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茶叶深加工学课程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5-02-09张静
摘" 要:茶叶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是当今茶叶科学研究的热点,集中体现茶叶由传统饮料向食品、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渗透的发展趋势。茶叶深加工学作为高校茶学专业的主修课程,是茶叶加工学等课程知识的深化与拓宽,该课程与传统茶产业延伸的第三产业紧密相连。该文旨在提出在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改进的思考,通过不断改革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以期培养出“三观”笃正+理论扎实+创新实干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茶叶深加工;教学改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3-0155-04
Abstract: Deep processing of tea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are the hot spots in the current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ea, which collectively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ea from traditional beverage to food, medicine, daily chemical industry and other fields. Therefore, the course Deep Processing of Tea has become a major course for tea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deepens and broadens the knowledge of courses such as Processing of Tea. This course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tertiary industry extended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 industry. This paper aims to propose reflections and improvements on teaching concepts,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context of curriculum education reform, and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rough continuous reform of classroom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in order to cultivate a compound professional talent with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 + solid theory +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work.
Keyword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deep processing of tea; teaching reform; problem; countermeasure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和政府对茶产业的重视,现代茶产业技术的不断创新,茶叶的生产、加工发生了重大变化,新产品大量涌现并向着多元化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茶叶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是当今茶叶科学研究的热点,集中体现了茶叶由传统饮料向食品、医药、日用化工领域渗透的发展趋势,从而获得高附加值的深度加工终端产品[1]。因此,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是现代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将传统文化和现代产业相融合,超越茶叶传统泡饮消费模式的束缚,使茶叶的消费形式、结构和途径实现根本性的变革,是有效解决中低档茶出路、提升茶叶附加值、拓展茶叶应用领域、延伸茶叶产业链的重要途径,从而实现茶叶产品多样化,从而促进茶叶的消费,提升茶产业经济效益及茶行业竞争力[2]。
2018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提出了推动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创新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农林专业建设水平等多项举措。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要求根据不同类型农林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农林学生实践教学,推进教学方法改革[3]。茶叶深加工学是茶学本科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主要介绍茶树有用部位、生产加工副产物、茶叶有效成分或功能成分综合开发与深度加工等理论技术体系的应用科学课程。此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物质基础,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茶黄素等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和灭菌等设备、技术与流程;掌握茶饮料、茶食品等产品加工的种类、工艺流程、技术难点、技术参数;了解茶籽和茶花等茶叶副产物的开发与综合利用;并通过学生对茶产品创新设计与开发实验,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1" 教学存在问题
1.1" 教材内容不完整,教材知识更新进度慢
目前使用的教材可能无法完全覆盖最新技术、研究成果和理论进展,如现在较流行的新式茶饮制作与关键技术并未系统纳入教材;茶叶深加工课程教材内容存在不完整且更新缓慢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较为陈旧,学生无法获取系统而全面的专业知识,影响了学生对行业动态和技术前沿的了解,难以满足教学目标[4]。
1.2" 课程实践多仅限实验室,缺乏企业实践
茶叶深加工课程主要内容如速溶茶制作、抹茶加工、茶叶功能成分提取分离纯化等工艺流程及方法更偏向于企业加工生产,因此,企业实践能够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茶叶深加工的实际生产流程、技术应用和市场需求,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至关重要。然而,课程虽注重实践,但很多地区缺乏茶叶深加工工厂,学校难以联合周边生产企业进行工厂实践,导致部分高校当前存在仅有实验室实践条件而缺乏企业实践的问题,同时,教师也缺乏足够的企业实践经验;因此,尽管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基础技能和理论知识的验证平台,但是制备一些茶叶功能成分产品的设备仍然存在不全,如实验室一般并没有喷雾干燥机,或者膜分离设备等,导致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实践兴趣,无法全面理解茶叶深加工的工艺流程与设备结构,无法感受课程的特别之处。
1.3" 教学形式与教学场地较单一,易产生内容灌输
教学方法上,传统的理论讲授较多,这使得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此外,由于实训基地有限,过于依赖课堂教学,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实践环节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多按照教材理论知识讲解,缺乏实地参观及操作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能进行简单的内容灌输,难以深入解析茶叶深加工的技术和应用,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限制了茶学学科的发展。因此,亟需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丰富教学形式,加强实践教学,提升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5]。
1.4" 市场人才需求及知识运用度较低,学生课堂兴趣度欠缺
当前,茶叶深加工课程面临市场人才需求与知识运用度较低的挑战,尽管茶叶深加工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但课程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方面存在不足,如部分高校学生仅限于实验室操作动手的机会,以及凭靠书本描述和教师讲解,使得其对教材上的工业化生产的知识点没有深刻理解与掌握,甚至在实际应用中遇到困难,导致学生学习此课程学而不深或感觉枯燥乏味[6],其次,学生对茶叶深加工行业的认知度较低,加重削减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
2" 教学改革思路
2.1" 教学设计与课程体系的创新
在茶叶深加工学课程中应有效应用“翻转课堂”模式,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将传统课堂中的“课上”活动和“课下”活动进行互换,实现个性化、多元化和自由协作的教学效果。这种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将主动学习贯穿于课前—课内—课后,这要求在课程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理论学习,还要重视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2.1.1" 课前导学设计
在课前,教师应设计一系列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预习材料,如视频讲座、阅读材料等,这些材料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在预习时思考并尝试解决。
2.1.2" 课内知识创新与实践应用
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传统的讲授者。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预习材料的理解和发现,以及他们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或实验,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例如,在茶叶深加工学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茶叶的深加工过程,从原料选择到最终产品的制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掌握茶叶深加工的各个环节。
2.1.3" 课后反思与知识构建
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或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如何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后反思与下次课课前思维导图的温故,强化学生的知识构建。
2.2"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丰富
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以“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为主题,重点讨论了“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数字化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数字教育评价”等议题。会议成立了“世界数字教育联盟”,目前已有来自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的104家机构加入[7]。当前,可利用Blackboard、EdApp、学习通、雨课堂等软件工具,结合视频和模拟仿真等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通过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和习题,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模式的发展。
2.2.1" 短视频创新应用
随着互联网发展迅速,短视频平台打开了社会很多方面的交流、学习与传播途径,倡导及引领学生学习或制作系统的茶叶提取物实验室制备、茶产品创新加工短视频或者人工智能虚拟训练,让学生在富有趣味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学习,也使自己成为茶叶深加工行业的推广使者,潜移默化中坚定了茶知识传播的使命,以及增强热爱专业、热爱茶叶大国和茶叶大省的情感。
2.2.2" 线上线下结合
随着国家对高校教育重视以及倡导资源共享,结合“智慧树”“网易公开课”“MOOC”等各类高校线上课程资源汇集,结合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让学生不局限于课堂学习,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推荐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或思政教育课堂,课前可通过提问或讨论形式引发学生思考专业或思政问题,使学生多形式自主学习,不仅强化本课程专业知识,也提高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提升能力,时刻保持正确和清醒的政治思想与理念。
2.2.3" 雨课堂灵活运用
线下课程融合“雨课堂”,通过推送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同学们参与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由发表观点或想法,从而产生新观念、激发创新思想。如:茶叶加工与深加工的区别?哪些是茶叶深加工原料?我国茶产业为什么要不断倡导深加工?平时生活中你们有用过哪些茶产品?通过对课程学习,假设你们毕业时有加工和深加工岗位选择,你会倾向于选择哪一个?通过调查形式或者知识考核形式的问题推送,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以后就业更清晰、更深入、更广度的认知,同时增强学生就业信心。
2.2.4" 多媒体辅助运用
多媒体引入视频或者图片学习茶叶深加工生产设备与工业化技术流程,若仅局限书本知识,学生无法较好理解深加工设备工作原理及操作技术,通过视频播放,结合教师理论讲解,让学生不仅只掌握实验室相关设备,也认知现代化工厂的运行情况,不仅让学生建立茶叶深加工专业知识体系,也从中认识到茶产业工厂的进步,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生产实习以及教师自身实习历程分享,如:教师可结合自身学生时代的茶叶深加工生产实习图片,通过亲身经历的故事讲述,结合学生自身生产实习的经历,让学生认识到不管是学生时代还是以后步入社会,需要不断历练吃苦耐劳以及爱岗敬业精神,才能驻足社会、推动产业;通过“精准思政教育”引导学生不断砥砺前行,“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2.3" 课程内容和培养方案的优化
根据现有的研究和实践,教学内容应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新技术的应用。根据行业需求和企业实际,茶叶深加工课程急需丰富课程内容并优化培养方案,构建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能力本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课程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3.1" 数智化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茶叶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与升级。这些技术包括无损检测技术、在线监测系统等,以及膜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微胶囊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茶叶饮品的质量,还从茶叶产品中提炼出更多有益人体健康的天然活性成分。通过这些高新技术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茶叶深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变化;其次,通过学生自主创新新式茶饮,以及对深加工终端产品开发与研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实践技能、创新思维和市场适应能力。
2.3.2" 创新实践技能培养体系,深化校企合作
鉴于当前茶学专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实践教学成为了茶叶生产加工的专技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学重点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深加工流程及设备技术的理论知识,更是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工厂或企业,学习茶叶深加工的工业化生产加工模式与技术流程,以及创新性设计茶产品研制与开发的思路与方案,通过课程中的茶产品研发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精神。为了突破茶叶消费区-茶叶产区的“区域限制”,应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引入企业培训模式和将学生带入企业进行实地实践操作,甚至校企双方还可共同投资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此外,还可以通过实施“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专业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通过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双主体、双导师、双基地、双考核”的育人模式,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茶产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有利于企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校企合作还应注重服务于地方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产教融合,为地方茶叶经济服务,促进地方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实现生产企业和学校教学的双赢。
2.3.3" 实施“双导师制”,强化师资队伍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专兼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同时,也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持续的培训和教育,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技术的发展,探索茶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双导师制”,进行整体改革,组织管理机构的通力合作和严格管理,选聘德才兼备的“双导师”,引进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建立绩效考评体制,促进效果的发挥。同时,学校教师也应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3.4"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对高职院校茶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包括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面向、课程体系设置和支撑体系构建等方面。这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茶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为其他同类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实施“工学交替”“2-3-1型阶梯式”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些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2.3.5" 构建全程化与多元化评价体系
综合学生课内与课外学习表现,把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外作业、小组讨论、实验过程、实验报告、课程考核以及思想表现、学习态度等多元素全过程进行评价,更多关注并总结分析学生在本课堂学习过程中增长了什么知识,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发展了哪些创造力和思维力。此外,形成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辅导员评价、网络评价和校企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组成的全方位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就业创业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客观审视课程在教学目标设定、具体实施及最终育人成果的成效及不足,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3" 结束语
我国的茶园面积广,茶资源丰富,开发出更多的功能性茶产品是茶叶生产的必然趋势,因此,随着茶产业在市场发展方面的转型升级,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的形成,茶产业对茶叶深加工技术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茶叶深加工学这门课程内容属于茶叶产业链的较终端部分,因此,课程更加需要明确目标和方向,教学内容与方法急需不断革新,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理论与实际联系的重要性,通过走出教室走向工厂以及自主创新产品的实践形式,让学生思考茶叶产业还需注入哪些新鲜血液?茶叶深加工作为传统茶产业的延续或深化行业将面临什么机遇和挑战?如何引入高新技术快速发展茶叶深加工从而减少夏秋茶资源的浪费?课程教学通过以问题和任务为导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在认知、理性、情感与行为等层面对教学内容的认同,营造跨时空、跨课堂的反馈机制,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课堂 “主动学习” “受启发”“有意思”“活起来”成为新常态,促使学生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前瞻专业前景和人才需求,对茶叶深加工行业与就业前景充满信心,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高层次专业领域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宗懋.新时代中国茶产业的创新与发展[J].农学学报,2018,8(1):80-84.
[2] 刘仲华.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J].茶叶科学,2019,39(2):115-122.
[3] 教育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7949/201810/t20181017_351891.html.
[4] 吴亮宇,郝志龙,屈艳勤,等.茶叶深加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改思路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209-210.
[5] 刘晓慧,董海玉,周心如,等.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茶叶,2022,48(2):95-98.
[6] 张永瑞.“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茶叶综合利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南方园艺,2021,32(3):95-97.
[7] 黄杉杉,黄林林.数智技术赋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理据与内涵[J].高教学刊,2024,10(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