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探讨
2025-01-21夏文豪罗德芳王家强杨莉莉
摘" 要:新时代视角下,新农科建设为我国高校农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转换培养视角、革新教育制度等明确了方向。该研究全面分析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建设背景、亟需解决的问题、人才需求现状,梳理出当下专业发展在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践创新等方面的短板,拓展专业建设新途径。研究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从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有效利用、创设实践教学基地实行融合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实施多元教学、创新学生培养模式4个方面提出专业创新的教学改革方法,旨在进一步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塑造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满足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当前社会发展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新农科建设;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2-0123-05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era,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has clarified the direction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agricultural majors in China's universities, transforming training perspectives, and innovat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This study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lent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jors, sorted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eaching methods, faculty, practical innovation, etc., and expanded new ways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the research puts forward professional innovative teaching reform methods in four aspects: carrying out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esources, creating practical teaching bases to implement integrated teaching, optimizing teaching methods to implement diversified teaching, and innovating student training models. It aim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create compound talents in the new era, and meet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s talent needs for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jors in the context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construction.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jor;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talent training
新农科建设是对传统农林学科的“提档升级”,是高校农业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新农科建设在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均发挥着作用,深刻理解农科建设产生背景和时代意义至关重要[1]。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发展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该专业的开设是我国高校为响应国家政策与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而设立的一门专业,也是完善专业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国内开设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高校较少,大多高校只是在农学、生态学等学科基础上进行扩招。为推进新农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专业的发展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强调实践操作和科技创新。必须加强对该专业建设改革与教学改革的研究力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通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1" 新农科的起源及内涵特征
新农科建设的提出经历了从酝酿、筹备到策划的过程。目前,教育部在新农科建设的文件中强调:要把农业作为大学科来建设,使农业学科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一个农业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多层次、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的农业教育新格局[2]。由此可见,新农科建设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新农科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突出多学科融合发展,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突出以创新为核心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是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以服务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四是强调服务基层导向。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服务区域发展,打造地方优势特色专业。五是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新农科建设不仅要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还需重视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新农科人才培养[3]。
2" 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发展现状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涵盖了农业资源管理、农业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例如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生物技术等在农业资源调查、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能够培养具备农业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土壤改良和生态农业建设等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随着我国农业、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上升。该类人才在农业资源规划与管理、农业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社会进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作为新农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2]。尽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农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等。此外,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内容,着力打造精品课程,以满足新农科建设的要求[4]。与之相应,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3"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当前在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高校应该从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增加学生实践机会以及加强国内外交流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5]。面对新农科建设要求的不断提升、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变化,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必须通过深入改革和持续创新来满足新农科建设的需要。
3.1" 教学方法与手段滞后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教学中,传统课堂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较少,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动手能力。教材内容陈旧,部分教材更新速度较慢,内容跟不上行业发展,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接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传统板书和PPT演示为主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2"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硕士和博士学历的教师比例相对较低,这导致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职称结构不合理,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比例较低,大部分教师集中在讲师职称。年龄结构不合理,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占比较低,中老年教师占比较大。这导致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不利于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学科结构不合理,在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部分学科教师的供给过剩,而其他紧缺学科教师的供给不足。
3.3" 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缺乏实践教学基地,当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教学场地、实验设备、实习基地等资源有限,导致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减少。实践教学内容陈旧,部分实践教学内容与现实农业生产和发展需求脱节,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实践课程设置零散,难以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链条。
3.4" 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教育体系较为传统,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缺乏跨学科的课程和实践环节。这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科研能力培养不足,科研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但许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学生在本科阶段很少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导致其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不健全,部分学校尚未建立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系统培训。这使得学生在学术竞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
3.5" 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许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高校与企业在产学研方面的合作仅停留在表面,合作内容简单,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导致学生在实习和实践环节难以获得实际操作经验,不利于产学研的深度融合。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由于产学研结合程度不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许多具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未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影响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发展。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离,导致学生毕业后在就业过程中面临一定的困境。
4"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建设途径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结合当前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制定多元化的培养方案,建立新型教学团队。同时,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应注重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人才体系应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和新农科建设要求。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4.1" 课程体系建设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要更新和丰富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首先,根据对当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和分析,对原有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将课程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土壤学、植物营养学、遥感导论、土壤农化分析等;实践性课程如土壤学实习、生态学实习、土壤农化分析实验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的主干课程,增加综合性课程模块,重新调整优化教材体系,增加实践性课程,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和丰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6]。此外,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学术报告、科技竞赛和专题讲座等方式来丰富教学方法。
4.2"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确保教育质量的根本。要通过对现有教师进行培养、提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师要对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对当前国内外前沿技术进行了解,同时要深入研究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时将农业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此外还要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提升。不断增强教师队伍力量,强化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力度。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教师队伍要坚持高水平、高质量的原则,引进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高水平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促进形成良好的师资队伍,带动提升高校整体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7]。同时还要提高师资队伍结构质量和水平,努力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力度,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4.3" 实践教学与科研创新
实践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要围绕学生就业、科研、创新创业等方面来设计,在实践教学中要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到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8]。例如,可以在植物营养与肥料专业开设选修课植物营养与施肥,前往肥料生产、销售企业实地观摩学习,并进入田间地头开展作物施肥,以提高学生对肥料的认识水平以及营养吸收和利用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等,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9]。同时也可以举办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科技创新活动等,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4"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较好实现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创新发展,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应严格执行教育部和学校关于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相关要求,结合教育部对农科类本科专业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不断完善课程标准,修订相关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明确各课程目标、课程要求以及考核要求[10]。同时完善教材选用及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严格执行本科培养方案中关于实践环节的学时、学分要求;健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机制和制度并严格执行;建立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5"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法
基于新农科建设的人才培养需求,进一步明确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在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相关企业从事资源环境方面管理与规划工作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土地复垦及农业生态环保等新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11]。根据对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分析,从课程设置、整合教育资源、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进行改革。
5.1" 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学手段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多场景采用PPT、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授课,使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物联网+”、慕课、微课、雨课堂、田间课堂和实践教学等新型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12]。一方面将教学内容分解到其他时间和空间,有利于促进教学成效的外延性、拓展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面,借助新型教学平台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使学生从整个农业、生态等角度来把握课程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2" 创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融合教学
近年来,农业种植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化、高效化、集约化、机械化、精准化和智慧化方向发展。高校培养出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需求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是首要任务,做到加大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时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13]。紧密贴合农业生产实际,进行自主参与式和实践性操作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设置为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实际动手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3" 优化教学方法实行多元教学
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4]。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实际案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促进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实地考察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如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状况、农业生产条件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4" 创新学生培养模式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如实验室开放日、创新实验项目、实验技能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创新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15]。引入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网络教学、虚拟仿真等手段,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培养,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制定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可以让学生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
6" 结束语
随着“双一流”建设等高等教育改革措施的推进,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新农科建设的大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要与新农科建设相对应,专业定位明确,将专业特色进一步凝练[16]。从顶层设计开始,结合学科建设,把理论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教学的创新结合起来,完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扩展实践实习基地,实现科研训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一体化培养,从而造就新农科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创新型、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在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和新型肥料研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可为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殷文,柴强,李玲玲,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高教学刊,2020(14):28-31.
[2] 黄巧云,吕叙杰,石磊.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科专业改革路径探索——以华中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2(6):19-26.
[3] 李赵博,郎红,吴楠,等.新农科建设驱动下的植物生产类人才需求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4,44(2):175-177.
[4] 冷语佳.“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稻米,2024,30(1):120-121.
[5] 王艳玲,徐江兵,周晓冬.协同创新环境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2):375-377.
[6] 安乐生,周葆华,赵宽,等.环境生态类专业与课程建设评估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23):131-133.
[7] 战秀梅,韩晓日,杨劲峰,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植物营养与肥料”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农业科技与装备,2023(6):131-133.
[8] 闫双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5):134-135.
[9] 黄锦文,郭玉春,蔡来龙,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77-79.
[10] 柴超,刘庆花.地方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88):1-2,5.
[11] 范海荣,吴素霞,陈丽娜,等.基于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实习体系的构建——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6):277-279.
[12] 许小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植物遗传学上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20(24):242-244.
[13] 舒英格,陈梦军,何季.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16):185-188.
[14] 张旭辉,全思懋,邹建文,等.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22,23(6):39-46.
[15] 钟春梅,周君佐,咸春龙.项目驱动下本科生科研活动参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叙事研究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22(3):50-56.
[16] 刘进平,罗红丽,袁红梅,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课程建设探析[J].大学教育,2022(9):45-47.
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一流本科建设(YLZYXJ202201);塔里木大学高教项目(TDGJSZ2301)
第一作者简介:夏文豪(1991-),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资源与环境。
*通信作者:王家强(1977-),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资源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