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肠内营养时机与集束化护理方案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5-02-08祝玉
【摘要】" 目的" 探究优化肠内营养时机与集束化护理方案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 2024年2月医院收治的60例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性别、病程、并发症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化肠内营养时机与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营养指标水平、护理舒适度。结果" 实施优化肠内营养时机与集束化护理后,观察组患者退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血象恢复时间、ICU入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B)、血红蛋白(Hb)、舒适状况量表(GCQ)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实施优化肠内营养时机与集束化护理后,两组患者TP、PAB、Hb、GCQ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但观察组患者TP、PAB、Hb、GCQ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 优化肠内营养时机与集束化护理可促进重症肺炎患者康复进程,提高血液影响指标水平及护理舒适度。
【关键词】" 重症肺炎;集束化护理;血红蛋白;优化肠内营养时机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03--04
重症肺炎是以胸闷、低氧血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呼吸系统病症,若临床护理不当,无法及时控制病情,易导致患者免疫、通气等功能下降,引发呼吸衰竭等不良反应,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临床上,通常采取常规护理方式干预重症肺炎患者,通过护理能有效延缓病情发展,但由于重症肺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常规护理作为一种广泛适用的干预策略,缺乏对患者个性化关怀,导致其临床效果欠佳,且未能有效抑制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采取个性化干预措施能更好地满足重症肺炎患者实际临床需求。集束化护理是由美国健康研究所提出的一种基于循证理念的干预管理模式,该模式集系统化、人性化及高效化为一体,通过心理管理、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情感支持等措施,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护理信心[2]。同时肺炎危重阶段患者多数脏器受损,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故营养支持是重症肺炎干预期间的重点。本研究通过将优化肠内营养时机与集束化护理应用于重症肺炎患者中,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3年1月- 2024年2月医院收治的60例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表达且精神正常患者;③符合《中国急诊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3]中对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④行呼吸道正压通气辅助干预。排除标准:①合并肺栓塞、活动性肺结核等其他肺部疾病;②存在先天性代谢疾病;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按照组间性别、病程、并发症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平均病程4.25±0.37d;并发症:高血压15例,冠心病6例,脑卒中7例,其他2例。两组患者基线特征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进行为期2个月的常规护理,内容包括患者入院后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抗病毒及降温、止咳等基础护理方案。通过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等手段使其保持呼吸顺畅,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若发生突发情况及时通知并协助医师处理。
1.2.2" 观察组" 实施优化肠内营养时机与集束化护理,干预2个月,具体内容包括:
(1)成立集束化护理小组:由责任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组成护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护士负责执行护理方案;医师负责评估护理质量。小组组长根据疾病特点、医学文献、临床经验等总结重症肺炎干预要点及引发并发症危险因素,针对不同患者临床表现制定适宜的集束化干预方案。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并向患者介绍肺炎相关知识,通过播放音乐,讲述护理成功案例等方式,引导其建立乐观心态。
(2)优化肠内营养时机:完成患者营养状况评估及营养风险筛查,包括体重指数(BMI)、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体重下降幅度、白蛋白及转铁蛋白等指标,根据各项指标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营养风险,见表1。根据评估结果分成低、中、高风险。对低风险患者,若其可自主进食,优先采取口服方式补充营养物质;对于中风险患者:待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后,于24~48h内给予肠内营养干预;对于高风险患者,完善并排除可能影响肠内营养效果的因素,密切监测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于患者入院24h内给予肠内营养干预。在循环稳定、无肠内营养干预禁忌证前提下,以鼻胃管方式匀速注入营养液。选择肠内营养混悬液(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TP-MCT,国药准字H20093283,规格:1kcal/ml),每日给予患者口服6.28kj即可满足身体需求。
(3)呼吸道干预:对于多痰且黏稠患者进行沐舒坦雾化吸入干预,按需加以深部吸痰、密闭吸痰法等吸痰,吸痰后给予叩背,纠正患者正确咳痰方式。若采用机械辅助吸痰,应先在无菌条件下给予患者氧气吸入(氧浓度>40%,吸入3min)后再进行吸痰,频率在15/s次。顺利排痰后进行肺部听诊,评估排痰效果。
(4)口腔护理:根据患者口腔pH值,选择专用漱口液,在保证气囊充气情况下,使用无菌棉签蘸取漱口液清洁口腔,或采取冲洗法进行口腔护理。
(5)并发症预见性干预:密切监测患者血气、感染菌群等各项指标变化,动态监测其24h出入量,若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情况,及时给予患者补液、血管活性药物,并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监测血压变化;遵医嘱合理控制血压,若血压下降,需及时采血送检,配合医师实施干预。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包括退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血象恢复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入住时间的情况。
(2)营养指标水平:采集患者空腹肘部静脉血1.5ml静置于适宜温度中,使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深圳市帝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型号:DH76CRP,粤械注准20222221493)测定血清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B)、血红蛋白(Hb)水平。
(3)护理舒适度评估:采用舒适状况量表(GCQ)[4]评估患者护理舒适度,GCQ量表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4个维度共28项,总分112分,分数越高代表护理舒适度越高。
1.4"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采用SPSS 2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构成比较采用χ2检验。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比较
实施优化肠内营养时机与集束化护理后,观察组患者退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血象恢复时间、ICU入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TP、PAB、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实施优化肠内营养时机与集束化护理后,两组患者TP、PAB、Hb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患者TP、PAB、H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GCQ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GCQ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实施优化肠内营养时机与集束化护理后,两组患者GCQ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但观察组患者GCQ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4。
3" 讨论
重症肺炎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消化、神经等多系统损伤,且伴随嗜睡、精神萎靡等不良症状,近年来,肺部感染死亡人数显著增加,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常规护理以关注患者康复为主要目的,对患者心理状态关注度较低,尤其对于存在不良情绪反应的重症肺炎患者,难以有效沟通交流,护理效果有限。作为新型护理方案,优化肠内营养时机与集束化康复干预手段在国内外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实,不仅能在肺部疾病护理中得到有效应用,而且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积极作用[5]。
本研究发现,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退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血象恢复时间、ICU入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表明优化肠内营养时机与集束化干预方式可缩短退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等相关恢复进程。师红茹[6]学者研究表明,集束化干预手段可有效改善肺炎重症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进程,与本研究一致。其原因在于,集束化护理方案是依据重症肺炎的疾病特征,结合临床经验与循证依据,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确保了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在干预过程中,通过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以及提供情感支持等手段,有效解除了患者的思想负担,缓解了其不良情绪。由于重症肺炎患者呼吸道内黏性分泌物较多,故采取药物雾化吸入、按需吸痰、清除声门下分泌物等干预措施,维持其通气顺畅,缩短机械通气、血象恢复等时间,改善肺炎患者临床症状。此外,现代营养支持措施通过调节代谢、免疫等功能,发挥药理学营养作用,实现结构支持向功能支持的转变,通过优化肠内营养与集束化干预措施,将二者有效结合,高度重视患者营养风险,从营养干预原则、启动时机出发,针对性制定适宜患者个体情况的营养干预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机体恢复。
本研究发现,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TP、PAB、H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表明优化肠内营养时机与集束化干预手段可改善患者营养水平。其原因在于,本研究根据患者营养情况,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后,为患者注入肠内营养混悬液,其中包含各种电解质、维生素等基本养分,并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加量,根据患者需求及时调整干预方案,按需提供患者身体所需营养,提高患者血红蛋白等各项营养指标。李静等[7]学者研究表明,肠内营养混悬液中含有大量优质膳食纤维,易被人体吸收,可有效改善重症肺炎患者各项营养指标水平,与本研究结论一致。通过给予患者营养混悬液,在肠道内部形成天然的保护膜,加速短链脂肪酸的形成,降低患者肠内细菌滋生,改善内部黏稠性,避免重症肺炎患者患病后机体高分解、高代谢状态带来的损伤,提高肠内营养含量,调节患者营养状态。通过提高肠内营养的补充,可在重症肺炎高消耗的状况下避免因能量不足导致的免疫功能下降,降低患者心理应激及机体免疫复合物的合成,改善机体炎性因子水平,提高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标水平。
本研究同时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GCQ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优化肠内营养时机与集束化护理方案可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赵元会等[8]学者研究指出,在重症肺炎干预期间,采取心理干预、调节饮食习惯等个性化护理,有效提高护理舒适度。与本研究一致。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集束化干预措施通过语言疏导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对于痰多患者辅助医疗器械加以干预,提高人机协调性,帮助调节患者精神压力,促使患者身心放松。通过指导患者经常重复深呼吸等锻炼模式,有效改善其肺部血液循环,使膈肌有规律运动,缓解长期卧床状态下人体血液的淤积,提高患者护理舒适度。另一方面,集束化干预措施注重患者心理状态、临床状态等综合表现,通过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建立相互信任、和谐友爱的护患关系,改善患者对疾病及陌生环境带来的焦虑心理,提高其舒适程度。在护理小组的宣教下,提高患者对肺炎相关健康教育认知,促使患者更加深入了解疾病发病机制及干预方案,提高患者护理依从度,保障优化肠内营养时机与集束化护理工作顺利开展,有助于患者恢复免疫、抵抗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舒适度,促使其早日身体恢复。
综上所述,优化肠内营养时机与集束化康复干预手段可改善重症肺炎患者血液营养指标及护理舒适度,加快康复进程。
4" 参考文献
[1] 刘伟,沙小娟,高永霞.集束化护理对ICU重症肺炎患者临床预后及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23):3355-3358.
[2] 毛静,朱妍.基于ABCDEF集束化护理模式对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ICU获得性谵妄发生率、睡眠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18):3413-3416.
[3]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急诊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2):97-107.
[4] 杨纹纹,张珍,卞军平,等.并发症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重症肺炎体外膜肺氧合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23):4366-4369.
[5] 石艳艳,张云霞.重症监护室中重症肺炎患儿实施集束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7):912-914.
[6] 师红茹.集束化护理干预对CPAP辅助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临床症状及预后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20,37(10):1564-1566.
[7] 李静,卢喜玲,白文辉,等.经鼻高流量吸氧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集束化护理管理[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8):123-125.
[8] 赵元会,巨海春.集束化护理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肺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21,27(5):894-895.
[2024-07-11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