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善治:民间外交的理论流变、历史演进与困局破解
2025-01-23王秋怡
摘 要:作为总体外交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间外交在国际政治局势和国内外交政策的相互作用下,发挥着大国善治的积极作用。具体而言,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官方国际交流渠道,民间外交的主体和对象具有非官方性质,涉及领域广泛且多元。以时间为中轴,通过对中国民间外交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可以清晰地展示出中国民间外交的发展特征和全貌。民间外交政策先后经历了萌芽期的初步发展、改革开放后的全面深化与新时代的强劲拓展等三个阶段。进入新时代,中国民间外交网络化发展趋势明显,体现出从单向到多边、从人文关怀到服务治理的全方位转变。因此,要重新书写新时代中国民间外交发展的叙事际遇,消解中美经贸摩擦、地缘政治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对民间外交的影响,创新民间交流机制,围绕“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趋势,凸显中央与地方的协同合作,充分彰显民间外交的作用。
关键词:善治;民间外交;国际政治
基金项目:外交学院研究专项项目(3162023XSX01)
作者简介:王秋怡,女,博士,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全球生物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政治与全球治理等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25)01-0054-07" 收稿日期:2024-07-06
积极推进民间外交不但是中央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践行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外交为民”的底层逻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民间外交是增进人民友谊、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会见全国友协第十届全国理事会会议与会代表》,《人民日报》,2012年5月16日,第1版。 2024年10 月,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愿同各国朋友加强友好交流,发挥民间外交独特作用,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人民日报》,2024年10月12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洞察“时”与“势”、融通“制”与“治”、把握“定”与“变”的基础上,开创了党领导下的大国外交新局面,中国外交也从“大国之治”向“大国善治”迈进。中国民间外交既是“大国之治”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也是“大国善治”的具体体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的当下,唯有促进国际务实合作,深化中外民间友好,才能团结各国朋友,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因此,加强对民间外交相关学术议题的研究成为摆在学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民间外交:一个亟待厘清的学术概念
作为中国对外关系上的伟大创举,“民间外交”这一概念正式提出是在1972年中日建交前后 李进军:《中国特色民间外交:认识与建议》,《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第3期。 。目前,中国领导人以及官方文件未明确厘定民间外交的概念与内涵,学界对民间外交的概念也缺乏统一的标准,“民间外交”是一个亟须厘清的学术概念。
(一)民间外交概念的论辩
中国民间外交立足国情,紧扣世界局势,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文献表明,民间外交的概念与表述并未取得一致,研究者对民间外交的领域与范畴存在多重的解读。
其一,民间外交的主体和对象。有学者认为,民间外交是独立于传统政府间外交和公共外交的第三种外交形式 张玲,张万洪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民间外交:基于缅甸田野调查的反思》,《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7 年第3期。 。有学者提出,民间外交是一种非官方的外交行为,与由代表国家的专门机构承担的官方外交相对应,民间外交是非官方机构或个人进行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活动 李桃:《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理论观察》,2011年第1期。。也有学者甚至认为,“民间外交的实质是普通民众的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 洪朝辉,董存发:《美国地方媒体与中美民间外交:梅兰芳1930年访美案例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这些观点虽各有差异,但都体现出了民间外交的非官方性,即主体和交往对象的非官方性。
其二,民间外交的目的。民间外交是“民间进行的带有明确外交目的的对外交往和交流活动” 王玉贵:《论民间外交》,《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这进一步聚焦了民间外交的范围,排除了带有私人性质的对外交往和活动。但有学者提出:“在中国,官方和民间外交机构只不过是一个屋里两个相通的房间,你进我出是很方便的。” 符浩,李同成:《中国外交官丛书·经天纬地:外交官在联合国》,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5年版,第 76 页。"""" 这强调了民间外交与传统官方外交的密接联系,也突出了民间外交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性,即服务国家的利益、弥补官方外交的不足,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或交涉活动。总体来看,“民间外交是指民间往来中有官方背景和支持、自觉的、有意识的代表国家的利益,实现国家政策的民间友好活动。实际上,民间外交是‘半官半民’的外事活动。” 赵丕涛:《外事概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 73页。由此可见,学者们普遍认为,民间外交与政府外交密切相关,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外交行为。
其三,民间外交的活动范围。从广义上说,民间外交泛指各国人民之间的一切友好往来活动 李述一,姚休:《当代新观念要览》,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98页。。民间外交不但包含了国际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交流,而且还包括了红十字会、和平组织、救助团体等公共组织开展的外交工作。但并非所有活动都可纳入民间外交的范畴,如绝大多数的出国留学、跨国婚姻、出国旅游、跨国贸易经商等都是私人行为或商业行为,至多属于对外交流,并不能随意定为民间外交 俞新天:《论新时代中国民间外交》,《国际问题研究》,2017年第6期。。总体来看,民间外交范畴广泛,涉及领域众多,包括政治安全、经贸合作、环境保护、社会文化等在内的多个方面。
概言之,民间外交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性,是以非政府行为为依托,自觉地服从或服务于本国的官方外交目标与利益,并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或交涉活动 张丽:《中国民间外交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探析》,《公关世界》,2022年第18期。。
二、以时间为中轴: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演进
民间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确实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不仅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还在国际和国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民间外交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形势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从国际环境来看,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民间外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从国内政治舞台来看,民间外交可以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萌芽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早期同新中国建交的只有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由于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两个阵营的尖锐对立,中国的官方外交空间受两极格局的影响变得尤为有限。因此,中国通过“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外交方式 吴志成,王慧婷:《“一带一路”建设中民间外交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论与现代化》,2019第5期。,以民间往来作为推动国家关系发展的补充手段。这一时期,新中国的民间外交与官方外交几乎是同步开展的,成立了一系列专门的民间外交机构,如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人民文化协会(后更名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促进了中国与国际人士的往来,对拓展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推动正式外交关系的建立、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不久后,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和美国对华封锁政策,中日之间的官方外交与贸易几乎中断,因此,通过民间贸易渠道恢复和加强经济联系,成为中日两国的共同选择,并由此达成了《中日民间贸易协定》,1952年签订的协定为中日两国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该协定虽具有民间性质,却是由两国政府授权的半官方机构签订的。在“冷战”特殊国际环境下,尤其是中日两国并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情况下,该协定的签订是民间外交的典型事例,即通过非官方的方式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在此基础上,1956 年中日文化交流协会成立,民间外交为中日关系正常化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并在两国间培养了大批友好人士。
“冷战”格局下,由于中美两国并未正式建交,官方外交途径几乎中断,民间外交成为一种可行的破局之选。20世纪70年代,民间外交成为中美两国战略信号的传递通道,实现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伟大壮举。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在日本参加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后,收到了中国乒乓球队的邀请,随后访问中国,并进行了友谊赛。在“乒乓外交”之后,中美两国官方进行了高层次的接触。随着基辛格、尼克松先后访华,中美两国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此后,英国、泰国先后邀请中国乒乓球队访问,并加强同中国之间的联系。在“乒乓外交”中,中国领导人意识到,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同时对抗既不明智,也难以为继。美国也因深陷越南战争泥潭、“新孤立主义”思潮的兴起、反主流文化的盛行、西方经济危机的发生等原因,开始逐渐调整“冷战”策略,因此国家的利益需求是乒乓外交发生的根本性前提 徐君伟,马艳辉,孙荑茜,等:《论中美乒乓外交发生的历史逻辑及现实启示》,《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随着中日、中美邦交的正常化,在民间外交的带动下,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逐步建立起外交联系,为各国政府间的对话和合作创造了条件,成为官方外交的有力补充途径,促成了中国外交局面的逐步完善,随后中国“大外交”“总体外交思想”被提出。
(二)改革开放后的全面深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预示着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为民间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逐渐与世界各国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关系,民间外交继续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通过民间外交促进对外经贸发展的渠道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国政府开放包容的姿态为民间外交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各种民间交流活动得以广泛开展。同时,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均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胸怀的公民开始自发地参与到对外交流中来。民间外交除了在经贸领域,在科技合作、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被打破,两大阵营的对抗已不复存在,国际形势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加之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著,国际社会关注的议题更加丰富,如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在此情况下,以国际公益活动为代表的中国民间外交,在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中国民间外交,一是不再强调以意识形态作为对外交流的标准,在考虑国家关系时,突出“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 苏淑民:《新中国民间外交发展的三个阶段》,《人民论坛》,2016年第23期。。同时,为推动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各种民间外交机构承担起“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作用。与此同时,民间外交也从单一由中央驱动转成中央和地方共同驱动 张骥,丁媛媛:《中国民间外交、地方外交与人文交流70年:人民的外交》,《国际展望》,2019年第5期。。
改革开放之后,各国民间外交的开展推动了国家间的交流渠道,也更加推动了政府与民间在外交活动中相互配合。中国各地利用自身区位和文化特色,围绕比较优势,同他国的城市之间开展富有特色的民间交流活动。中国民间外交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早期的带着破局性质、接触性质的公共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形式多样、内容多彩、主体多元的外交模式,为树立中国正面国际形象和促进国际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新时代以来的强劲拓展
新时代国际秩序的演进进入强劲拓展期,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深刻调整,大国博弈处于重要关口,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领域也取得显著成就,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些都为民间外交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支撑,使得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度大幅提高,渴望与中国开展更广泛的民间交流。在新时代,中国的民间外交也逐渐形成了鲜明的风格与特征。
其一,交流领域日益广泛。国际政治局势与国内外交政策对民间外交的影响较为深远。新时代以来,除了传统的民间团体、社会组织,越来越多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普通民众参与到民间外交中来。企业通过海外投资、项目合作等方式,与当地企业和民众建立联系,传播中国企业文化和价值观。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联合科研项目等活动,促进了不同国家学术思想的碰撞和科技人才的交流。普通民众通过出境旅游、留学、参加国际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谊。民间外交的交流领域不断拓展,涵盖了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保、卫生等多个领域。在经济领域,民间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积极开展对外经贸交流活动,推动中外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共赢。在文化领域,各类文化艺术团体走出国门,举办文化展览、演出、电影节等活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在教育领域,国际学生交流项目等为各国青年提供了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平台。
其二,交流形式愈发多样。近年来,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给予外交资源和进行政策指导等方式,促进了民间外交的发展。新时代民间外交采用了更加丰富多样的交流形式,除了传统的访问、研讨会、座谈会等,还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技术手段开展线上交流活动。具体通过网络直播、视频会议等形式,举办国际文化节、学术讲座等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民间外交中来。此外,民间外交还注重开展人文交流活动,如美食节、体育赛事等,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感情。民间外交通过深入基层、贴近民众的交流方式,能够让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彼此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消除误解和偏见,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友谊。民心相通是国家间友好关系的基础,民间外交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国家间的长期稳定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总体来看,进入新时代以来,民间外交在拓展交流主体、领域和形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促进民心相通、推动经济合作、提升国家形象和助力全球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间外交以其生动、真实的特点,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成就、文化魅力和负责任大国形象。普通民众在对外交流中的言行举止,都代表着中国的形象。通过积极参与民间外交活动,中国人民向世界传递了友好、开放、包容的形象,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多维呈现:新时代民间外交的障碍审视
当今世界正经历历史之变、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国际格局结构调整,发展中国家不断崛起,世界持续动荡不安、全球经济艰难前行,全球治理面临变革关键时期,在此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的形势下,新时代的中国民间外交又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这些挑战反映了国际局势的动态变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一)中美经贸摩擦的阻碍
在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创新不仅是企业竞争的核心,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中美贸易摩擦导致许多中国出口企业订单减少、成本上升。一些美国企业也因进口受限和市场不确定性遭受损失,双方企业合作的信心和意愿降低,民间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经贸交流活动受限,进而影响了依托经贸合作的民间外交活动的开展,某种意义而言,美国通过强化市场干预、搁置多边贸易机制、构建小院高墙的经贸“小圈子”来对中国持续进行打压,中美经贸合作的基本格局已经恶化。随着特朗普的再次回归,美国极有可能继续延续其上一任期对华高关税政策,加剧技术和投资限制、造成金融市场的波动,将中美经贸关系进一步推向更低谷。
同时,美国将众多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制裁清单,限制关键技术和产品出口到中国,限制中国科技人员赴美交流访问等,导致中美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大幅减少,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学术合作和人才交流也受到冲击,不利于民间外交在科技领域的拓展。对于两国民间外交而言,美国对中国经济的打压、指责和横加干涉的行动会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产生分歧,使得国际合作项目受阻,多双边经济交往骤降,民间交流减少,进而从意识形态上加深了美国人民对中国的误解,阻碍了民间外交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发展。这种中美经贸摩擦的效应也已经外溢至其他地区和国家,不利于民间外交的纵深拓展。
总之,经贸摩擦往往源于双方在经济利益上的分歧和冲突。通过民间外交,中美两国人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经济体制、市场规则和文化背景,从而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这种理解有助于缓解经贸摩擦带来的紧张氛围,为双方寻找共同利益和解决方案奠定基础。通过加强民间交流与合作,中美两国人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价值观,增进相互信任和友谊。两国之间的信任和友谊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有助于推动双方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向前发展。
(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影响
地缘政治特指由于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以及国家间相对实力比较,对外交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近年来,在地缘政治上大国间竞争日益明显,各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纷纷加强了在关键地区的战略布局,如中东地区、亚太地区等。这种地缘政治的竞争不仅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也为地区稳定和发展带来了挑战,进而影响了国家间民间交往的进行。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往往导致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处于某种张力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间外交的开展。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提出了“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出于对权力和安全的内在需求,不可避免地寻求对他国的支配,认为国家经常采取最大化权力的策略,这些策略往往破坏和平与稳定。具体而言,地缘政治的紧张关系可能导致签证政策收紧、航班减少,使得两国人民之间的往来变得困难。同时还阻碍了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民间外交的活力与创造力可能受到抑制,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大国政治是悲剧性的,因为国际体系的结构迫使国家为了生存而不断地寻求成为区域霸权,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和潜在的冲突。米尔斯海默这种带着悲观色彩的理论逻辑受到了西方诸多国家的认同和追捧,由于中国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上有些人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此种谬论的提出使得本就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更加复杂化。尽管这种威胁论观点被大部分学者批判,但仍被某些国家奉为圭臬,推动了当前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大国博弈加剧、全球治理陷入困境、国际经济竞争激烈,国际关系日益混乱。目前来看,一些动乱国家的官方外交渠道已经受阻,民间外交的渠道也难以为继。
(三)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与偏见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包容性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中国民间外交提供了基础性支撑。当前,在国际关系中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国家间通过经济援助和文化交流等方式,增加其他国家对本国政府和人民的好感和信任,从而增强本国的影响力。这种“软实力”提升的思想与民间外交的精神不谋而合,国际社会也认同通过民间外交强化本国的软实力。然而,试图以文化因素影响他国的民间外交,需要重视文化的内容与其背景(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以及文化的动态性,即文化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家间交往会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语言和行为以特定的含义与解读方式,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偏差与理解障碍。在民间外交中,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可能因文化认知的不同而产生偏差,甚至引发误解与冲突。这种由文化差异引发的沟通壁垒,无疑增加了民间外交的难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因此,民间外交需要关注文化的平等性,即认识到没有一种文化是绝对的“正确”或“优越”,必须基于对所有文化的尊重和平等,避免文化霸权主义和强加价值观。这也对民间外交的参与主体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高的站位,需知晓交往对象的文化及其传统,避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误解和偏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更好地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发展道路,有助于促进国家间的理解,建立互信互利的关系,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四、困局破解:新时代中国民间外交发展的价值书写
当今,世界局势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地缘、语言等传统隔阂,便利了微观行为体之间的跨国交往,为民间外交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新时代中国民间外交发展的叙事际遇,根植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价值书写过程。中国民间外交的历程表明,即使在官方外交受限的情况下,民间外交依然能够作为官方外交的补充,发挥其独特作用,帮助维护和推动国家间关系。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布局
新时代,在中国外交的整体布局下,中国民间外交蕴含着新的机遇。民间外交的灵活性、多元性和非官方性也使其在处理敏感问题时更具有优势,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推动和实施具有重要价值。
其一,“一带一路”倡议为民间外交提供了契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民间外交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多元的平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双、多边合作倡议,到2023年这10年的时间中,中国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订了3000多个合作协议。“一带一路”倡议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项目为依托,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搭建中国与相关国家“民心相通”的桥梁。这些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文化融合,对民间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二,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趋势为中国民间外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处于变革关键期,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持续得到提升。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责任也有能力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民间外交可以参与到更多的国际议题中,在更多的国际舞台发出更响亮的“声音”,为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努力。在“一带一路”倡议总体布局下民间外交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二)凸显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协同合作
地方外交是中国民间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与地方在外交事务中的协同能够确保外交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因此应通过统筹协调,驱动民间外交可以更加有序、高效地开展工作,进而形成立体化的协同工作格局。
其一,加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合作。中央政府负责制定总体外交战略和政策导向,地方政府则根据中央政府的部署,结合本地特色和优势,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外交活动。这种协同机制有助于避免外交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和冲突,确保外交工作的整体效果。因此,地方政府应主动作为,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促进民间外交的项目对接。通过互访、展会等形式,增进相互了解,寻找合作契机,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二,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民间对外交往中的积极性。要发挥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在对外交往中的引领作用,加强与外国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发展成果。这不仅是新时代开展民间外交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民间外交应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基础上,打破地域、时间、空间、文化背景等的限制,构建中国与世界人民的价值交汇点,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开拓民间外交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中国民间外交的国际影响力。
(三)民间外交方式与理念的更新
新时代中国民间外交需在总结原有经验基础上,结合国际发展形势和国内发展状况,转变原有发展思路,创造出符合中国新发展的机制,让中国民间外交在新土壤中落地生根,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和合作能力,
其一,利用新型智能技术赋能民间外交。进入到了科技腾飞的时代,中国民间外交应积极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拓宽获取信息和社交沟通的渠道,丰富交流手段,提高交流效果。同时,中国民间外交应强化民间组织的作用。历史表明,民间组织在民间外交中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政府要加强对民间组织的支持和培育,增强文化软实力,以“润物细无声”的交流促成高质量的民间外交。
其二,积极拓展多边合作。多边合作是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也是民间外交的重要任务。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人类面临诸多共同挑战,世界变得更加扁平,多边合作的加深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某些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同时也可以促成某些双边问题的解决。因此,民间外交可以通过与政党外交、公共外交的有机结合,推动多元化外交的开展,除了传统的行业论坛、友好论坛和双边合作,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多边合作,加强各国人民团结协作、协同发展。
五、结语
进入新世纪,全球化趋势加强,信息科技的发展为民间外交提供了便利,各国政府对于民间外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全球性问题的日益凸显丰富了民间外交的议题,民间外交活动空前活跃,然而新的变化也为民间外交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一些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和波折,以往正式的、官方的、政府间的互动不再是平息冲突、消除隔阂的最有效的方式,在这一新形势下,民间外交作为政府间关系稳定器和释压阀的作用得以显现 张骥,丁媛媛:《中国民间外交、地方外交与人文交流70年:人民的外交》,《国际展望》,2019年第5期。。中国的民间外交必须站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高度,保持国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在总体外交政策框架中不断适应国际变化,开拓创新,建立起双边、多边机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强民间外交机制体制建设,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毫无疑问,民间外交以其灵活性、多样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在官方外交之外搭建起各国人民沟通的桥梁,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Good Governance in a Great Country:Theoretical Changes,Historical Evolution,and Resolving Difficulties in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Wang Qiuyi
(Foreign Affairs College,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trategic system in overall diplomacy, China’s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good governance among major powers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domestic and foreign foreign policies. Specifically, as an important unofficial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hannel,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have an unofficial nature, involving a wide and diverse range of fields. By taking time as the axis and sorting 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s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the development laws and overall picture of China’s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can be clearly demonstrated. The policy of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in its infancy, the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strong expansion in the new era. In the new era, the trend of network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s evident, reflecting a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from one-way to multilateral, from humanistic care to service governan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write the narrative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lk diplomacy in the new era, eliminate the impact of Sino US economic and trade frictions, geopolitic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other factors on folk diplomacy, innovate the folk exchange mechanism, focus on th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omply with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highlight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nd fully demonstrate the role of folk diplomacy.
Key words:good governance;people-to-people diplomacy;international politics[责任编校 陈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