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论引导路径
2025-01-27杨欣悦
摘要:在新媒体背景下,基于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有利于提升高校师生思政素养,创建良好校园舆论环境,彰显高校正面舆论形象。然而,在我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现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思政内容较难融入、网络舆情较难管理、舆情引导缺少渠道等。基于此,我国高校应结合涵化理论与第三人效应理论,站在高校官方媒体、学生网红自媒体、校园表白墙等多种维度,系统性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合理选择传播方式,以此正向影响高校师生思想,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力。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论引导
引言
当前,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即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多元便利,亦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从新媒体时代背景出发,结合涵化理论与第三人效应理论内涵,基于高校官方媒体、学生网红自媒体、校园表白墙等维度,分析不同传播渠道对高校网络舆论传播的影响,针对性提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舆论引导路径,以期为我国高校教育人员提供思路借鉴。
一、涵化理论与第三人效应理论
(一)涵化理论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涵化理论逐渐转变,由传统单向媒介关系,转变为双向媒介关系。基于涵化理论,信息传播方与目标受众为双向关系,两者关系存在鲜明互动性。身处互联网环境中,信息受众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者则需根据目标受众反馈,优化信息传播方式,完善信息传播内容。可以说,基于新媒体视域,信息传播已呈现出鲜明传播特质,即信息受众决定传播方式,在涵化过程中,信息传播方与目标受众深度互动,根据受众个性实施传播信息优化[1]。
(二)第三人效应理论
二战后,学者戴维森构建出“第三人效应假设”,指出传播效果受目标受众的反应性行为影响。当面对某种传播言论时,第三人常受不同言论维度影响。因此,分析某言论传播效果,需关注其最大影响对象,即第三人。基于言论传播视角,第三人常与言论事件相关,言论传播方需采取多种策略,扩大该言论对第三人的影响。学者戴维森表明,在日常生活中,言论传播不会对事件直接相关方产生影响,而对第三人影响颇深。
二、不同传播渠道对高校网络舆论传播的影响
(一)高校官方媒体的影响
梳理高校官方媒体发展,可发现其发布网络舆情内容,常遵循思政教育引导、高校形象塑造、网络舆论引导等策略原则,发布内容多为校方政令通知、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正面新闻、高校师生荣誉等。研究发现,高校官方媒体拥有多种传播渠道,包括学校论坛、学校微博、学校官网等,可与信息受众开展交互式沟通,凭借现代智能技术,实现优质信息精准推送,形成高质量网络舆论讨论场,吸引校内学生实时沟通,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切实引导校内学生思想,增强高校学生的校园归属感,通过多元思政教育内容传播,将自立自强、热爱祖国、精益求精等精神深植于学生心中,多维塑造高校学生优良品格[2]。
以学生心理健康类舆情事件为例,如“艾琳(化名)的救赎与重生”,在网络舆情案例中,高校通过校园舆情监测与管理系统构建,及时监测到学生“艾琳”正面临心理危机事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帮助学生“艾琳”解决问题。事后,高校通过学校官方网站,及时发布相关事件信息,帮助在校师生了解事件全貌,基于此,结合高校思政教育内容,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展现出高校强大的舆情引导力量,亦加深了学生家长、高校教师、高校学生等群体的心理健康重视度,为高校师生群体心理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学生网红自媒体的影响
当前,因新媒体技术与平台普及化,学生网红自媒体门槛逐年降低,大量高校学生只需掌握基本新媒体知识,即可拥有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开启网红自媒体之路。总之,在新媒体背景下,学生网红自媒体呈现出交互性强与实时性强的特征,基于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视角,学生网红自媒体可传播丰富网络内容,对高校学生思想具有较大影响力。具体而言,学生网红自媒体传播内容可分为多类,如学习经验、生活记录、社会热点事件点评、才艺展示等。其中,社会热点事件相关传播内容需高校重点关注,该类内容可能影响高校形象塑造,向高校学生传递正向或负向价值观,形成多元社会热点讨论话题,切实影响高校学生思想与行为。因此,高校应加强管理,通过信息内容监测、信息内容管理与信息内容指引,规范高校学生行为,提升高校学生思政水平[3]。
以“Thurman猫一杯”虚假视频事件为例,在该网络舆情事件中,学生网红自媒体发布了虚假视频,迅速在我国网络平台上引发热议,面对该网络舆情事件,我国高校科学合作学生网红自媒体,正确分析该舆情事件,精准把握学生自媒体的实时性与互动性特点,以舆论事件讨论话题创建方式,如“正确学习方法话题”“诚实与谎言”等,巧妙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给予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滋养,通过多元自媒体渠道,加快舆情引导信息传播速度,结合当代大学生碎片化阅读习惯,将舆情事件分析制作为图文与视频,引导高校学生重视诚实、踏实品质,凭借自身努力与日常积累,取得理想学术成就。
(三)校园表白墙的影响
作为高校特殊网络信息传播渠道,校园表白墙即具备学生表白信息传达的基础功能,亦可连接校外第三方机构,传递多种第三方网络营销信息。在具体实践中,校园表白墙显现出鲜明隐私性与匿名性,学生可采取匿名投稿方式,发布自身想传播的信息。同时,因表白墙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较强,网络信息一经发布,便能在校园中快速传播,亦体现出良好互动性,学生可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校园表白墙讨论,形成较强讨论参与互动感。站在舆论影响维度,校园表白墙可深度反映校园文化,展现校内学生价值观念,是高校校园文化、学生观念、舆论氛围的综合呈现载体。加强校园表白墙管理,可基于校园文化现状,切实改善高校校园文化,促使学生形成优质思想品格,引导校内学生保持良性社交关系,对校园舆论氛围形成正向引导力量[4]。
以校园举报类舆情事件为例,如“河北大学一女生举报男生偷拍”,因校园表白墙具备匿名性,部分学生会选择通过表白墙举报。面向该类舆情事件时,高校迅速调查了事件真实性,加强了学校舆论环境管理,快速做出事件回应,并成立了事件处理专项组,持续关注校园舆论发展,有效减少了不实消息传播,降低了该事件对相关群体的伤害。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论引导路径
(一)加强网络舆情引导
基于新媒体视域,为做好思政教育工作,深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高校应结合校园网络舆情现状,采取多元舆情引导策略,通过针对性传媒手段应用,取得良好网络舆情监督效果,基于此,根据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实施网络舆情引导策略,优化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高水平展开。
(1)结合涵化理论,高校可活用现代智能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构建网络监测数据中心,广泛对接网络新媒体平台,辅以多元智能通信工具,实现高校网络媒体全覆盖,实时监测高校网络舆情,结合具体网络舆情事件,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彰显诚实守信、友善待人等品质重要性。
(2)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网络舆论数据分析,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广度,深度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具体而言,高校应全面搜集校园网络舆论信息,明确当前高校网络舆情走向,结合高校思政教育方向,针对性制定舆论引导决策,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构建高校思政教育传播渠道,设置高校官方思政教育微博,定期发布思政教育内容,积极传播正向校园文化,改善高校学生舆情认知,深化高校学生思政理解。
(3)加强高校官方媒体管理,形成有效高校舆情引导。根据涵化理论与第三人效应理论,高校官方媒体将对高校学生群体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为强化舆论引导力量,高校需通过官方媒体平台,结合社会时事热点,创建思政教育讨论话题,引导高校学生开展舆论互动,积极参与线上互动交流,通过趣味性舆论引导话题,广泛搜集高校学生的舆论反馈,针对性采取舆论引导措施,提升高校学生对网络舆论理解深度。
(二)做好网络舆情管理
在新媒体背景下,面对网络舆情演变,高校应高度重视舆情管理工作,采用多种内容管理措施,优化高校网络舆情内容管理,紧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科学渗透多元思政教育要素,将高校思政教育与网络舆情内容管理相联系,以优质思政教育内容替代负面社会网络舆情内容,从而正确指引高校学生思想,帮助高校学生坚守思想阵地,锻炼高校学生舆情信息辨别、思考能力,促使高校学生培养出多种优质品质。
(1)基于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建立完善网络舆情内容管理体系。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每日将接触海量网络信息,深受多种网络思潮影响。可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已大幅度上升,传统内容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因此,我国高校应总结过往校内网络舆情事件,明确高校官网、学生网红自媒体、学校表白墙各自的舆情影响效果,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网络舆情内容管理效能。具体而言,高校应实时监测校园舆情内容,开展内容风险评估,活用现代智能技术,精准筛选网络舆情内容,智能锁定不良信息来源,辨别不良信息性质,及时采取内容管理措施,保障高校网络信息质量,避免不良信息出现。
(2)基于学生网红自媒体维度,高校应结合涵化理论与第三人效应理论,做好网络舆论内容管理工作,校方可尝试对接优质学生网红自媒体,或是自行培养学生网红,深度挖掘校内学生潜力,积极传播正向信息内容,利用学生网红亲和力,吸引高校学生参与讨论活动,针对网络舆情事件,采取正向事件归因,提供正向事件解读思想路径,有效引导网络舆情方向,加强舆情事件正向解读,使勇敢坚韧、严谨治学等品质得到具象化体现。
(3)基于高校官方媒体维度,可从网络舆情搜集机制构建入手,多维管理网络舆情内容,全面搜集相关舆情信息,实现优质舆情信息整合,如师生优秀品质展现、舆情事件正向解读等,智能推送给高校师生群体,定期开展思政教育网络讲座,构建思政教育网络课程,将思政教育知识巧妙融入网络内容中,切实提升高校师生思政素养。面对负面网络舆情事件时,高校官方媒体需明确自身角色,通过网络舆情内容管理,甄别部分不实网络传言,针对具体网络舆情事件,提供舆情事件分析与点评,保证分析内容客观性与全面性,基于此,及时采取负面舆情处理措施,高效消除负面舆情事件影响。
(三)合理选择传播方式
在新媒体背景下,结合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网络舆情引导,需合理选择正能量内容传播方式,以此提升信息内容传播效率,保障信息内容传播质量。
(1)站在高校官方媒体维度,高校可将思政教育与舆情传播相结合,以优质思政教育形成舆情影响力,根据思政教育与舆情事件内容,针对性选择传播途径。当网络舆情事件出现,高校应通过官方媒体传播途径,如学校官网、学校微博等,面向网络热点舆情事件,进行事件正向回应,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知识,实现思政教育内容良好渗透,全面还原真实舆情事件,提升事件信息权威性。在此基础上,凭借校园官方微博渠道,及时发布文章视频,营造出优质网络讨论氛围,开展网络舆情事件再现回答,鼓励校内师生积极参与,以高校官方微博渠道,改善高校师生的网络舆情认知。同时,凭借高校官网渠道,展现正面高校案例,展示在校师生成果,明确高校历年发展,展现高校社会责任,以此塑造高校正面形象,表达高校人文情怀。
(2)站在学生网红自媒体维度,高校需明确不同学生网红自媒体特性,结合学生自媒体独特属性,合理选择信息传播渠道。以二次元、年轻向学生自媒体为例,高校可与该类学生网红自媒体合作,将B站作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主要渠道,活用B站弹幕功能,与校内师生开展深度互动,快速传播正向信息,或是通过B站直播连线,连线高校相关领域专家,给予校内师生权威舆情解答。以生活向学生自媒体为例,高校可选择抖音作为信息传播渠道,发布生活类网络舆情视频,快速吸引师生群体粉丝,引起校内师生关注,凭借高质量舆情事件视频,促使师生群体主动传播信息,发展出强大正向舆论推动力。
(3)站在校园表白墙维度,分析校园表白墙受众,可发现其受众群体常使用QQ空间、微信朋友圈功能。高校可结合该受众群体信息接收特质,灵活发挥校园表白墙效用,将微信公众号、QQ空间作为内容传播渠道,大幅度拓展正面舆情传播范围,丰富高校正面舆情信息内容,包括思政教育、高校正面事件、学生求助信息等,紧扣微信公众号、QQ空间等传播方式特质,有效疏导高校网络舆情,面向负面网络舆情事件,提出事件解决方案,切实给予在校师生帮助,慰藉在校师生心灵。
结语
在新媒体背景下,我国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重视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与引导工作,以新媒体技术作为舆情引导助推力,塑造与完善高校正面舆论形象,大力传播正能量事件,辅以高质量思政教育,全面强化我国高校学生思政素养,提升高校师生网络舆情信息判断力。
本文系上海理工大学“尚理晨曦”社科专项项目2023年度课题《基于涵化理论与“第三人效应”的高校网络舆论传播中多维归因与引导规制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3SLCX-YB-01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冠华.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舆论引导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08):101-103.
[2]于敏.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0):194-196.
[3]王鑫.新媒体时代以舆情治理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1):145-147.
[4]王艺锦.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J].大众文艺,2021,(20):209-210.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