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取栓术后阶段性功能康复锻炼护理的临床效果

2025-02-08吴蕾蕾王倩张萍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5年2期
关键词:肢体运动功能并发症生活质量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脑梗死取栓术后应用阶段性功能康复锻炼指导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22年1月- 2024年7月医院行脑梗死取栓术治疗的77例患者按照手术顺序依次分对照组(前39例,开展术后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后38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另开展阶段性功能康复锻炼)。分析两组患者康复状况、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①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肢Fugl-Meyer量表(FMA)、下肢FMA、Berg平衡量表(BBS)、吞咽功能评估量表(VFSS)评分均高于护理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护理前,但观察组患者上述分值均优于对照组(Plt;0.05)。②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25.64%(Plt;0.05)。③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36项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的生理机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得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 脑梗死取栓术后应用阶段性功能康复锻炼对其肢体功能、平衡功能、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均有推动作用,同时还能降低并发症风险,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确切。

【关键词】" 脑梗死取栓术;阶段性功能康复锻炼;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并发症;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03--03

脑梗死为神经内科高发的一种疾病,以血栓小栓子脱落引发动脉管腔局部狭窄、堵塞为病机,最终因组织供血障碍发病;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首选取栓术,通过清除脑组织局部堵塞栓子疏通动脉管腔、恢复局部血供的方式控制病情进展,为患者康复创造条件;不过该术式存在创伤性,术后患者会出现程度不一的肢体活动障碍、平衡能力下降等情况,加之长期卧床的缘故并发症风险较高,降低生活质量[1]。阶段性功能康复锻炼是基于促进机体各个器官功能早期恢复目标,结合患者病情恢复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功能康复锻炼方案,旨在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提升生活质量[2]。本研究通过临床对比观察,探讨阶段性功能康复锻炼对脑梗死取栓术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1月- 2024年7月医院行脑梗死取栓术治疗的7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顺序分对照组(前39例)、观察组(后38例)。对照组男患27例、女患12例,年龄均值56.49±3.31岁,梗死部位为10例顶叶、6例额叶、13例丘脑、10例基底节区。观察组男患25例、女患13例,年龄均值56.53±3.29岁,梗死部位为11例顶叶、7例额叶、12例丘脑、8例基底节区。两组患者上述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本研究获得滨州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24124);且所有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同意。

(1)纳入标准:①具备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定性条件、影像检查确诊;②符合急性取栓治疗指征;③研究全程依从性良好。

(2)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系统、脏器功能不全;②痴呆史;③肢体瘫痪;④脑血管畸形、肿瘤;⑤认知、沟通能力不足或精神状态异常等。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术后采用常规护理:①基本护理。包括检查身体各项指标、指导患者翻身、叮嘱减少头颈部活动以及呼吸护理等。②穿刺部位护理。压迫止血穿刺点、穿刺肢体维持伸直状态,定期检查、调整加压点,以确保静脉回流正常。③并发症护理。观察意识、瞳孔,谨防高血压、脑出血、头痛等,对于上述症状需鉴别原因,以便医生对症处理(吸氧、神经保护等);若患者肢体水肿、体温下降,谨防下肢静脉血栓,需按摩肢体、协助运动等;如张口困难、疼痛,可通过尼莫地平防治脑血管痉挛;如语言张力需鼓励患者积极表达;如偏瘫可指导家属陪伴患者循序进行运动锻炼。④心理护理。患者术后后遗症较多,增加心理负荷,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鼓励其主诉,把握需求给予安慰、关怀,引导患者树立康复信心。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另开展阶段性功能康复锻炼:①肢体功能锻炼。患者半坐卧位,康复医师遵循由外至内、由下至上原则以适宜力度揉按患者肢体、躯体等周围肌肉组织,单次10min;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主动过渡为主动活动,每天训练1次,持续10min[3]。②吞咽功能训练。患者放松、平卧,头颈垂直于肩,双目直视脚尖、下颌尽量贴近胸骨柄前方,维持5s,15次/组,两组之间休息2min,3组/天;死后患者以半坐卧位进行弹力球训练,结合患者下颌-肩颈间距选择弹力球规格,指导患者下颌骨用力挤压弹力球,20次/组,两组之间休息3min,3组/天[4]。③日常活动能力锻炼。待患者肢体、机体功能循序改善后,康复医师指导家属搀扶患者于床边缓慢站立(健侧单足、双足)训练,注意铺设软垫预防跌倒损伤;鼓励患者日常自行穿脱衣物、进食、洗漱、上厕所等,并在家属陪同下循序由床边站立过渡为病室、走廊缓慢步行、室外散步等[5]。

1.3" 观察指标

(1)康复状况:①肢体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参考Fugl-Meyer量表(FMA)评估运动功能,该量表分为上肢(0~66分)、下肢(0~34分)两维度,分值越高运动功能越好;②参考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功能,共计14条目(0~35分),分值越高平衡功能越好。③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共计42分,分值越低神经功能越好;④参考吞咽功能评估量表(VFSS)评估吞咽功能,共计10分,分值越高吞咽功能越好[6]。

(2)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术后出现外周出血、血管再闭塞、压力性溃疡、泌尿系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3)生活质量: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参考36项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估生活质量,包含生理机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4维度,各维度均为百分制,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理想[7]。

1.4" 数据分析方法

基于SPSS 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Kolmogorov-Smimov检验用于检验定量数据的正态性。符合正态分布的指标,如康复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均为计量资料,以“±s”形式表达,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如并发症等,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lt;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康复状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上肢FMA、下肢FMA、BBS、VFSS、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FMA、下肢FMA、BBS、VFSS评分均高于护理前,NIHSS评分低于护理前,但观察组上述分值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的25.6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2。

2.3" 生活质量

护理前,两组患者SF-36量表的内生理机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护理后,两组上述指标得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lt;0.05)。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上肢FMA、下肢FMA、BBS、VFSS评分均高于护理前,NIHSS评分低于护理前;同期组间比较,观察组上述分值优于对照组,提示阶段性功能康复锻炼也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原因分析,阶段性功能康复锻炼模式下,康复医师会结合患者器官功能现状制定相应的锻炼方案,循序渐进促进器官功能恢复。如患者术后需长期卧床,为降低并发症风险,康复医师会在早期为患者提供肢体按摩护理,并由肢体被动运动循序过渡为主动运动、床下运动、生活自理等,以刺激患者外周神经系统,提升其膝、腕关节感受器敏感性,促进外周血液循环,达到改善周围末梢神经感知力、提升颅脑动脉灌注量的效果,最终帮助患者恢复生几个脑功能、肢体功能[8];对于患者术后吞咽功能障碍,康复医师为提升患者喉部协调组织能力,通过下颌阻力拉伸、收拢等锻炼方式,刺激患者食道、口咽部周围相关肌群,以逐渐恢复吞咽能力[9];基于上述原因,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另外本研究统计两组生活质量发现,观察组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可见阶段性功能康复锻炼有助于改善脑梗死取栓术后生活质量;认为原因主要为患者通过持续运动、日常行为锻炼,促使自身机能对外界压力的抵抗能力不断提升,阶段性康复目标逐年实现,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了患者的康复训练信心,以此良性循环,最终培养患者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生活能力持续提升[10]。

综上所述,脑梗死取栓术后应用阶段性功能康复锻炼对其肢体功能、平衡功能、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均有推动作用,同时还能降低并发症风险,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确切。

4" 参考文献

[1] 黄富治.规范化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术后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14):166-168.

[2] 李宛.风险预警评估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4,36(8):161-163.

[3] 姜玲,姜盟盟,刘霞.集束化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急诊取栓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28):176-178.

[4] 林玲,李静菡,甘香.预见性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取栓术后并发症、肢体功能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3,44(7):1957-1960.

[5] 杨苗.跟踪式护理在急性脑梗死取栓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3,35(11):160-162,166.

[6] 冯海英,黄鹏,叶维萍.规范化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Penumbra取栓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J].透析与人工器官,2023,34(1):62-65.

[7] 谢可平.路径化导管室护理方案对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术病人救治效果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1,19(26):3660-3662.

[8] 揣松阳.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干预对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21,13(9):566-569,573.

[9] 樊梦,姜艳,荆莉,等.规范化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Penumbra取栓术后NIHSS及mRS评分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21,50(3):273-275.

[10] 吕建萍.早期路径式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术后肢体功能及自理能力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 5(7):81-82.

[2024-09-10收稿]

猜你喜欢

肢体运动功能并发症生活质量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临床影响
循证护理策略对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评价
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行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的变化研究
膳食纤维制剂对老年便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简易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效果与安全性探析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
神经功能重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