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5-02-01张海英田恩旭
摘" 要:高校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发展培育高质量人才的艰巨任务与主要职责。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以思政教育为载体,以服务乡村振兴为指引,强化对学生的引导与培育,能够助力学生更好地融入并为乡村振兴事业作贡献。基于此,该文将立足于文化自信视域,探讨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高校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以及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现状,并探究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以期进一步提升人才培育质量,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可靠人才支撑。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思政教育;乡村振兴;服务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1-0163-04
Abstract: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arduous task and main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 carrier and serve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a guide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and training of students, which can help students better integrate and contribute to the caus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will b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explore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erv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erve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a view to furthe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providing reliable talent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service path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对这一战略又做了延续与补充,其对解决“三农”民生问题,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高等教育在我国整体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且关键的地位,承担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能,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于新时代。党中央曾指出,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舞台上实现自身价值。为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挥自身职责,明确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探索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让大学生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和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1"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 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1.1.1" 为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提供方向性支撑引导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蓝图,其既彰显了国家发展的宏大脉络,也为农业农村全面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引导与措施支撑。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能够助力学生对国家农业发展大计进行深入理解与明确,在教师引导下逐步树立坚实崇高的理想信念,在成长发展中自觉为祖国发展贡献自身力量[1]。
1.1.2" 深化大学生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了解认知
区域经济在实践发展过程中,乡村振兴战略是提升乡村经济发展质量,缩短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落实离不开党强有力的引导与发展正确方向的把控。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既能帮助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战略思维获得深入理解与领会,还能够深化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理解,精准把握现代化背景下国家政策方针,系统化认知“中国式现代化”,让当代大学生在不断学习、实践与理解过程中,坚定自身政治信仰,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在成长发展过程中自觉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自身价值。
1.2" 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可行性
1.2.1" 政府引导,基础扎实
近年来,党和国家积极引导并鼓励优质大学生在农业农村领域发光发热,在农业生产与务农行列贡献自身力量。在这一政策导向下,高校教育部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以思政教育为载体,渗透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理念,发展学生爱农理念与农业情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与吸引力,同时吸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之中。
1.2.2" 广泛宣传,榜样力量
现代化背景下,随着社会主流媒体等对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广泛宣传与报道,较为偏远的乡村地区优势特色、风土人情等逐渐被更多人了解与关注。特别是针对大学生深入乡村发展内部,参与基层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果的典型事例,主流媒体对其宣传力度较大,在社会层面引发了较为广泛的关注。这一宣传既向全社会展示了乡村地区的新面貌,也为大学生打造了“乡村振兴大舞台”。大学生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展示空间。这在极大程度上为高校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保障[2]。
2"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广泛推行落实,是加速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实现现代化转型升级与新经济业态构建的重要举措。在高等教育变革深化落实的今天,高校思政教育已成为带领学生全面认识、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激发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热情与积极性的关键环节,二者彼此依赖,相互促进。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传输的均是成熟且科学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落实旨在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为国家与社会发展输送有价值的高质量人才,这与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的观念十分契合。思政教育是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不二法,是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发展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在高校思政教育支撑下,当代大学生能够逐步树立民族责任意识与发展的使命感,对我国乡村文化获得更为深入的了解,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树立坚实的文化自信,也能够在今后职业发展过程中将更多目光投向乡村振兴事业,并积极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贡献自身力量[3]。其二,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政策,乡村振兴战略是现代化背景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实现转型优化的必然选择。在现代化先进技术手段支撑下,数字经济为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变革提供有效支撑与多元选择。而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对此,高校深化融合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时代新人,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多元的选择与可能,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落实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3"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现状
教育教学变革深化落实的今天,高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高质量促进思政教育创新优化。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主要渠道,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落实,是培养能堪当时代大任新人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高校始终保持高度政治自觉,将党中央对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指导与相关方针政策深入落实到思政教育中,将思政教育与党中央对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相关战略部署相对接,积极探索思政教育深化落实的长效机制,致力于促进思政知识入脑入心。但随着思政教育变革深化推进,一些问题也在不断显现,影响着思政教育成效进一步提升。如对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认识较为片面。文化自信视域下,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新的标准与要求,思政教育的内容与目标也获得了一定革新。但部分高校在实践过程中,常将思政教育作为思政教师的责任与任务,对其独特价值与优势并未获得充分认知,致使思政教育成效难以切实提升。并且在乡村振兴战略融入过程中,未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针对性调整,学生难以在思政知识学习过程中掌握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与重要价值,这对学生树立为乡村振兴贡献的伟大理想信念起着一定阻碍作用[4]。
4"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4.1" 内容增设,优化课程设置
在探索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路径过程中,高校应当注重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健全完善,适当增加教育内容。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应当注意应需对思政教育教材进行及时更新与修改,将乡村振兴落实所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纳入思政教育之中,作为教育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借此提升教育内容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并注重立足于实际案例,为学生细致化讲解传授乡村振兴相关理论与经验。高校也可以结合思政教育实际需求,在育人体系中设置专门的乡村振兴课程,为学生系统化讲解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的历程以及产生背景、新时代主要目标等。也可以将乡村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农村电商等知识内容作为课程主要内容,以助力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实践需求获得进一步了解。此外,在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高校还需注重带领学生深入乡村内部,在当地乡村振兴项目活动中,获得更为真实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自主组成小组,以10~12人为一小组的形式,带领学生到乡村区域进行实践调研,针对乡村发展现状与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情况等进行调查了解。在调查活动结束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并提出自己在调研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获得进一步认知,明确其在文化、经济方面的重要价值与效用[5]。
另外,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坚守第一课堂,保障学生能够对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深层次理解。高校教育究其本质而言是促进人的素质向有利于个体和社会健康方向发展的高级社会活动,必然有一定的思想引领及其价值性。在人才培养活动中,不存在无价值的目标与内容,换言之,教育活动均具有一定价值。思政教育亦是如此,其价值性是指要发挥自身价值引领效用。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以强化思政课程主要渠道为切入点。在思政教育日常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针对性原则,将乡村振兴战略的理念政策、实践情况等融入教育内容,让学生能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产生了解。同时,在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也可以立足不同专业实际特点,适当融入乡村振兴内容,如在计算机专业融入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相关内容,带领学生思考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为乡村振兴作出哪些贡献,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实现。
4.2" 体系创新,培养助农情操
文化自信视域下,为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思政教育体系进行创新优化。可以设置辅导委员会,将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相关责任落实至校内各部门以及教育工作者。同时,高校还应当注重对相关奖惩制度进行设立与完善,以此促进教育责任切实落实。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在思政教师等优质教育工作者中选取优质教育工作者作为补充,以兼任的形式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体系进一步创新优化。在实践过程中,需注重将乡村振兴战略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将思政教育渗透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以乡村实践基地为载体,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所学习的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落实实际需求相契合。并将乡村振兴思政教育与学生专业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依托基础性与专业性教育,循序渐进发展学生乡村振兴服务理念。立足新教育体系,将乡村振兴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进行有机整合,以使乡村振兴理念渗透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中。除此之外,在乡村振兴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高校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帮扶乡村发展的理念,鼓励学生为乡村发展贡献自身力量。在思政教育实践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农业农村发展历程进行直观展示,分阶段带领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乡村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以及所产生的相关文化,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思想发展、文化建设与时代社会变化需求之间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树立为乡村振兴服务的思想价值观念,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与价值,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助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4.3" 日常管理,落实思政教育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应当注重发挥日常管理的优势价值,以日常管理活动为依托,促进乡村振兴思政教育活动有效开展。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村委会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的重要价值进行明确了解,借此了解掌握区域发展实际情况。教师应当强化与村委会的沟通与交流,立足当地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实际需求与现实情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乡村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思政教育。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逐步了解到乡村在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了解新时代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是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国家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的支撑。借此提升学生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与关注程度,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主动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动向。同时,高校可以挖掘学生党员的重要作用,以党员带动普通学生参与至乡村振兴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主要需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4.4" 实践拓展,促进身心投入
高校思政教育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其是对学生思想层面的重要教育与引导。思政教育既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其价值性主要体现在问题解决层面。对此,高校乡村振兴思政教育在落实过程中,应当注重以实践为先导,组织并支持学生自主开展、参加乡村振兴相关实践活动。例如高校可以利用暑假时间,将不同年级学生组织成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周边乡村为主要对象,开展农村社会调查、乡村规划设计、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专业优势,助力乡村经济文化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乡村的发展与变化,切实领略乡村的独特风景与魅力风光。这一实践活动既能够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受到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进而有效强化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参与感。
此外,在实践活动创新优化过程中,高校还应当注重发挥村委会的重要价值,以此为渠道,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完善。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主要执行者,农村村委会所发挥的重要价值与效用是不容忽视的。对此,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与成效,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应当持续深入对基层组织的了解,对村委会发展运行的核心架构进行剖析,以教师为引领,带领学生深化与村委会的沟通交流,针对乡村发展相关事项进行积极有效沟通探讨,进而对农村经济建设实际情况获得更为全面的了解。例如,乡村生态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项目,亦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区域往往蕴藏着十分丰厚的生态资源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但在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诸多乡村基层组织不能对自然生态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党中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提升经济收益,优化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建设发展经济。高校在组织学生实践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与当地村委会就“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展开沟通交流,让学生思考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乡村经济,并提出相关策略。借助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助力学生成长发展为满足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实际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
4.5" 文化引领,培养乡土情怀
文化自信视域下,乡村振兴思政教育实践落实过程中,高校应当注重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引领学生情绪情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焦点,对群众发挥着精神激励效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可以借助乡村特色文化,发展学生乡土情怀,让学生能够自愿扎根农村,习得农业本领。组织开展乡村文化实践活动,为学生设计开展乡村特色文化体验活动,强化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知与体验。高校在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需重点关注文化实践环节,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将乡村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探索乡村文化振兴路径,体悟乡村文化的优势价值。高校可以综合考虑自身特色与专业设置,将乡村特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通过教学渗透带领学生对乡村特色文化进行了解与掌握,进而初步树立文化自信。并在校园内部组织开展乡村文化讲解等主题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强化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交流,组织开展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促进乡村文化在校园内广泛普及。此外,高校可以与当地文化机构、博物馆等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乡村文化实践体验基地,为学生实践、体验提供更为充足的机会。高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相关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者,在文化振兴中感受乡村文化勤劳淳朴的内涵。并利用现代化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线上乡村文化学习平台,以视频、图文结合等形式为学生展示乡村文化的知识内涵,以便于学生随时随地了解乡村文化,助力学生在时代背景下自主认识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乡村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与价值。鼓励学生将乡村特色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进行文化创新与振兴。例如,可以举办传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离不开现代知识青年人才的支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挥自身职责效用,以思政教育为渠道,引导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自觉助力乡村振兴实现。高校应当注重提升思政教育高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引导学生主动投身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之中,进而建立起到乡村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 向琳丽.新时代湖南高校思政教育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研究[J].知识经济,2024,670(6):223-225.
[2] 张佩瑶,薛晖.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路径[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6):129-132.
[3] 周婷婷.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与创新——评《青春力行之国情观察:行走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思政课堂》[J].中国农业气象,2023,44(4):340.
[4] 王琦.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方式探究——以“红船精神”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 39(9):112-116.
[5] 张小玲.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和实施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8):251-254.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课题(241563SZ);2023长春财经学院校级课题(XS202203)
第一作者简介:张海英(1982-),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