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路与支点:论新闻表征理论的符号学建构

2025-01-23屈会超

关键词:理路符号学支点

摘 要:新闻表征理论是关于新闻文本如何表现新闻真实问题的理论,它涉及新闻发布者、新闻接收者、新闻解释等多项元素。符号学与新闻表征理论关系密切,是后者构建的学理基础。依靠符号真实、流动呈现、框架博弈等支点,新闻表征理论可对新闻内容生产、传递、解释和接受等进行比较有效的符号学说明。作为新闻学理论的一种,对它的研究不仅对推进新闻学理论的探索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构建新闻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具有理论意义。

关键词:新闻表征理论;符号学;理路;支点;建构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4BWX011)

作者简介:屈会超,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新闻学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25)01-0137-06" 收稿日期:2024-01-17

新闻表征是一个具有探索性的新闻学理论问题。尽管目前许多学科都在广泛地使用“表征”一词,但它们采用的往往是泛化的表征意义,也就是“表征”的表面词义,即“表现出的特征”,或去“表现某种特征”。实际上,表征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哲学概念,也可以说是文艺学的概念。这个最早起源于“再现”的概念主要用来表示人们对客体或者现实世界的呈现,它实际上代表的是人的认知系统、符号载体与客体世界三者之间的一种关系。新闻表征就是人的概念系统以新闻的形式(符号文本)对客体世界认知的表达。

新闻学理论虽然不乏对新闻表征的阐释和说明,但是却很少对它进行过较为充分的概括、总结和提升。这主要是因为实务界的新闻研究具有更强的直接性和针对性,以至于在理论探索方面的着力之人并不多。当然,国内外关于新闻表征的探讨或者与表征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少见。这些成果或集中在新闻内容的生产上,或表现在新闻与社会现实的建构上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建构》,汪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页。。将符号过程与传播学进行连接的学者有约翰·菲斯克、克劳斯·延森、李彬、余志鸿、赵星植等。克劳斯·延森还将皮尔斯的符号学体系与媒介、传播结合起来,建构起了有关“信息、传播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刘君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5-36页。的研究框架。在实践领域中也有一些探索的学者如隋岩、胡易容、李玮等,他们的研究或重在引介国外的符号学研究成果,或偏重传播学的符号研究,也有少量借助符号学理论的新闻学研究,但整体而言,他们很少对新闻表征理论作系统性的总结和概括,进而也无法有效地构筑起新闻表达与客体事件之间的联系。基于此,本文希望借助对新闻表征理论建构的尝试,来对当下的新闻实践作一次较为深度的分析和说明。

一、新闻表征理论的提出

何谓表征?它源于英语词汇representation,人们一般将其翻译成“再现”,意指用符号来表达一个对象的过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论述文艺的本质在于对世界的模仿时,就已间接地确定了语言“再现”世界的功能,换言之,语言构成了世界的“表征”符号。“表征”与“再现”两个语词的涵义虽然接近,但终究不完全相同,故经常被人们纠缠在一起。赵毅衡认为:“符号化的过程,即赋予感知以意义的过程,经常称为‘再现’。”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5页。就“表征”这一名词的翻译问题,赵毅衡指出,“表征”的译法容易与“症状”相混,他提出:“表征与文化权力冲突直接相关。”赵毅衡:《“表征”还是“再现”:一个不能再“姑且”下去的重要概念区分》,《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8期。意在表明,“表征”是与文化研究直接挂钩并使用的,其含义实际上就是“再现”的意思。

1997年,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Representation一书的出版,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表征”一词的广泛传播,霍尔认为,“表征是在我们头脑中通过语言对各种概念的意义的生产”霍尔:《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20页。。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于,“表征”并不仅仅被局限在语言的使用上,它被人们广泛地使用应与其对文化研究的介入有很大关系,以至于人们一般将“表征”一词的使用作为选择常项,而将“再现”看成了一个文艺理论领域里的专用术语。除此之外,霍尔对“表征”的理解还有另一种面向,他曾说:“意义过程的核心存在着两个相关的‘表征系统’。……第一个系统使我们能赋予世界以意义,第二个系统依靠的是我们的概念图与一系列符号之间建构一系列相似性。……将这三个要素联结起来的过程就是我们称为‘表征’的东西。”霍尔:《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25页。霍尔在更多意义上指的是表征过程,既是指客体世界如何进入人类认识系统的过程,也是人们在使用符号系统认识客体世界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动词性指向。当然,霍尔是在较为宽泛的文化研究的论域中来讨论“表征”的,但是,他的讨论也触及了媒介领域的某些边界,譬如,他对于符号的编码、编码过程的阐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认为:“必须在有意义的话语形式下生产信息。每一个被给予的意义符号必须由接收者加以解码。生产制度和社会关系只有作为产品才能在语言的话语规范下运行。” Stuart Hall, Dorothy Hobson, Andrew Lowe, Paul Willis:Cultural, Media, Language,Hutchinson, 1980, pp.128-138。 一般而言,符号的编码、解码涉及信源、媒体和受众等环节,包含了信息构成和信息传递的双向过程。简而言之,如果说编码是“意义”的生产阶段,那么编码之后的“成品”就是文化流通中“意义”的载体,而多元的解码立场则构成了人们对这些符号进行解释的操作方法郭晨:《用“编码解码”理论说明“蓝可儿事件”媒体报道责任缺失》,《新闻知识》,2013年第4期。。

如果将“表征”的重心放在主体的行为与关系上,视“再现”为“表征”的内容之一,从而将“表征”理解为“符号过程”或者“以‘符号’为名义的任何活动” Charles Sanders Peirce:The 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vol.5,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p.484。,那么,对于那些涉及主体行为与关系的新闻问题而言,如新闻学中新闻发布者、新闻接收者、新闻源、新闻管理等主体的行为,以及这些主体与新闻文本之间的关系问题,表征理论无疑为它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有效的讨论框架。具体而言,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算法技术、人工智能与人们之间的关系逐渐紧密,社会的媒介化进程日益加速。面对如此新形势,新闻学理应与时俱进地提出它在接下来如何发展的问题,即新闻学理论如何在变化中定位其本质属性的问题。将表征与新闻进行结合,此前的研究并不少见,但往往因疏于对新闻特殊性的强调,而使得既有研究呈现出笼统化、碎片化的倾向。与此相比,新闻表征理论借助表征理论的框架系统,分别对新闻主体、新闻文本、新闻真实等事关新闻学的核心问题进行的重新言说,则有望克服这一不足。

总而言之,新闻表征理论是关涉新闻主体认知、新闻事件、新闻表达的综合性理论。新闻主体既包含新闻文本发出的主体,也包含新闻文本接受和解释的主体。两个主体的概念认知系统对新闻事件产生了由直观到深入的认知,它们采用个体的认知框架认识新闻事件,再用符号文本的形式呈现新闻事件。发出主体的文本和事件解释接受的文本,通过符号建构起人们的认知形式和社会意义,这似乎就是人们惯常的新闻认知。但新闻表征理论则采用符号学的理论方法,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文本与不同主体之间的生成过程,文本与社会新闻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探讨。

二、新闻表征理论建构的理路

新闻表征理论可依照符号学的理论方法,特别是借鉴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进行建构。其建构的基本理路可表述如下:

其一,兼顾新闻发出者与新闻接受者。一般而言,新闻学研究主要着眼于新闻的采写、新闻事业的运营等问题,对新闻事件的解释、接受等问题关注得不多。新闻写作虽然考虑受众的接受问题,但其思考重心则在如何提升新闻写作的吸引力方面。新闻采写虽然关注新闻事件的发出者,但是其工作重心则往往体现在记者采访的事件本身上面,由此所涉及的操作程序、操作步骤,以及操作技巧等才是研究的重心所在。新闻事业的运营着眼于媒体和组织的经营行为与管理问题,虽然也与新闻有关,但更多的是将新闻作为一种媒介商品看待,而受众则很难被给予新闻学意义上的重视。

事实上,基于新闻学的意义来看,从新闻源到新闻记者,从新闻事件到新闻文本,从新闻的发出者到新闻的接受者等联系,已经将人们对新闻的解释与接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单位。可以看到,人们对新闻的解释与接受构成了新闻的终极目标,唯有如此,新闻的社会意义才能得到有效实现。考虑到既有研究在处理新闻接受时多疏于对新闻事件现实意义的探讨,所以,将新闻的解释与接受纳入新闻表征理论中来,无疑会对新闻事件的有效处理带来有益的帮助,从而增强新闻学理论的现实功能。

新闻表征理论兼顾新闻发出主体和新闻接受主体,实际上是对人的认知框架的一种重视。从新闻接受的视角看,新闻如果不被接受,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意义无法最终到达,新闻的表意目的将无法实现。这种兼顾是将人的认知框架作为勾连解释意义、文本意义,以及发送意义的一个桥梁和纽带。兼顾新闻发送主体和新闻接受主体能够更为完整地呈现新闻意义传递的过程,它改变了原有单向传播或者意义单向流动的研究框架,从而使新闻传播形成了一种更为融洽、完整、闭环的流动过程。

其二,将符号学纳入新闻表征理论的建构之中。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对符号学的理解和认识逐渐深入。索绪尔曾说:“可以设想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符号学。它将告诉我们符号是由什么构成的,受什么规律支配。”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明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8页。皮尔斯也说:“符号学是一门研究有关各种可能的符指过程之本质特征及其基本种类的学说。” Charles Sanders Perice:The 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vol.5,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p.488。霍尔为符号下定义说:“我们用于表述带有意义的语词、声音或形象的总的术语是符号。”霍尔:《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24页。赵毅衡在谈及符号学时也认为:“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页。近些年来,符号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日益扩大,特别是它用符号观念、符号过程、符号意义、符号解释等处理问题的方法,更表现出了它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趋向,从这层意义上说,新闻表征理论的建构离不开符号学的参与。

考察符号学的接受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人们逐渐接受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法,将流动性作为符号过程的重要考量因素时,实际上已表现出了对索绪尔静态语言学的符号观的抛弃。既然符号学探讨的是动态的符号过程,那么符号自然就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点,这也正是新闻表征理论之所以将符号学引入其中的原因所在。在新闻表征理论的建构过程中,起点的符号既可以是新闻事件的原始状态,也可以是新闻事件或其中的某一个元素,但关键的步骤则是这个符号必须要在表意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符号文本。正是依靠此一符号文本,新闻表达的主体和新闻接受的主体才能被连接起来,而新闻的内容生产和新闻的接受解释也才成为可能。

新闻表征理论正是看到了皮尔斯符号学解释项的重要功能,看到了通过解释项以实现新闻表意的无限衍义。既然通过解释项可以让符号意义流动起来,那么,新闻表征理论在实现了对符号学的引入之后,一定会使原有新闻文本内容生产的单一主体得到改变。通过对解释项或者符号意义流动的引入,人们对新闻文本的生产过程具有了解释的可能。新闻发送主体对社会新闻事件的解释所形成的符号文本,带着新闻发出主体的“主观”意义,并裹挟着符号本身形成的文本意义,通过接受者的接受和解释而最终形成解释意义。在两个主体推进意义解释和形成表达的过程中,同时加入的新符号和解释项,实际上是不同的其他主体对新闻意义的生成进行的意义解释。这样的一种新闻表征过程,能够更为完整地呈现出新闻文本的生成、传递、解释、接受的全部过程。

其三,要充分考虑符号文本的价值。由于符号表意具有综合性、多元性的特征,所以,符号文本的表意也就具有了符号组合的特征。实际上,符号单独出现的机会极少,它们经常连接在一起形成符号文本进行表意。尽管“文本”一词的语言学成分太过浓重,但是在新闻表征理论中,“文本”的内涵却不局限于文字文本。赵毅衡认为,只要满足“①一些符号被组织进一个符号组合中;②此符号组合可以被接收者理解为具有合一的时间和意义向度,就是一个符号文本”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2页。。赵毅衡先生的这番话实际上是将符号进行了层次化处理,进而将符号与符号的组合看成了研究对象,清晰地展示了符号的表意层次和表意过程。为进一步解释文本的要素,赵毅衡还提出符号文本要有确然的意义过程,即要在符号发送者、符号信息、符号接收者的基础上,构建符号文本的意图意义、文本意义和解释意义。新闻表征理论也是在这样的格局中进行的。符号文本因其对现实的呈现能够承载新闻事件发出者的意图,故不仅具有意义的传递性,而且具有符号的可解释性,从而构成了新闻事件解释和接受的对象。

新闻表征理论重视符号文本的价值,是因为符号文本本身是嫁接新闻发送主体和新闻解释主体的桥梁。所有关于新闻的解释、接收都是建立在对新闻文本意义的衍义基础上的。抛开新闻主体生产新闻文本时的第一过程,单就新闻文本生成之后对新闻主体的影响来看,任何主体对新闻文本的解释都会让新闻文本的意义产生变化。尤其当联想到新闻接受主体的情况时,这种变化可能会表现为更多的解释文本的出现。因此,重视符号文本的价值既是对新闻发送主体生产新闻文本的保证,又是让新闻意义得以正常流通的保证,同时也是让解释者能够取得最佳解释的保证。

总而言之,新闻表征的理论建构抓住新闻发出者和新闻接受者两个主体,采用符号学的理论方法,尤其是皮尔斯符号学中解释项的重要价值,推动了符号表意功能在新闻文本的生产与接受过程中的价值实现。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符号文本的价值,通过符号文本连接起来的新闻发送者和新闻接受者,往往不再是单一的个体,它们会吸引更多的主体参与。比如在新闻发送过程中,除记者之外,还会涉及组织和平台等因素。在新闻接受过程中,既有对新闻文本意义建构的主体的不断产生,也有接受主体对文本的解释和接受。这两个过程都不是单一的点对点的关系,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流转过程。新闻表征理论就是要观照两个过程的复杂性,对参与其中的主体和文本的流动给予更为丰富和细致的观照。

三、新闻表征理论建构的支点

新闻表征理论的建构是采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来推进新闻学理论的研究。基本支点具有支撑作用,它们是新闻表征理论建构的主要支撑。

支点一:符号真实。新闻表征理论的内容之一是新闻文本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新闻真实作为新闻表征研究中的重要基础与核心概念,对于新闻表征理论的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新闻真实首先牵涉到的是新闻事实,而新闻事实与客观现实直接相关。新闻学界主要在两个维度上界定新闻事实: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本体论)和作为文本中陈述的事实(认识论或新闻实践论) 杨保军:《再论“新闻事实”:技术中介化的新闻事实及其影响》,《新闻记者》,2017年第3期。。“建构新闻事实”这一认识论问题,不能忽视“基于何种实在建构新闻事实”这一本体论问题,因此,新闻客观性研究应该深入到新闻事实世界的本体结构中去 郑忠明:《新闻事实的本体结构与新闻客观性:基于批判实在论的解释》,《国际新闻界》,2020年第2期。。英国当代哲学家罗伊·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认为,实在可以区分为经验、事件和机制三个层次 R. Bhaskar:A realist theory of science,Routledge,2013,pp.46-47.。如果新闻的“实在”也分为经验层、事件层和体制层的话,那么,人们在去表征新闻实在时就会得到更大的实在性。新闻真实要想得以实现,就无法脱离这种实在性。

按照传统观点,新闻真实被人们理解为符合客观的现实,但是“符合论”很难得到有效的验证。这一方面是因为客观世界包含着方方面面,人们不可能把握到全面、客观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人们的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不可能对现实世界取得完全客观的认识效果。这样一来,人们对新闻事件真实的认识最终还要落实到新闻文本层面,而新闻文本层面的基本构成就是符号。新闻表征既然是符号表意的过程,那么,表征就无法离开符号。对此,蒋晓丽和李玮有明确的表达,“客体事实自被其当事人目击者进行第一次符号化开始,就已经脱离了其符号‘对象’所在的存在论与本体论范畴,转而进入到‘解释项’这一人的认识论与审美论范畴” 蒋晓丽,李玮:《从“客体之真”到“符号之真”:论新闻求真的符号学转向》,《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6期。。这就是所谓的符号真实,也是新闻表征所需要把握的真实。

符号真实就主体的层面来讲,已经包含了受众真实,或者叫接受真实。正是由于受众的理解和共鸣,新闻发送者所传递的符号信息的真实性才能得到认同和接受。现实实践中的新闻真实,存在于“不同的符号解释主体的感知、认识、解释,甚至是审美上的一致” 蒋晓丽,李玮:《从“客体之真”到“符号之真”:论新闻求真的符号学转向》,《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6期。当中。这一认识既关涉符号真实,又将接受真实纳入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它将新闻真实放在了由多方符号主体共同参与的对话之中,从而为新闻真实的实现提供了更加广阔和更具动态性的认知方式。

支点二:流动呈现。由于解释项的作用,符号表意必然是无限衍义,新闻表征也一定处于流动性的表征过程之中。解释项让意义流动,新闻的意义得以流动呈现,这是新闻表征理论的逻辑进路,也是其重要支点。赵毅衡指出:“解释项是意义,但它必然是一个新的符号,因为任何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再现。”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1页。正是接受者带来的解释项,才使符号表意过程流动起来。解释项让符号流动起来,表意也就丰富起来。由于解释项的出现,符号表意的问题出现了无限衍义。无限衍义首先表达的是意义的流动,意义流动带来认知的深入。解释项将符号的流动更多地放在了接受者一方,符号的接受者通过个体的解释来推进意义的生成。既然符号表意必然是无限衍义,那么,新闻表征就呈现为流动的表征。无论是事件发生时间的流动、人们对新闻事件认知的流动,还是事件具体呈现的流动,都体现出了解释项的存在和作用。

实际上,符号的解释项一直存在,符号表意也一直在发生作用。既然无限衍义是符号表意的必然行为,那么,只要有符号表意就会有无限衍义,就会有符号的流动问题。在媒介化社会以前,这种流动往往是单向的和线性的。可是在媒介化社会中,无限衍义被进一步放大,它的方向性增多,连接性增强,动力性加大,这些都会加速新闻表征的流动性,从而使其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动态趋势。譬如,媒体在推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从微博到新闻客户端,再到新闻网站,包括大众通过转发得到的信息,一方面是媒体空间的流动表征,另一方面则是媒体发布者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表意行为。

新闻真实最终要落实到新闻接受主体的接受和想象上,这本身也是新闻真实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杨保军指出:“塑造具有公信力的形象,是所有新闻媒体、新闻传播者永恒的追求。” 杨保军:《论收受主体视野中的新闻真实》,《现代传播》,2017年第8期。他想表达的正是新闻真实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新闻真实在实现过程中的流动性问题。新闻真实的实现不再是单纯地表达一方的真实,而是将受众理解和接受纳入其中,并将接受者的信任作为其考量标准的真实。从这层意义上说,新闻表意的流动过程也就是新闻真实呈现的过程。

支点三:框架博弈。框架的核心在于认知,认知是符号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在媒介化社会中,框架在新闻表征理论中的作用更为突出。框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框架由符号流动和凝聚而成,这些符号形成了一个解释事物的角度或者出发点。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们可以认为这个框架就是表意过程中的一个解释项。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新闻表征理论指出,框架是认知得以展开的基础和依据。新闻文本提供了许多不同的符号,这些符号以自己的方式表示核心框架,使它能够以丰富的修辞、言语或其他符号,来表征整个新闻事件。由于这里的符号在不断地流动和凝聚,所以,它已不再是单一的符号运作,而是汇成了一个符号文本,以表征更为广阔的话题。

新闻表征理论的框架主体通常会被认为是那些发出符号信息的人,这类人就是实际工作中的新闻记者,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了框架的主体。新闻表征理论中的框架主体虽然主要由新闻记者承担,但新闻记者所在的部门也是框架主体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它们实际上也构成了新闻表征的主体之一。除了新闻发出主体,还有与此相对应的新闻接受主体。将新闻接受主体作为新闻表征理论的主体之一,不仅能引发传播过程的双向建构,而且能有效生成新闻传播的闭环管理。除了新闻表达的发出主体和接受主体,还存在新闻当事人这一主体。新闻当事人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个人利益、个人期待、与自己相关的人的利益等,在实际的新闻表征过程中也涉及相应的框架问题。此外,各类平台在新闻表征过程中的作用往往与资本运作紧密相关,它们实际上也可看作是新闻表征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框架主体。在推进新闻表征的过程中,因为上述各类主体的存在,所以便存有主体在认知上的诸种博弈。它可能表现为对简单的新闻事实的选择,也可能表现为对新闻事实认识程度的把握,等等。除了与自己的框架博弈,新闻表征的主体还可能与体制、机制进行博弈,尤其是在组织和平台的层面上,可能更会涉及与组织、社会的博弈等问题。

总之,将新闻真实表征成符号真实,依托解释项展开的表意流动,可以让新闻表征成为流动性的表征。解释项在推动新闻表意的过程中形成和塑造了主体的框架,在这些框架之中,新闻文本在生成前、生成中和生成后都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博弈成分,并由此最终形成新闻表征的闭环管理。依靠这一由新闻表征理论支点所搭起的框架,人们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新闻生产的整个过程,更可以程度不同地估量出新闻文本的表征价值。

综上所述,新闻表征理论是关涉新闻主体、现实世界和符号表达在内的一个综合性话题,其深层内容是对人们如何通过新闻来认识世界的探讨。它一方面涉及新闻内容的生产、传递、解释和接受,另一方面则对新闻内容生产的主体、新闻接受的主体和新闻意义所携带的文本载体进行理论观照。可以说,新闻表征理论涵盖了新闻内容生产的方方面面。当前,媒介化社会的到来给新闻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新闻学理论发展的时代契机,以及如何为新闻学理论的发展提出适宜的问题,将是对我们的理论意识、理论认知的最大考验。对新闻表征理论的尝试性说明,即可看作是对上述问题的一种回应。虽然它还比较粗浅,对相关概念范畴的使用也不十分成熟,但是,基于新形势下新闻学理论如何发展的思考,或许正可为促使人们接下来的深入探究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Rationale and Pivot Point:On the Semiotic Construction of News Representation Theory

Qu Huichao

(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Abstract:

News representation theory is a theory about how news texts represent news truth, which involves a number of elements such as news publisher, news receiver and news interpretation. Semiotics is closely related to news representation theory and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atter. Relying on the pivot points of symbolic reality, flow presentation and frame game, news representation theory can provide a more effective semiotic account of news content production, transmission, interpretation, and reception. As a kind of journalism theory, this study is not only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exploration of journalism theory, but also of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constructing the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of journalism.

Key words:news representations theory;Semiotics;rationale;pivot point;construction[责任编校 海 林]

猜你喜欢

理路符号学支点
基本道德法治化的实践理路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论金岳霖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理路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郭嵩焘政教思想的内在理路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给自己一个支点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符号学理论初探
符号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