顾思辨,促进量感“发芽”

学习经验是学生量感形成的前提条件。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思辨、交流,以促进学生量感的发展。

(1)回顾学习过程,丰盈量感积累

量感作为对物体量的一种感性认知,是通过实际操作、亲身感受逐步积累起来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量感形成过程中的指导,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为后续学习积累经验。如教学“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千米、吨作为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中较大的计数单位,学生对它们的认知并不是空白的。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已有度量经验的激活,先引领学生对学过的计量单位进行回顾,再让学生说说这些计量单位对学习千米、吨有什么启发。这样引领学生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还可以让学生体会不同计量单位产生的需求和关联。同时,这样教学,前有关联,后有拓展,充分关注了学生量感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量感的发展。

(2)思辨单位关联,建构量感体系

量感的培养离不开积极思考,以及对计量单位之间关联的思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完善量感体系,提升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深刻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同一领域相同计量单位或者不同领域计量单位的思辨,以促进学生量感的有效发展。如教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同一领域中的计量单位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仔细观察1平方米的正方形,想想里面还隐藏了哪些计量单位?这些计量单位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在学生进行关联思辨、讨论交流后,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计量单位之间的动态转化过程。这样的关联思辨,可以深化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知,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

4.加强量感实践,助力量感“生长”

学生对量的感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验的积淀与感知的丰富逐渐“生长”起来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画数学”“说数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实现量感的培养。

(1)静态“画数学”,画出量感

小学数学教材中编排的跟度量有关的计量单位,都可以让学生通过“画数学”的形式进行探究,即让学生把自己对量感的体验与感受以数学小报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画数学”的过程中形成量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教学长度单位时,教师通过“画数学”的形式,让学生画出1厘米、1分米等的长度,帮助学生形成长度量感;教学画角时,教师让学生分别画出不同角度的角,帮助学生形成角度量感。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将头脑中对量的感知转化为自己的笔下实践,真正促进学生量感的发展。

(2)动态“说数学”,说出量感

“说数学”是让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或者图片等,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说出来。在教学跟计量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把自己对量的体验感受,以及自己是如何通过估测来感知物体的量的方法、经验与大家分享交流,以促进学生量感经验的互通,切实培养学生的量感。如教学“克与千克的认识”时,有学生分享了自己估计鸡蛋重量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一个鸡蛋大约重70克。如果想知道一堆鸡蛋的重量,只需要数出鸡蛋的个数,就可以大致估测出鸡蛋的重量了。”又如,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时,有学生说自己在估测较小物体的尺寸时会用自己的手掌作为参照,在估量较大物体的长度时会用地砖作为参照,进而知道物体有多大。在“说数学”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这样量感的培养自然水到渠成。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数学新课标对教学的基本要求,还有助于凸显数学教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量感内涵的本质特点,从课程及学生发展的视角,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践,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量感系统认知,为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霞.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2(11):34-35.

[2] 李军.对小学数学量感教学的思考[J].山东教育,2022(41):21-22.

[3] 王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之我见[J].小学教学参考,2022(35):85-87.

[4] 张程.具身认知视角下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23(Z1):26-27.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量感数学教学现状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生量感培养路径与实践探究
兼收并蓄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