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与分镜头设计“文化育人”教改研究
2025-01-27周璇
摘要:本文以《视听语言与分镜头设计》课程建设与教学为研究载体,结合课程内容和特点,将红色影视文化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改革设计中,从重要性、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效果3个方面探究“文化育人”的主要路径,设计“十维融合”的多维度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多元教学评价机制等改革措施,培养掌握本课程知识和技术技能的高职高专人才。
关键词:视听语言;红色影视文化;文化育人;教学改革
引言
红色影视文化与视听语言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运用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和音效,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革命历史场景和英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主题思想和情感内涵,让学生更加容易被作品所感染和吸引。同时学生在创作红色影视作品时,也需要注重视听语言的运用和创新,以更好地展现红色影视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将红色影视文化融入《视听语言与分镜头设计》课程教学,不仅可以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对于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影视文化融入《视听语言与分镜头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红色影视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以革命历史、英雄人物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影视作品的形式来传达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红色影视文化不仅具备影视文化的一般特征,还具有其独有的特点,比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情节内容的真实性。红色影视文化在传播红色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电影、电视剧等直观的艺术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革命历史、认识英雄人物、感受红色精神。同时,红色影视文化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部分学生受外来美日动漫文化、个人兴趣与动机以及传播渠道等各方面的影响,热衷于二次元文化、亚文化和时尚文化,多元又复杂,同时拥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注重自我表达和个性展示,也容易跟风与盲从,缺乏信息辨识能力。将红色影视文化融入《视听语言与分镜头设计》课程教学,注重创新内容和表达方式,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仅能更好地展现红色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更能使红色影视作品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视听语言、传承红色文化、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和锻炼实践能力[1]。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启迪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红色影视作品往往以革命历史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向学生传递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这些作品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提供艺术情境熏陶,增强审美体验
红色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通过赏析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欣赏到丰富的音乐、美术、戏剧等元素,感受艺术的魅力和力量。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还能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启发。
(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红色影视作品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赏析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革命历史和文化传统,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和英勇事迹[2]。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拓宽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红色影视作品不仅展现了革命历史和文化传统,还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挑战。通过赏析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现实和国情民意,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红色影视文化融入《视听语言与分镜头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模式
(一)教学内容重构
视听语言是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通过画面、声音、色彩、光线等元素的组合和运用,来传达故事情节、人物情感、主题思想等。在红色影视作品中,视听语言的运用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阶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将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任务模块化,简化了对于理论的冗长描述,突出了重难点,并结合案例将内容共分成了9个任务,分别是认识视听语言、设计画面造型、设置镜头、认识轴线、添加声音、认识场面调度、后期剪辑、认识蒙太奇、分镜头脚本设计创作,内容循序渐进,与实践任务相结合。通过红色影视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有利于润物细无声地为学生开展思政教育。
(二)教学策略创新
《视听语言与分镜头设计》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将智慧职教平台上学习资源、线下翻转式互动式课堂、课外实训拓展、第二课堂等教学改革相结合;通过“十维融合”的教学策略,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有效统一。
1.在教学资源上,采用“资源教材相融合”的改革
通过“线上课程建设资源+融媒体教材”相融合的形式,在智慧职教平台上发布课程内容,创建课程题库,根据知识框架提供课件、微课视频等资源,其中包含诸多红色影视作品赏析案例,运用丰富的信息技术手段和不断更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在线教学提供支撑,结合配套的融媒体教材,推动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资源和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实现“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目标。
2.在教学场域上,采用“校内校外相融合”“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改革
校内校外相融合:通过“校内+校外”相融合的形式,打破传统封闭式、固定式场地的课堂模式,形成开放式的教学场域,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前往工作室、图书馆、展览馆、户外等地,进行自由探究、构建新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红军标语博物馆等[3],让学生收获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体验,增强爱国情感,提升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线上线下相融合:通过“线上网络智能教学+线下传统面授教学”相融合的形式,本课程借助智慧职教平台,发布预习任务,提供课程资源等,通过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及时对线下教学策略进行调整。线下教师借助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结合项目化教学与设计创意类课程的特点,形成“技能为主、理论夯基、思政铸魂”的教学体系,突破教学重难点,为在线学习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自主驱动相融合”“理论实践相融合”的改革
自主驱动融合:通过“分层自主学习+项目任务驱动”,利用线上资源,明确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设计与视听语言相关的项目,比如,制作红色主题的微视频、广告、纪录片、动画短片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项目的策划、制作和剪辑,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理论实践融合:通过“课程理论知识+视频创作制作”,使课程以“学”为中心,重视项目实践,教师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比如,分析红色电影中的视听语言元素、创作具有特定情感的音效等,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主动学习和探索,提高教学质量。
4.在教学手段上,采用“虚拟现实相融合”“整体个性相融合”的改革
虚拟现实相融合:通过“虚拟演示交流+课堂教学示范”相融合的形式,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与形式进行课堂教学,通过虚拟现实(VR)或3D建模等技术,为学生创建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例如,在赏析《长征》《四渡赤水》影视作品时,通过三维地图动态演示,再现中国工农红军史诗般的长征路线与历程,结合教师的讲解、演示和互动,将虚拟环境中的内容引入课堂,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和讨论。让学生更加真实感受长征路上的艰辛险阻。
整体个性相融合:通过“团队合作拍摄+个人分镜创作”相融合的形式,为学生布置需要小组成员团队合作进行的拍摄任务以及个人需要独立完成的分镜脚本创作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整体意识以及个人个性化的独创精神。
5.在教学成果上,采用“项目竞赛相融合”“讲授演示相融合”的改革
项目竞赛融合:通过“真实项目导入+竞赛培养选拔”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实际设计制作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竞赛要求,完成新型项目化教学任务,逐步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优秀作品的选拔。这种利用项目和竞赛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了项目化教学的有效性。
讲授演示融合:通过“理论知识讲授+专题案例演示”的形式,针对学生认知水平差异,解决了部分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理解上的困难。通过增加一些视听语言理论在红色影视作品中的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降低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理解效果。
6.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四方评价相融合”的改革
四方评价相融合:通过“四方评价相融合”的形式,由教师一方评价改为“学生+智慧职教+企业+教师”的四方评价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设计作品为重心,进行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采用边学边评、以评促学、学评同步的方式进行,评价主体由学生、智慧职教、企业和教师4方面构成,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测试、线上学习记录、作业、学习互动等作为评价依据。终结性评价以学生课程学习完成后的成果产出为评价依据。增值性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学前的知识技能起点和学后呈现的能力素养进行比照,更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进步。
三、红色影视文化融入《视听语言与分镜头设计》课程教学,发挥了“文化育人”的作用
红色影视文化融入本课程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还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直观,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一)深化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通过赏析红色影视文化作品,将红色元素和故事融入到《视听语言与分镜头设计》的教学中,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红色影视文化作品往往能够生动地还原历史情境,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和意义,这种直观的感受能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视听语言本身侧重于影视作品的视觉、听觉表达以及电影语言的分析和解读。当红色影视文化被引入这一课程时,学生不仅学习了影视制作的技术和理论,还能通过分析和解读红色影视作品,深入了解革命历史、英雄人物和红色精神。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自觉和爱国情感。
(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当红色影视文化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时,学生要思考如何将影视制作技巧与红色文化的主题和内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这种挑战促使学生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红色文化主题的影视作品创作中,学生需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独特的视听语言和分镜头方案。这种创作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红色影视文化通常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价值,它们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人民生活和革命精神。将这些影视作品作为教学素材,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认识了社会,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让学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红色影视文化融入本课程教学,极大地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从内容上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这些影视作品不仅涵盖了革命战争、英雄事迹、民族精神等多个方面,还包含了丰富的视听语言元素,如镜头运用、音效设计、剪辑技巧等。这些影视作品的分析和解读,使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掌握影视制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形式上,传统的视听语言课程往往侧重于理论教学,而红色影视文化的引入则可以通过影视作品的播放、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根据红色影视文化的特点和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活动,如红色主题影视创作、红色影视文化讲座等,这些创新性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结语
本课程教学通过红色影视作品赏析,生动地展现革命历史场景和英雄人物形象。通过精心设计的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和音效处理,将学生带入到那个充满硝烟和激情的年代,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如在《建国大业》中,通过运用大气磅礴的画面和激昂的音效,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时刻,让学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热情和力量。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感化的音效处理,让学生深入地挖掘出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内涵。
参考文献:
[1]杜文君,倪成章.工科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23,(29):85-88.
[2]唐婕.视听语言与分镜头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04):123.
[3]俞洁.融媒体时代高校影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究——以视听语言课程教学为例[J].视听,2022,(05):169-172.
(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