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专业”互动教育模式探讨
2025-02-01王家强夏文豪罗德芳柳维扬杨莉莉
摘" 要:“学科-专业”互动教育模式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分析新农科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学科与专业的建设任务及学科专业的互动模式等方面,探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专业互动的可行性及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新农科背景下社会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学科;专业;教育模式;农业资源与环境;新农科
中图分类号:G64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1-0149-05
Abstract: The \"discipline-specialty\" interactive education model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ultivating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jo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for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jors in the context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iplines and majors, the construction tasks between disciplines and majors and the interaction mode of disciplines, and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and method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disciplines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jors, aiming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for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jors, so as to meet the social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fessionals in the context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Keywords: discipline; specialty; education model;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专业”互动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和实习等方式,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的实用技能[1]。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如生态学、地理学、管理学等,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在“学科-专业”互动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和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专业”互动的教育模式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持[2]。
1" 高等农业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科专业产业的现状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专业产业相脱节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原因在于,①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专业的设置可能不够合理,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产业需求脱节。学校可以根据产业需求和市场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增加与产业相关的课程和实践环节。②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能比较陈旧,无法满足现代农业产业的需求。学校可以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③缺乏实践机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专业的学生可能缺乏实践机会,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产业中。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和农业园区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④产业需求变化快,农业产业的需求变化比较快,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能无法及时跟上。学校可以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了解产业需求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3]。⑤学生就业观念不正确,一些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专业的学生可能存在就业观念不正确的问题,认为农业产业就业前景不好,从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解决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专业产业相脱节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加强学科、专业与产业的联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建设任务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建设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加强学科基础建设,包括完善学科体系、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提高学科研究水平等方面,为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科的协同发展,提高学科的综合实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科学研究,提高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为解决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社会服务,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建设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4]。
3"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建设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现状的概述。
3.1" 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3.1.1" 国家战略需求
随着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国家需要培养一批能够解决农业、资源、环境三者关系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支撑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3.1.2"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致力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1.3" 技术创新与推广
农业领域的技术不断创新,需要专业人才进行技术研发和推广,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1.4" 环境保护与治理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农业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和治理成为迫切需求,专业人才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2" 建设现状
3.2.1"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目前,许多高校都设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涵盖了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3.2.2" 师资队伍建设
各高校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方面投入了一定的师资力量,拥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3.2.3" 实践教学资源
高校普遍建立了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和科研训练的平台。
3.2.4" 产学研结合
高校与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结合,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3.2.5" 国际合作与交流
部分高校还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3.2.6" 就业前景
虽然该专业毕业生在农业、环保、科研等领域有较好的就业前景,但仍然存在与产业需求不完全对接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总体来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可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是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它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水平的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加强科学研究,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为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总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4"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科与专业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农业、环境、生态等多个领域,旨在研究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问题。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则是一门应用性的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农业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科建设的基础作用:学科建设通常包括学科体系的完善、研究方向的明确、科研成果的积累等。对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来说,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为专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通过学科建设,可以明确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从而帮助专业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专业建设的应用导向:专业建设则关注于如何将学科的理论和成果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和社会服务中。它包括专业课程的设置、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的安排等。专业建设将学科建设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教学内容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相互反馈与完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存在反馈机制。专业建设中的实际需求和遇到的问题可以反作用于学科建设,促使学科理论和方法不断更新和完善。例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可以推动相关学科的研究发展,进一步丰富学科体系。
提升教育质量:通过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确保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前沿性,而专业建设则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两者结合有助于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
总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专业建设则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教育和培训中,两者共同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和提升。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通常是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包括农业资源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方向。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则是在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开设的一门应用性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农业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和环境监测、评价、治理等方面的技能,具备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工作的能力。同时,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为解决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做出贡献[5]。
因此,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科基础,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应用性体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发展。
5" 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发展的可行性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建设具有很高的可行性,这种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支撑与课程开发:学科建设可以为专业课程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通过深入的学科研究,学者们能够识别出领域内的关键问题和前沿发展,进而为专业课程设置提供更新、更具前瞻性的内容。例如,研究发现的新型农业技术或环境保护措施可以迅速转化为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知识。
科研成果转化:学科建设通常伴随着大量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教学材料和实践案例,丰富课程内容和实验教学。例如,最新的农业资源管理技术或环境监测方法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
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学科建设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这种结合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进。在科研项目中积累的经验和数据可以被纳入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前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通过学科建设,学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这种对接能够帮助专业建设更好地对接社会需求,设计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和实训内容。例如,学科建设中的市场调研和行业分析可以为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环节的安排提供指导。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学科建设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包括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设置等。通过对学科前沿问题的研究,教育机构可以更合理地配置资源,建设符合实际需求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推动跨学科合作:学科建设通常涉及多个领域的交叉合作,这可以为专业建设带来新的视角和方法。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可能涉及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通过跨学科合作,可以引入更多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方法,促进专业的发展。
总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科建设通过提供理论支持、转化科研成果、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能够有效推动专业建设的进步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实践能力。学科建设可以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学科建设可以提高专业的科研水平,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和学生加入到科研队伍中来,开展更多的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学科建设可以提高专业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可以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为专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学科建设可以促进专业的国际化发展,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可以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提高专业的国际化水平[6]。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建设对于推动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6" 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发展的模式探索
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建设的模式与方法可以多样化,以下是几种常见且有效的模式和方法。
6.1" 学科前沿研究驱动模式
前沿研究转化:将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转化为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例如,将最新的农业资源管理技术或环境保护措施纳入专业课程和实验室教学中。
课题研究与实践结合:组织学生参与学科前沿的科研课题,结合实际问题开展研究,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专业课程提供了实际案例和数据支持。
6.2" 产学研结合模式
校企合作:与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和培训项目。例如,与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开展实训课程,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行业专家参与: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
6.3" 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优化模式
课程更新与整合:根据学科建设中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定期更新和优化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例如,调整课程内容以反映最新的环境保护政策或农业技术进展。
教学资源共享:整合和共享学科建设中的教学资源,如实验室设备、数据资源和案例库,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6.4" 实践导向模式
实习与实训: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设计并实施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习和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学到的知识。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农业项目或环境监测活动,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项目驱动学习:通过具体的项目驱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项目可以来源于学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5" 跨学科融合模式
多学科合作: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整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解决复杂的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例如,将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视角。
交叉课程设置:开发跨学科的课程,如结合环境科学和农业技术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6.6" 反馈与改进机制
教学评价与反馈: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不断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通过问卷调查或教学研讨会收集反馈,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
动态调整:根据学科和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专业建设的方向和重点,确保教育内容和方法始终与实际需求保持一致。
通过这些模式和方法,学科建设能够有效地推动专业建设的进步,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学科交叉融合模式,通过将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交叉点和研究方向,推动专业的发展。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推动专业的发展。科研创新模式,通过加强科研创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水平,推动专业的发展。国际化发展模式,通过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提高专业的国际化水平,推动专业的发展。
总之,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发展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模式,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专业的发展[7]。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学科发展的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展科研项目,支持教师和学生开展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水平,推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提高专业的国际化水平。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交叉点和研究方向,推动专业的发展。加强学科建设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推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
总之,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措施,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专业的发展。
7" 通过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推动专业发展
通过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推动专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措施:建立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协同机制,在学校层面建立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协同机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加强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专业发展。以学科建设为引领,推动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引领,要以学科建设为导向,推动教学改革。在学科建设中,要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教学改革为支撑,促进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是学科建设的支撑和保障,要以教学改革为契机,促进学科建设。在教学改革中,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关键,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引进高水平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加强教师培训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建立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评价体系,对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推动专业发展[8]。
总之,通过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推动专业发展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
8" 结束语
通过以上这些互动措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科与专业之间可以实现有效的互动与融合,推动新农科专业建设的进步,提升教育质量,同时促进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与专业的互动推动了新农科理论的创新、提升了研究质量、促进了跨学科融合,并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对于专业而言,这种互动提升了课程和教学质量、增强了实践能力、满足了行业需求、促进了农业技术应用,并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总之,这种互动不仅推动了学科和专业的共同进步,还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马峙英,李存东,李雁鸣,等.农学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良性互动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6(2):30-35.
[2] 秦逊.“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林院校专业建设的探索——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7):59-60.
[3] 刘广龙,张丹,蔡建波.基于学科交叉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1):73-76.
[4] 黄恩东,韩文灏,张静,等.高校本科专业办学效率比较研究——基于学科分类视角的实证案例[J].黑河学院学报,2020(8):74-77.
[5] 杨晴晴,张昌泉.“双一流”目标驱动下创新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以扬州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6):277-279.
[6] 张存.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7] 陈方,钱光辉.新农科视域下农林高校学科特征与转型建议[J].高教学刊,2022(25):144-154.
[8] 吕泽芳.综合性大学中建一流农业学科的瓶颈与突破[J].园艺与种苗,2022,42(10):87-88.
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流本科建设项目(YLZYXJ202201);塔里木大学高教项目(TDGJSZ2301);塔里木大学课程思政项目(TDKCSZ22402);塔里木大学一流课程建设项目(TDYLKC20212)
第一作者简介:王家强(1977-),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干旱区资源环境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