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智慧农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耦合路径研究

2025-02-01甘丽桦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智慧农业创新创业乡村振兴

摘" 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与乡村振兴战略、智慧农业战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互补性,但在耦合互动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境。通过对这三者耦合互动问题的根源分析,可通过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加强产学研合作、社会认知与文化背景的融合等路径,培养更多面向智慧农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智慧农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乡村振兴;耦合

中图分类号:S157"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1-0030-04

Abstract: There is a close internal connection and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strategie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mart agriculture, but they encounter certain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coupling and interaction. By analyzing the root causes of the coupling and interaction issues among these three factors, we can cultivate mor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are oriented towards smart agriculture and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policy guidance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strengthening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social cognition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Keywords: smart agriculture; college stud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rural revitalization; coupling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2]。此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智慧农业建设,把发展智慧农业作为建设数字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建设智慧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也对智慧农业建设作出部署,以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3]。

基于乡村振兴、大学生创新创业和智慧农业三重国家战略,如何从耦合协同发展的视角出发,开拓面向智慧农业的大学生创业与乡村振兴耦合路径,既是智慧农业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理论研究面临的科学问题,也是有助于实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课题[4]。

1"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与乡村振兴战略、智慧农业战略的耦合性分析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与乡村振兴战略、智慧农业战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互补性。这种耦合性不仅体现在国家战略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上,还体现在具体实践中的相互促进与协同发展上。

1.1" 乡村振兴战略和智慧农业战略的实施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创业空间

1.1.1" 乡村振兴战略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创业空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文化、生态等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乡村的发展潜力逐渐被挖掘和释放,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和先进技术支撑。同时,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开发、农业科技创新、乡村文化振兴、生态循环农业和农特产品包装品牌化等乡村振兴项目的发展,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机会。

1.1.2" 智慧农业战略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创业空间

智慧农业通过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农业装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让农业生产更加便捷、管理更加高效[5]。智慧农业作为现代农业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难得的机遇。

1.2"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1.2.1" 推动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

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机械化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者能够提高乡村地区的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促进乡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1.2.2" 优化乡村产业结构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开发和推广农旅融合观光旅游项目、农村电商项目、特色农业项目、农业产业升级项目及乡村治理优化项目等新兴产业和项目,推动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提高乡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1.2.3" 促进乡村社会治理与文化建设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到乡村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中,通过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推广农村环保项目、农村文化传承项目等创新创业项目,提升乡村治理的效率和水平,增强乡村居民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1.2.4"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在乡村地区的创业活动,往往伴随着对当地农民的培训和教育。通过培训,使当地农民能够掌握更多的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和需求,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1.2.5" 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乡村地区的推广和实践,通过引入环保技术、推广绿色生产方式等手段,促进乡村地区的绿色发展。这种绿色发展不仅有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也为乡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1.3"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了智慧农业的发展

1.3.1"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智慧农业的核心在于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相应地需要大量具备相关技术和创新思维的人才作为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能够运用所学专业技能,开发出适应智慧农业发展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

1.3.2" 智慧农业战略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之一,旨在通过提升农业产业、改善农村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等手段,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而智慧农业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入智慧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利于带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面向智慧农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耦合互动的困境

2.1" 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与乡村振兴需求的脱节

2.1.1" 侧重点不同

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更加注重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的孵化和发展,而乡村振兴需求则更加关注如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如何繁荣乡村文化,如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1.2" 缺少耦合的切入点

尽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具备创新思维、专业知识与技能,但他们在乡村地区的实际项目中,往往难以找到与乡村振兴需求相契合的切入点。

2.2"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制约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效耦合

2.2.1" 智慧农业推广难

智慧农业涉及先进的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高科技的应用,高昂的技术成本直接限制了智慧农业在广大乡村地区的普及和应用。

2.2.2" 智慧农业技术人才短缺

智慧农业技术的实施和维护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但当前乡村地区普遍缺乏具备相关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队伍,既影响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速度,又影响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突发问题的解决速度。

2.2.3"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效果不稳定

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作物种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出现波动。技术应用效果的不稳定性,增加了乡村地区引进和应用智慧农业技术的风险,也影响了农民对技术的接受度和信任度。

2.3" 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的不匹配

2.3.1" 高校更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往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但缺乏实践经验和对乡村实际情况的了解。当这些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乡村地区工作时,发现无从下手,从“纸上谈兵”到“田头专家”任重道远。

2.3.2" 乡村发展迫切需要具有实践经验、了解乡村实际情况的复合型人才

乡村振兴发展工作的专门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农业、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需熟悉乡土文化习俗、乡村生态环境、乡村社会发展等相关常识。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并未充分考虑到乡村地区的人才特殊需求,导致人才缺口。

3" 面向智慧农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耦合互动问题的根源分析

3.1" 政策与制度层面的制约

3.1.1" 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制约

一些地方政府在创新创业政策制定上显得过于笼统,缺乏针对乡村地区和智慧农业领域的具体细化措施,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缺乏明晰的政策依据。

3.1.2" 土地流转制度制约

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限制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对于依赖土地资源开展的智慧农业项目而言,无疑增加了其落地难度和成本。

3.1.3" 金融支持政策的制约

乡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体系相对薄弱,缺乏针对创新创业项目的融资渠道和风险评估机制,使得大学生在乡村地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时,很难获得“真金白银”的创新创业经费支持。

3.2" 教育资源分配与利用的不合理

3.2.1" 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相较于大城市和高校所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很多乡村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师资队伍建设也面临诸多困难,导致乡村地区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和帮助,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3.2.2" 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受地理位置、经济实力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或高校拥有的教育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导致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机会不均等,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与利用的不合理问题。

3.3" 大学生对智慧农业认知的不足

当前,以智慧农业引领的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慧农业产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与传统农业相比已经大为不同,因此亟需引导和宣传,将智慧农业特点和发展趋势融入大学的教学内容,让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智慧农业的发展和需求,引发大学生对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关注,但是已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很少涉及此方面内容,即使涉农院校提及但也不多,导致智慧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大学生就业选择脱节较大[6]。

3.4" 社会认知与文化背景差异的束缚

3.4.1" 大学生对乡村认知的偏差

据调查,很多大学生仍然保留着“乡村是落后、贫瘠、缺乏机会的地方”的刻板印象,导致他们在考虑创新创业或职业发展时,很少将乡村作为首选。即便有些大学生对乡村抱有好奇和向往,但由于不熟悉乡村文化、乡村环境,往往难以真正融入并开展有效的创新创业活动。

3.4.2" 文化背景的差异

乡村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这些与城市环境截然不同。如果大学生创新创业者不能充分理解和尊重这些文化差异,他们的创新创业项目很可能会遭遇排斥和抵触,从而难以在乡村地区立足。

3.4.3" 大学生与乡村居民对智慧农业的认知偏差

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其核心理念和技术应用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截然不同的。大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种新技术和新模式,而乡村居民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对智慧农业、创新创业仍持有保守态度,抑制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4" 面向智慧农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的耦合路径研究

4.1" 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

4.1.1" 加强政策与制度支持

加强地方政府与高校、企业等各方主体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创新创业政策。这些政策应明确支持方向、加大扶持力度,并注重政策的落地执行效果。

4.1.2" 深化土地和金融体制改革

探索实施更加灵活的土地流转政策,允许大学生以租赁、入股等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减少大学生智慧农业项目的运营成本。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融资便利性;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和智慧农业项目投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

4.1.3" 建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和孵化器

建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和孵化器,为大学生提供项目对接、技术咨询、市场开拓等一站式服务,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实现项目的落地和转化。同时,通过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平台和孵化器还能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4.1.4" 加强宣传推广和教育引导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乡村振兴和智慧农业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这些领域的认知度和关注度。高校也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乡村振兴和智慧农业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发展理念,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去。

4.2" 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

4.2.1" 建立校地企协同育人模式

围绕新农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校联合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协同建设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校企联合农业科技攻关、政府智慧农业建设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实践平台。

4.2.2" 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高校应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产学研结合,培养更多具备智慧农业实践经验和致力于推动乡村振兴、智慧农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4.2.3" 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

高校应积极响应乡村地区的发展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开设智慧农业等新兴专业。针对智慧农业的发展趋势和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开设物联网集成技术与开发、智能农业装备、农产品营销等相关专业课程。

4.2.4" 在线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校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等,打破地域限制,让乡村地区的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

4.3" 加强产学研合作

4.3.1" 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

地方政府要结合地方特色,针对性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将产业与高校对接,有目的、有计划地统筹农业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加强对农业重点项目、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出台农业企业减少税收和成本等引导措施和激励政策[7]。

4.3.2"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面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管理共享平台,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资源,提供项目孵化、项目管理、资源共享、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和数据分析等服务,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更好地开发、管理、跟踪和评估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转化和商业化。

4.3.3"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政府、高校和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推动智慧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实验室等,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促进其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乡村振兴和智慧农业的发展。

4.3.4" 开展“数商兴农”活动

以网络数据、媒体传播、信息共享等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利用拼多多、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推进大学生“数商兴农”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精准、务实地培育乡村产业。

4.4" 社会认知与文化背景的融合

4.4.1" 加强城乡交流与互动

通过线下多元化的乡村新貌宣传和乡村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展示乡村的魅力和潜力。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广泛宣传乡村的文化特色、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线下、线上同时发力,增强大学生对乡村的认知和兴趣。

4.4.2" 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投身团中央“三下乡”专项活动,激发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同时,促使大学生将创新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乡村发展中,推动乡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4.4.3" 提升乡村教育资源

通过改善乡村学校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引入现代化教育手段等措施,逐步提升乡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乡村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好的创新创业人才,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智慧农业大军,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5" 结束语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和乡村发展目标发生了变化,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加强智慧农业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耦合机制研究,培养更多面向智慧农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 林琼.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项目教学探索[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12):126-128.

[3] 沐之.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智慧农业建设的典型案例[J].中国农机监理,2022(12):7.

[4] 韦联桂.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同发展研究

[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53-156.

[5] 刘赫,沈小晓,陈效卫.发展智慧农业促进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24-08-07(015).

[6] 郑建华,刘双印,王潇.面向智慧农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问题分析与模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6):1-4.

[7] 桂文龙,李巨银,刘晶.乡村振兴视角下农业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状况探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3(9):62-67.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2022ZJY2827)

作者简介:甘丽桦(1979-),女,副教授,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

猜你喜欢

智慧农业创新创业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浅析应用技术型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北斗卫星对智慧农业的作用与应用探讨
延边地区“互联网+农业”发展研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实施方案分析
基于安卓的智慧农业APP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