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校深化耕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5-01-21李姣
摘" 要: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全“五育”并举育人机制的有效抓手,对培养“一懂两爱”新型农业人才,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耕读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在社会、学校和个人层面还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需要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健全育人体系、营造文化氛围、深耕校史资源等举措,探索推进耕读文化在涉农高校落地生根。
关键词:新农科;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知农爱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9.2"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2-0157-04
Abstract: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nherit and promote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starting point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improving the \"five educations\" education mechanism simultaneousl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new agricultural talents, continuously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The integration of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into college education still faces many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t the social, school and individual levels.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and promote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measures such as improving top-level design,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creating a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deepening school history resources.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know and love agriculture; talent training
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耕读教育注重“耕”与“读”彼此关联、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是在我国历史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特有的教育方式和育人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文件中提出,“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1]。新农科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不仅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校教育教学创新变革的时代需要,更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向。
1" 涉农高校推进耕读教育的逻辑理路和价值意蕴
1.1" 传承耕读传家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
重视农业和重视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耕读继世,是中国社会传承延续千年的传统文化。“勤耕立家,苦读荣身”“以耕养读,以读馈耕”“耕读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等耕读精神承载了家族基因的延续,为千年来社会发展创造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也为世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分和延绵不断的文化追求。
耕读并举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影响着我国各朝代文化传统、农业思想、政治管理等,也孕育了爱家爱国、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从古至今,“耕读传家”都被作为重要的一项家规家训被延续传承,唐末五代章仔钧在《章氏家训》中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2],勉励子孙后代坚持耕读结合、勤奋刻苦。明末清初理学名儒张履祥在《训子语》指出“耕与读又不可偏废,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3],认为耕读并重且不能有所偏废。晚清名臣左宗棠曾写下“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的楹联勉励子孙后代要勤耕力学,将“耕读”作为传家兴业之本[4]。由此看来,耕读教育丰富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逐步构建了耕读传世的教育模式,是我国古代社会家族经济文化不断传承兴盛的重要根源。
1.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民族复兴之基,是高校立身之本。耕读教育作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所孕育出来的教育形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们的行为养成和品格塑造具有十分突出的教化功能,其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内涵是有效丰富高校育人模式和架构的重要内容支撑,为探索满足涉农高校办学要求的育人体系提供了新的路径。
耕读文化倡导重视个人的精神修为和行为养成,蕴含的是自古以来知识分子一边艰苦劳作,一边勤学苦读,服务于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崇高理想信念,这种精神正是如今培育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所应当具备的宝贵品质。耕读既能强健体魄,又能启智润心,耕读教育能助力学生健全人格、磨炼心智、提升素质,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学习观。因此,涉农高校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实推进耕读教育,建立健全完善的育人体系,发挥“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功效,在新农科背景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和有效抓手。
1.3" 培育乡村振兴新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耕读教育体系”则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5]。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耕读教育不仅与“一懂两爱”农业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相契合,也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的历史文化支撑。
新时代涉农高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是国家培养和孵化高质量新型农业人才的主要阵地,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落实人才培养要求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振兴,需要将农耕文化与时代需要相结合,而耕读教育起到了“黏合剂”的作用,耕读的育人方式能帮助学生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开展耕读教育可以让农科类学生进一步了解耕读文化,强化文化自信,明确责任目标,也能进一步推动涉农高校针对人才培养开展教育改革和模式创新,将以“耕”为基础的实践劳动和以“读”为核心的文化课程相结合,教育学生更加理解我国国情和乡情,更加贴近农村、农业和农民,在“自找苦吃”中磨意志、练本领,在乡土中国深处解民生、治学问,增强学生的“三农”情怀和乡村振兴的使命感,让学生自愿扎根基层,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大放光彩、建功立业,促进耕读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2" 涉农高校推进耕读教育的普遍困难和现实挑战
2.1" 社会层面:社会发展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
一是社会环境对耕读文化的继承产生冲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遭到了忽视或是面临无人传承的境地[6]。在快节奏的现代工业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着高效率、快速度,而需要时间传承和环境熏陶的文化则遭遇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导致耕读文化面临难以有效传播和普遍传承的现实之困。在城镇化进程过程中,乡村也面临着建设缓慢和人才流失的困境,耕读文化逐渐失去了培养环境和继承平台。
二是价值观念对劳动幸福的意义产生影响。现代生产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富足的物质基础,但是在资本价值逻辑观念的影响下,劳动幸福的意义得不到明显体现,使部分人劳动异化,导致陷入物质主义泥淖,对劳动观产生一定的模糊化和误解倾向,使得人们轻视劳动、厌恶劳动,使得劳动被弱化和边缘化,对耕读文化的传承意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7]。
2.2" 学校层面:教育体系和育人模式不够完善
一是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体系构建亟待完善。涉农高校对耕读教育的重视程度、理解认识和体系构建直接影响着育人成效[8]。部分高校在落实耕读教育的过程中,在育人体系规划、经济资源投入、课程实践安排及育人成效评价等方面没有做到健全和完善,对耕读教育的认识片面化,对耕读教育的实施形式化,使得专业老师无法有效动用足够资源开展劳动实践和课程教育,也难以激发学生对耕读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对耕读教育意义的理解,将“耕”和“读”狭义理解为“体力活”和“读课本”,导致“耕”和“读”在教育意义上产生断裂[9]。同时,部分涉农高校对耕读教育的内容把握不准,缺乏科学的教学规划,难以平衡“耕”和“读”的关系,产生重“读”轻“耕”或者重“耕”轻“读”的情况,涉农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耕读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强化实习课程教育和通识课程教育的融合,使耕读教育在育人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文化建设需要加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最根本的创造力,千年来所孕育出来的耕读文化在高校教育中被忽视成为了普遍现象[10]。高校作为思想引领和文化传播的主要战场,发挥着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当前,耕读文化在部分校园内传播力度较小,难以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的缺失导致学生在繁杂多样的思潮中失去自我,对耕读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出现浅显化和淡漠化的趋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创造力的开发产生负面影响,耕读文化在校园内难以形成气候,使得部分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推行效果大大降低[11]。
三是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师资力量有待加强。专业化职业化的育人队伍是课程质量和育人成效的重要保障,耕读教育专业教师不仅应当承担起历史文化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阐释者和传播者的角色,还要带头引领学生走入田间地头,通过实习等第二课堂让学生亲身感受乡土文化,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当前,大部分涉农高校在耕读教育方面呈现出师资缺乏、专业不精、素养不够等现状,缺乏对耕读文化的深刻理解,难以做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耕读文化的学习效果,也影响了耕读教育在校园内的推行效果。
2.3" 个人层面:耕读文化和劳动观念理解片面
耕读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思想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当前,功利性思潮的冲击、学习就业的压力等导致学生忽视了耕读教育的意义,对耕读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对耕读文化的价值认同感不强,认识不到劳动对于自身全面发展的意义,导致理论与实践相分离[12]。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学生大多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不愿意亲身实践体验获取知识,导致精神和情感上空虚匮乏,难以深切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带来的精神富足,也难以发自内心地唤起知农爱农情怀和强农兴农使命,更难以深刻认识中国农业发展趋势和乡村振兴建设重任,导致无法从根本上破解“学农不爱农、学农不从农”的现实困局。
3" 涉农高校推进耕读教育的创新路径和实践探索
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了解乡情民情,学习乡土文化,对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13]。涉农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对大学生耕读教育开展实践探索,从顶层设计、知行合一、以文化人和深耕校史等着力点出发,着力提高耕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致力于培养更多“一懂两爱”新型农业人才。
3.1" 顶层设计:突出立德树人,完善耕读教育体系建设
坚持以耕读教育为抓手,利用系统全局性思维深刻把握教学育人规律,把握耕读体系构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耕读历史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增进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感情,帮助学生在耕读文化的熏陶中传承优秀文化、涵养高尚品德、提升专业技能、砥砺担当作为。
一是探索实践“1+2+3”农业高校特色育人新模式。建立完善耕读一体化农业高校育人工作体系,将耕读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行耕读一体化的课程生态培养和特色项目建设,以教师队伍、育人平台、机制架构等为着力点强化耕读教育质量保障,引导师生深入了解耕读历史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增进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感情,帮助学生在耕读文化的熏陶中传承优秀文化、涵养高尚品德、提升专业技能、砥砺担当作为。
二是打造耕读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耕读教育课程教学规划设计中,坚持把握“农”字特色,着力构建耕读教育与课程思政、通识教育等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学生耕读结合的能力培养模式,开设“三农”思想与乡村振兴特色课程,将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形成一套富有特色且卓有成效的耕读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健全政用产学研“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与政府、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院所等加强交流合作和对接共建,加强耕读教育平台和实践基地的开发建设,加大对耕读教育实践项目的投入和开发,联合组织学生参与农业建设与发展、乡村治理与改革、产业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理论和实操培训,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业生产、科技帮扶、技术指导和产业调研等,帮助学生在投身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提升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
3.2" 知行合一:坚持“五育”并举,创新实践教学育人模式
耕读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代表,强调边“耕”边“读”,实现认识与实践上的统一。涉农高校应坚持以知促行和以行促知,在“五育”并举中贯穿“一懂两爱”,将强农兴农的责任使命转化为服务“三农”和振兴乡村的强大动力。
一是推行耕读教育“六边”综合实习模式。“六边”综合实习指边生产、边上课、边科研、边推广、边做社会调查、边学习组织管理。其中“边生产”是指学生在实习基地全程参加生产活动,要求贯彻绿色、生态理念,完成主要农作物耕、种、管、收全过程的现代化生产管理与农事操作;“边上课”是指在实习期间完成教学计划安排的专业课教学,要求课堂讲授和田间现场操作相结合;“边科研”指学生毕业论文的试验研究、专业安排的田间试验和科研技能竞赛活动,要求学生完成科研选题、试验设计、田间实施、数据采集、结果分析并撰写科研报告;“边推广”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与技术为基地周边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推广;“边做社会调查”指实习期间学生对基地周边地区的“三农”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并完成调查报告[14]。通过推行实施耕读教育“六边”综合实习,帮助学生增进对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和问题的了解,在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理论教学与大面积生产实践之间存在的脱节现象。
二是落实耕读教育“知行合一”系列举措。涉农高校应将耕读教育与学生综合培养相结合,通过博士服务团、双百科技富民工程、扶贫支教和实践调查等方式,组织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耕读教育活动,在田间地头开展实践服务,在服务农业生产和乡村建设的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提升理论水平[15]。在学生评优评先、入党推荐、硕士推免等关键环节提升对知行合一和专业素养的考核分值,健全完善荣誉体系,增强强农兴农人才资源的资助供给,在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等环节对学生耕读教育实效和实践创新能力进行考核,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帮助学生坚持知行合一的良好品质和立志强农兴农的拼搏意志。
3.3" 以文化人:深耕文化内核,营造环境育人良好氛围
一是以榜样人物为依托,开展典型宣传。通过榜样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知农爱农意识,鼓励学生练就强农兴农本领。引导学生追“农业之星”“科技之星”,用榜样的奋斗经历和励志故事帮助学生涵养“三农情怀”,鼓励大学生敢于追梦,将个人梦想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在农村和基层的平台上绽放光彩[15]。
二是以实地场馆为平台,深化场景体验。将耕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在学校建设中融入耕读文化,充分展现学校对耕读文明的重视和以文化人的校园浓厚氛围。通过建设科学家精神纪念馆、农耕文化展示馆等育人场馆,建设葡萄、柑橘、油菜和茶叶等农业基地,以融教于景的理念打造校园文化教育空间,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浸润和熏陶作用。
三是以品牌活动为载体,沁润学生心田。积极开展耕读教育系列品牌活动,邀请农业专家学者、脱贫攻坚优秀代表、乡村振兴先进典型和县委书记等走进学校为学生开展耕读教育[15]。开展富有“农”字特色的食品文化节、茶叶文化节等专业学科特色的文化活动,打造耕读书会、“三农”讲坛等耕读教育校园品牌活动,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进校园,让耕读精神和农业情怀入脑入心。
4" 结束语
全面加强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能力和承担强农兴农使命职责的必然要求。耕读教育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面临着挑战和变革,涉农高校应进一步强化价值引领,在耕读教育体系建设、实践育人模式探索、耕读文化传承上下功夫,以耕读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可担当民族复兴、乡村振兴大任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EB/OB].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109/t20210916_563719.html.
[2] 沈志.章仔钧家训和家教故事[J].福建史志,2016(4):50-51.
[3] 张天杰.张履祥诗文选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227.
[4] 林万龙.耕读教育十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88-89.
[5]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78065.htm.
[6] 卢会翔,刘义兵.守正与创新:耕读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回归[J].教育学术月刊,2023(5):54-60,88.
[7] 黎海明,梁伟豪.乡村振兴视角下耕读教育的现实价值和实施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23,24(1):44-51.
[8] 方菲,白蕊萍.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劳动教育的思考——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2(6):60-66.
[9] 周明元,周国华,赵娟.耕读文化的内涵及耕读教育实践逻辑[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1):129-133.
[10] 尚睿智,魏文刚,李晓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路径探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2,2(24):97-100.
[11] 金哲庄,卫东,葛淼.三维涵育——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新[J].中国农业教育,2022,23(5):50-61.
[12] 唐滢.试论耕读教育的理论基础及精神实质[J].高等农业教育,2022(5):11-12.
[13] 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11):45-47.
[14] 屠乃美,官春云,刘逊,等.农学专业“六边”实习的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1(1):45-47.
[15] 陈弘,吴波.新发展格局下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教育路径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5):79-85.
基金项目:2023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阶段性成果(23JP025)
作者简介:李姣(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