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的时间症候及其治理路向
2025-01-23张意忠肖洪海
摘 要:大学教师以学术为业,理应基于学术兴趣享有自由时间。但在速度崇拜、效率至上的治理下,教师时间出现以下症候:“自我剥削”的时间催生焦虑;“充满中断”的时间降低效率;“快速行驶”的时间引发恐慌;“影子工作”的延长剥脱自由;“堆垛现象”的出现加剧冲突,导致教师学术创新不足,缺乏成就感;职业发展缓慢,缺乏归属感;身心健康欠佳,缺乏幸福感。究其原因,信息技术、绩效管理、教师功利等促使教师时间碎片化、加速化、世俗化。治理教师的时间症候,需要强化时间共鸣体验,缓解时间冲突;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减轻时间压力;遵循学术发展规律,提供充足时间;消除时间功利观念,合理安排时间。
关键词:大学教师;时间症候;时间规训;时间共鸣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BIA230222)
作者简介:张意忠,教育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与高教管理研究;肖洪海,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25)01-0151-06" 收稿日期:2024-01-14
在学术资本主义愈演愈烈的当下,效率优先,量化盛行,竞争激烈,教师陷入了加速的学术氛围中,“体验到加速的力量不再是一种解放的力量,而是成为一种奴役人们的压力” 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郑作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10页。,教师身不由己地受时间制约,产生时间焦虑,出现时间症候,影响学术发展及身心健康。因此,归纳症候表征,分析生成机理,提出治理路径,有利于缓解教师的时间压力。
一、问题缘起
大学教师的学术工作是在时间维度下的彰显,摆脱不了时间之囿。时间是大学教师思想观念的产物,折射出他们对于学术活动的理解和感悟,是影响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海德格尔认为:“任何一种存在之理解都必须以时间为其视野。”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1页。大学教师的学术活动,根据时间进行规划,处于时空范围,是时间存在的一种方式。学术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基于过去的学术积淀,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因此,学术活动有它的时间之维,由过去、现在与未来组成。通过时间的变迁,呈现出学术的创新与发展。
学术与时间融为一体,其活动性质决定了时间特点。学术是未知的创造性探究活动,是艰辛的脑力劳动,需要有充分、自由的深度思考时间。“大学教师需要连续的物理时间进行侵入式的阅读、思考或写作,完成知识的搜集、联系和创造。” 李琳琳:《时不我待:中国大学教师学术工作的时间观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年第1期。自由是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它与怀疑、批判相伴而生,是学术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品质。
大学教师的自由时间不仅仅是钟表时间的自由,更是社会时间的享有,凸显大学教师的精神需要,拥有不被时间管理的时光。教师学术活动的时间具有随意性、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他们沉浸于深邃的思考之中,自由探索,自主行动,忌讳打扰。然而,在现代管理视域下,大学教师正在失去对时间的控制,外在因素主宰了他们的时间,导致其时间结构发生变化,他们难以自由安排时间,时间与自我脱节。
二、大学教师时间症候的主要表现
大学基于量化管理,秉持时间就是金钱的效率观,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术负担,加快了时间节奏,促使教师陷入“时间之网”中无处遁形,被时间规训,出现时间症候。
(一)“自我剥削”的时间安排,催生时间焦虑
大学教师的弹性工作时间并没有带来闲暇和自由,反而为他们随时工作提供了便利。随着大学职能的拓展,教师角色多样化,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事务,工作负担越来越重。特别是科研考核、职务晋升与“非升即走”的压力,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学术竞争、同行赶超日益激烈,教师只好通过“自我剥削”进行超负荷工作。他们没日没夜阅读文献、申报课题、开展实验、撰写论文。熬夜加班是工作常态,甚至全年无休,所以有的教师认为只要醒着就在工作。特别是寒暑假和节假日,教师能够免受干扰,集中时间和精力工作。有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学教师周平均工作时间60小时左右 阎光才:《大学教师的时间焦虑与学术治理》,《教育研究》,2021年第8期。,部分大学教师每周工作时间超过70小时,有时甚至接近100小时 刘超:《逃离“象牙塔”:不确定性时代的大学与知识生产》,《中国图书评论》,2023年第2期。,远高于国家法定标准。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感到时间匮乏,因而一些青年教师甚至暂时放弃了恋爱、生育等人生大事,为学术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不论大学教师如何马不停蹄地工作,他们总是难以完成连续不断的考核任务。因此,他们时常抱怨缺乏时间,每天身心疲惫、紧张焦虑。
(二)“充满中断”的时间状态,降低时间效率
学术的特点决定了大学教师需要不被打扰的深度时间,犹如韦伯所言,学术工作需要饱含热情地沉浸于对未知的探究之中,甚至冒着“灵感”或许不会来的风险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24-25页。。但事实是学术职业越来越呈现出琐碎化倾向,教师的时间被随意切割,缺乏完整的自由时间。他们承担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相关行政工作等,将教师时间碾碎在各种事务中,造成时间碎片化。很多工作不期而至,打乱了教师的时间节奏,导致他们总是处于“充满中断”的状态。学院的秘书随时转发通知,布置临时工作,邮件、电话、微信、短信等接踵而至,各种事务突如其来,需要教师及时处理,工作总是被“不速之客”打断,思维的连续性受到影响。有的教师把自己比作扯线木偶,事情越多,扯线越多,“中断”就越多,越易被控制,以至于很难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深度思考的时间日益匮乏。那种完全由研究热情驱动、长时间专注和完全沉浸于学术探索、不受限制的“完整时间”成为遥不可及的理想 赫尔嘉·诺沃特尼:《时间:现代与后现代经验》,金梦兰、张网成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页。。时间频繁切换导致时间密度大、深度不足,效果差。
(三)“快速行驶”的时间列车,引发时间恐慌
现代社会已进入加速时代,一切事物的变迁速度加快。学术职业受加速逻辑驱动,与时间赛跑,速度成为影响教师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随着学术竞争的加剧以及学术事务的增多,特别是临时各种会议与活动的偶发、突发事件的来临,教师只能加快工作节奏,“行驶”在时间的“快车道”上,在持续忙碌中安排一项项活动,在匆忙之中完成各项任务,难以从容思考。正如有的教师所言,科研项目需要静下心来深入研究,也想这样做,但考核要求,特别是非升即走的制度,促使教师加快进程,匆忙结题,最多只是一个半成品,甚至是没有用的成果。大学教师在倒计时的工作压力下,速度快了,完成任务的时间越来越短,学术工作变成了“锦标赛”。活动任务一个接着一个,追时间、求进度、“赶工期”,否则跟不上节奏,完不成考核任务。他们踏上这趟时间“快速列车”,不由自主,项目选题、申报书填写、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题答辩等时间“紧箍咒”环环相扣。教师主持的课题都有期限(deadline),需要优先完成临近结题的项目。论文撰写、学生指导等都是踩着时间的节拍,被时间追赶。对于非学术事务,更是有着明确的时间节点,需要教师如陀螺一样不停地运转,陷入时间的泥潭中难以自拔。教师通过加速度完成工作,但速度的提升、节奏的加快并没有为他们带来更多的自由时间,反而陷入了时间加速的循环中,落入加速的陷阱,带来时间恐慌。
(四)“影子工作”的时间延长,剥脱时间自由
大学走向社会中心之后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职能,导致教师承担大量的行政事务,有时是各种活动叠加,时间交叉,相互牵制,教师弹性工作、自由时间成为表象。教师工作时间被各种事务占据,且难以按时完成,只好挤压和缩短生活时间,延长“影子工作时间”(hidden work time) 张意忠,陈琪:《教师时间异化的表征及其复归》,《当代教育科学》,2024年第4期。。特别是在多重任务下,教师只好把个人自由支配的工作安排到私人时间里,学术活动与日常生活相互渗透,边界越来越模糊,侵占了教师的个人时间,挤压生活时间,增加了“隐形工作时间”。“影子工作时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渗透于生活的每个角落,他们可能在休闲、娱乐时思考着某个学术问题,即便在休息时也可能灵感来临,随即进入工作状态,切换为工作时间。学术活动需要随时思考,没有时间边界,渗透于整个时间之维,因为思维的灵感一旦显现,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忘我投入。此外,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手机需要随时保持待命状态,做到“随叫随到”,瞬间转变为工作模式,教师对自由时间的控制正在弱化,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融为一体。
(五)“堆垛现象”的不期而至,加剧时间冲突
大学教师承担的学术与行政事务,在时间观及其安排上经常发生冲突。学术活动与行政事务对于时间的要求存在差异,行政工作追求时间效率,快节奏,强调服从,具有刚性要求。而且行政事务的安排具有随意性、临时性、急迫性,突然一个通知就把工作任务布置下来,并且具有时间上的优先权,使教师产生时间冲突。埃里克森将其称为“堆垛现象”,各种事情相互堆叠在一起,而不是呈线性排列 托马斯·H·埃里克森:《时间,快与慢》,周云水、何小荣译,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年,第7页。。有时大学不同部门安排的工作时间产生冲突,或是学校活动安排与教师自主安排存在时间冲突,例如,预定与学生见面的时间,但临时收到参会通知,只好重新与学生预约时间。这些行政事务由组织安排,属于制度时间,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需要教师按时参加,即使与其他活动发生冲突,也需要优先安排。行政事务可以自由支配教师的工作时间,受其挤压而让位于行政时间,学术时间处于时间链分配的末端,在时间优先性排序中最弱。不同的时间要求导致大学教师难以掌控时间,常常被行政事务占据。
三、大学教师时间症候的三重危害
受时间规训影响,大学教师的时间成为“官僚化时间”,其自主性、自控性弱化,与学术需要的时间相悖,难以体验到学术的乐趣及自我的存在,影响专业发展和身心健康。
(一)学术创新不足,缺乏成就感
其一,教学质量令人忧虑。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不足、深度不够,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即使在这有限的时间内,除了刚性的上课时间,课前、课后的时间投入减少,备课、与学生互动的时间缩短,时间碎片化、浅层化,受其挤压,难以沉浸于教学中,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活动经常被打断,分散了师生的注意力,错过了有利的教学时机,不利于与学生深入交流,一些教师由此产生内疚感。有研究显示,碎片化的时间会分割教学过程的整体性,降低课堂教学质量 邱丙亮:《现代学校教育管理运行时间钟点化下的省思》,《当代教育科学》,2016年第16期。。有时为了化解时间压力,教师会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业任务,投入更多的时间,引发师生矛盾。教师正在通过减少时间投入而弱化教学工作,引发教学质量的担忧。
其二,创新能力难以提升。学术源于闲逸好奇,需要自由的慢节奏。大学教师很想静下心来开展研究,但在倒计时的加速逻辑下,他们缺乏学术需要的深度思考时间,常常被各种事务打扰,分散了精力,难以专注于学术,无法潜心学问,在时间的流淌中慢慢失去激情,与学术渐行渐远,降低了学术生产力。尽管他们投入科研活动的时间相对较多,但大多是碎片化、快节奏的时间,在时间的追赶中完成科研任务,时间的催促使他们忘记了对经典的阅读和对学术的批判与反思,降低了自我效能感,逐渐失去了对专业能力的自信,影响学术发展。在此背景下,其批判精神、创新品质与学术兴趣日渐弱化。因此,在数字崇拜的考核压力下,大学教师被裹挟于为快而快的加速旋涡中,追求短平快的功利学术、“快餐式”学术。他们急于出成果,缩短产出周期,压缩完成时间。对于那些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但风险高、周期长、挑战性强的项目敬而远之,研究同质化严重,破坏了智识的多样化,其质量和水平堪忧。
(二)职业发展缓慢,缺乏归属感
大学教师的时间症候引发其职业倦怠,影响职业发展。他们缺乏时间进行职业规划和自我反思,强制下的教师培训也容易流于形式。“教师逐渐放弃了对更具积极性、创造性的时间品质的追求而失去了职业生命应有的尊严和欢乐。” 蔡辰梅:《教育变革中教师自我认同的时间困境及其重建》,《教育研究》,2015年第7期。教师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职业压力越来越大,只有通过加速度来提高获胜的概率,结果陷入不良循环之中。“在象牙塔和学术流水线之间”是教师学术生态的真实写照。他们进入学术领域,从事学术职业,希望为学术而学术,但量化考核却让其疲于应付,甚至“在学术界失眠”。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学术晋升压力,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整天忙碌着,你追我赶,与时间赛跑,却无法保障学术所需要的时间。
教师忙着各种事务,时间被挤占,不能自由支配,难以遵从内心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研究,追求速度与效率的过程占满了时间,累且空虚,忙而无功,学术的价值和意义难以彰显,他们无力、无助、无奈,学术动力和积极性下降。时间症候加剧了教师的多角色冲突,模糊了角色认知,降低了职业荣誉感,体会不到职业的尊严,职业认同弱化,职业发展困难,职业热情减退。正如安德森所言:“因为缺乏时间,教师便很少来反思、分析和制订长远的专业规划。他们的工作被各种琐碎性的事务所填满,并形成一种反智力倾向。教师不愿去追求更高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发展,而是依赖惯常行为来处理各种工作事务。” 王宪平,唐玉光:《时空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三)身心健康欠佳,缺乏幸福感
大学教师受时间制约,被时间控制,自由时间的稀缺性增加,对时间的掌控越来越弱,产生无形的“牢笼感”。伴随着时间饥荒,时间焦虑与之俱增。他们的工作快节奏受制于制度安排,通过这种强制时间转化为工作动力,各项倒计时的工作任务带来了压力,担心被同行所超越或追赶的烦恼随之而来。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不良学术竞争之中,被时钟的滴答声所警觉和催促,加速学术进程,出现紧张、焦虑,体验着孤独和烦恼。“这种普遍性的时间压力幻觉势必转化为一种持续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紧张。” 阎光才:《大学教师的时间焦虑与学术治理》,《教育研究》,2021年第8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时间的饥荒、焦虑与身体状况存在关联,时间压力对于个体身心健康有负面影响,压力越大,影响越深入。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布的“长时间工作对生命和健康影响”的分析报告指出,“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导致2016年全球74.5万人死于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与每周工作35至40小时相比,其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增加35%,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增加17%。” 李雨潜:《困在时间里的人: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研究:基于时间社会学的视角》,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年,第188页。大学教师长时间超负荷运转,透支身体,降低免疫力,弱化机体功能,增加心理焦虑,带来身心系统紊乱,出现各种不健康指标,如烦躁、紧张、易怒、失眠、抑郁等症状,健康状况恶化,同时伴随着激情下降,意志减退,而且更具有攻击性,出现冲动行为。大学教师在时间压力下过度劳累、突发疾病、英年早逝的例子时有报道,为教师健康敲响了警钟。他们大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衰老速度加快,出现高血压、颈椎腰椎劳损等职业病,甚至神经功能紊乱,产生心理疾病。用鲍尔的话说,许多教师看上去永远都是心事重重、疲倦不堪、神情沮丧 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侯定凯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1页。。一些青年教师,衰老速度快,两鬓斑白,老态龙钟,弯腰驼背,也是时间症候带来的后果。
四、大学教师时间症候的诊断分析
罗萨认为,时间已经成为诊断现代社会问题的关键要素,社会加速是引致现代社会一系列问题的根本线索 邵琪,张义民:《社会加速境遇下家长角色的异化与回归》,《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在加速社会,现代科技发展与严格管理的相互作用引发教师时间症候。
(一)信息技术导致时间碎片化、无边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应用,人类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和感受。传统的作息时间观发生变化,不再是潮起潮落、四季更替的慢速度,“现代化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加速度’。” 哈尔特穆特·罗萨:《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董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0页。尽管科学技术为大学教师的学术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克服了以往的时空局限,但并没有带来工作时间的缩短,反而加大了时间被占用的可能,增加了时间碎片化的风险,使其缺乏深度思考的时间。教师的时间节奏加快,完成单项工作的周期缩短,有悖于学术需要的慢节奏、长周期。在互联网、物联网时代的时间具有“时空压缩”的特点,模糊了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的边界。以移动设备中的手机、电脑为例,具有随时随地使用的便捷性,可以在任何时间开展工作,但也挤占和控制了教师时间,随时处于工作待命状态,拉大了时间的长度与边界。教师参与的“社群”越来越多,微信、QQ、短信等,及时处理信息占用教师太多时间,最后只能通过延长工作时间、牺牲生活时间为代价。
(二)绩效管理带来时间官僚化、高密度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钟表的出现,促使人们过度追求速度和效率,以省时省力为准则,处于效率的“牢笼”之中。面对财政压力的加大,新管理主义思潮兴起,强化绩效管理,崇拜效率,追求速度,实施社会问责。体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像公司一样引进市场逻辑,赋予时间商品价值,实行科层制的时间管理,把时间作为资本,以最少的时间投入产出最大化为目标,突出绩效评估,片面追求数量和短期利益,置学术自由于不顾,忽视学术创新的内在规律。因此,在绩效考核及其问责机制的压力下,学术竞争加剧,职务晋升激烈,学术职业面临风险,回避其风险、赢得其竞争的有效方法就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于是,他们打破了原有的时间节奏,竞速文化遮蔽了他们的慢速要求。教师一旦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取得预期成果,紧张、焦虑随之而来,继续加快速度,追赶时间,由此陷入时间怪圈。强制性的外部力量加重了教师负担,加大了他们的时间密度,使其进入倒计时的“轨道”。时间不再是无限延展,而是存在时间节点及其边界范围,形成倒逼态势。在不知不觉中教师时间逐渐演变为官僚时间,降低了时间的自主权,他们摇摆于学术工作的深度时间与官僚化的碎片时间之间,在夹缝中难以适应,困苦不堪。
(三)科研量化引发时间加速化、快节奏
大学的量化管理体现在科研领域是急于求成,追求学术功利,实施知识生产加速运行,希望教师早出成果、快出成果,重视成果的等级与数量,因而对科研时间进行精确化管理,缩短科研周期,加强过程监管,加快工作节奏。大学还通过奖励“学术明星”的方式鼓励教师加快科研进程,加速科研步伐,结果是精致的平庸大行其道。这种科研体制导致教师更乐于承担风险小、创新性不足的项目,低水平重复,为快而快,处于快的旋涡中难以自拔。不言而喻,教师的科研节律不能自主决定,由外界控制,它异化了科研所需要的时间结构,违背了科研规律,剥夺了教师科研的自由时间。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具有不可预见性,难以预先规划,也无法计划好时间节点。研究需要灵感,好的想法不是说来就来的,可遇而不可求。此外,课题管理繁琐,过程复杂,让教师应接不暇,很多时间都用于应付项目申报及各种考核检查,缺乏时间和精力静心研究。尽管科研经费逐步增加,但预算编制与报销程序琐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像专业会计一样精确计算。总之,大学不再是阅读和思考的慢速区,不再是有批判性的对话和知识创造的地方。
(四)教师功利促使时间世俗化、低效率
在绩效考核背景下,教师赋予时间价值属性和资本属性,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时间观,决定了功利的时间安排与去向,时间成为异化教师的工具。教师重视时间效率,追求时间功利,赋予其经济价值,在时间中追逐利益,用时间兑换金钱。教师将学术活动比作“流水线操作”,速度与效率优先,结果被时间控制,成为时间的奴仆,出现时间拜物教。有的教师视大学为购物中心,进入校园只是为了上课,或参加会议,来去匆匆。受量化考核的功利影响,一些教师将主要时间用于科研活动,关注课题、论文与获奖如何兑现奖金与荣誉,因而围绕项目“跑马场”,希望获得更多课题,产出更多成果,快速提升学术地位。“大学成员极力赚取‘自由时间’,将重心放在能赚取物质利益的内容中,以便获得更多购买时间的筹码,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参与沉思、诗歌创作和哲学辩论等各种耗时的活动。” 郝广龙,黄培森:《论大学时间资本》,《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一些教师成为学术的精致主义者,学术成就的标准不再是学术本身,而是功利,他们逐渐远离了崇高,进入了平庸。
五、大学教师时间症候的治理路向
学术的“慢”节奏源于它面向未来,具有探索性、偶然性与随机性,需要教师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有自由度和灵活性,为时间“留白”,提供有深度的时间。因此,治理时间症候需要遵循学术活动的时间规律,让教师享有自由时间,享受快乐的学术时光。
(一)强化时间共鸣体验,缓解时间冲突
大学教师与行政人员对于时间存在认知差异,具有不同的时间观。对此,需要建立共鸣体验,彼此相互理解,整合两者的时间观,相向而行,更好地服务于学术活动。作为行政人员,要换位思考,理解学术工作特点,树立学术时间观,学术管理应遵循学术时间的运行规律,尽量为教师提供有深度的自主时间,缓解教师的时间压力,而不是随意侵占教师时间。即使是工作需要,也要预约时间,相互协调,减少行政权力对教师时间的不当干扰,特别是属于教师的私人时间,最大限度地让教师自由掌控。行政人员要提高时间效率,协调好工作时间,增强工作事务的计划性、有序性,减少随机性。对于教师而言,要根据学术职业特点,加强时间的计划与预约,减少时间冲突。教师不仅有教学、科研任务,还有许多与学术密切相关的事务,如学科、专业与学位点工作,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安排好时间,避免造成时间冲突。加强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的时间共鸣体验,有利于破解时间症候,达到时间认知的扬弃和超越。
(二)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减轻时间压力
目前大学的量化考核、绩效管理,导致教师追求数量,加重了工作负担,传导了时间压力。对此,教育部明确要求去“五唯”,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职称评定与评优评先等不再追求数量,而是以代表性成果作为衡量标准。大学作为学术组织,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用管理行政事务的办法来管理教师及学术事务,精确的量化不符合学术发展需要,应构建质量至上的学术标准,落实好代表作制度。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作为创新性活动,无法预先规划,不能通过下指标、分任务的方式考核教师,更多并不一定就更好……当今的大学氛围鼓励学者过度生产包装,为的是掩盖内容的贫瘠 玛吉·伯格,芭芭拉·西伯:《慢教授》,田雷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124页。。大学要放慢学术脚步,弱化加速宣传,减少倒计时带来的时间恐慌。大学应该给教师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给予他们生存的基本保障,不必为生活操劳,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使大学成为教师安心治学的理想场所,集中精力,深度思考,自由地追求知识,自主地交流思想。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学术休假制度,给予符合条件的教师一定休假期限,让他们静下心来反思、总结学术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此外,大学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资源数据库,共享信息,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提高办事效率,缩短教师的办事时间。要精简繁琐的表格填报,简化预算编制、报账程序和要求,减少报批审批环节,优化项目过程检查,设立财务助理报账制度,实行教师材料一次报送,避免在不同部门之间反复递交同一材料,落实办理事项“最多跑一次”。通过完善制度,下放权力,减轻负担,让教师真正从繁琐的量化考核中解脱出来,享有学术活动的自由时间。
(三)遵循学术发展规律,提供充足时间
学术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时间要求,行政权力不能过度渗透、按照行政的思维与方法进行管理,要弱化学术竞争,去除速度崇拜、效率优先的时间偏好。科研管理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不断的过程检查和过重的目标考核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和压力。预约成果时间,催促教师不舍昼夜地追赶时间,导致在时间中“失眠”。任何重大科研成果都是皓首穷经、长年累月、反复验证的结果,需要充分的时间保障,这是学术创新的基础。学术是面对未知的领域,其本质是对事物规律的探寻,要有自主、闲逸的充足时间,以便自由探索。思考是学术的生命、创新的源泉,需要教师厚积薄发,积极独处,沉浸其中。韦伯认为,创造性的思考是强迫不得的,需要热情,更需要灵感。灵感只有在它自己愿意来的时候才来,而不是我们想叫它什么时候来它就能来 马克斯·韦伯:《学术生涯与政治生涯》,王容芬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23页。。灵感可遇不可求,它不是催促的产物,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滋养”。我们的科研管理部门不要“丢出一把米,就要求孵出小鸡”,否则就是应景之作,粗制滥造,缺乏学术创新和价值。管理部门要以平常心等待成果的水到渠成,为教师提供充足的科研时间,“为慢而歌”,使之有时间“发愣”,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享受乐趣。
(四)消除时间功利观念,合理安排时间
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人的解放就是时间的解放。作为教师,需要从时间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转变时间观念,消除功利思想,抛弃时间就是金钱的价值观,摆脱时间的控制。“一旦时间与金钱等同,人类意识就会被拖进这种主导经济秩序的节奏,被制约去满足对于效率最大化的要求。” 理查德·惠普,芭芭拉·亚当,艾达·萨伯里斯:《建构时间:现代组织中的时间与管理》,冯周卓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06页。尽管整个社会受时间规训影响,处于时间焦虑之中,但作为大学教师应该保持冷静和开明,弱化时间功利观。教师以学术为业,理应痴迷于学问 张意忠:《论重拾大学教师的学术寂寞》,《社会科学战线》,2024年第7期。,遵守学术规律,按照学术节奏,提供有深度和边界的思考时间,不被时间所管理,执着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寂寞为伴,沉浸于学术活动,从容思考,超越时间,忘记时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学术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长时间修炼的产物,“走马观花”是对学术的亵渎;像陀螺一样旋转,被时间笼罩,匆忙加速,很难有学术创新。学术是慢工出细活,需要充裕的时间,静心思考,它害怕折腾,承受不起时间的消耗。因此,教师要抵制时间的加速度,倡导“慢”学术,倾听心灵的呼唤,避免成果的过度早熟、催熟。 “慢”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智慧,不仅有利于体验创新的乐趣,促进学术发展,也有利于身心健康,摆脱浮躁和焦虑。教师要学会把握时机,掌握时间规律,按照优先顺序,合理安排学术时间,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
The Time Symptom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Its Governance Direction
Zhang Yizhong,Xiao Honghai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China)
Abstract:
University teachers should enjoy freedom time with academic interest and career. With management of velocity adore and efficiency supremacy,teachers time occur symptoms with anxiety of“self-exploitation”schedule ;slow efficiency under“full of interruptions”;panic of“drive at top speed”;stripping freedom of“shadow work”extension;exacerbating the conflict with“stacking phenomenon”.Teachers’ academic innovation is deficiency with short professional achievement;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slow with short belonging sense;physical and mental are not good with short well-being. The reasons are information technique,management performance,teachers utilitarianism,which impel teachers time fragmented,acceleration,secularizat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time and resonance experience to mitigate time conflict,perfect teachers estimation mechanisms to lighten time pressure,conform science development law to" offer enough time,and remove time utilitarian idea to arrange rational time.
Key words:university teachers;time symptoms;time discipline;time resonance[责任编校 彭筱祎,刘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