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视域下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4-12-31张佳欣张银花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6期
关键词:新农科人才培养

摘" 要:新时代对高等农业教育提出新的挑战,而高等农业教育如何服务于新时代的中国建设,如何培养适应和指导未来农林发展的新人才,都值得深入思考。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高校需要调整其人才培养策略,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的要求。该文从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入手,剖析新农业学科背景下农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一懂两爱”等相关案例,从多个方面阐述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以期为其他同类高校推进人才教育改革,加速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培养多样化、交叉复合型的农林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农科;农林高校;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6-0150-04

Abstract: The new era has posed new challenges to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it is worth thinking deeply about how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erve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and how to train new talents who adapt to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in the future. Talent train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adjust their talent training strategies to bett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agricultural talent train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discipline; taking the relevant cases of \"knowing about agriculture and loving rural areas and rural residents\" in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from many aspec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alent education for other similar universities, 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raining diversified,interdisciplinary and compound talents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strategy

我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农林业发展和农林类人才培养,从2017年提出新农科概念,到2018年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要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推进新型农林专业调整,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接着,全国农林高校召开了多次新农科建设推进会,从“安吉共识”到“北大仓行动”,再到“北京指南”(简称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共同构成了新农科建设体系[1]。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对新农科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定义了中国新农业新学科的共识、目标、任务以及责任,拉开了中国新农科建设的序幕,是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鲜明标志;“北大仓行动”是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8个具体行动计划[2];“北京指南”启动了一批新农科建设与实践项目,是新农科建设的开工令。

新农科代表了农业和林业领域的科技革命,推动了现代农业和林业的发展,以应对全球粮食安全、资源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等复杂挑战。在新农科蓬勃发展这一背景下,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显得至关重要,农林高校需要重新审视其人才培养方式,不仅需要关注农林业的生产效率,还需要强调可持续性、生态友好性和环保性,培养出更具竞争力、适应力和创新能力的农林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新农科视域下的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将探讨如何通过更新课程、加强实践、拓宽跨学科知识、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等方式,以适应新农科需求,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技术创新和可持续意识的优秀农林专业人才。这一研究对于推动农林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未来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新农科建设背景和发展基础

新农科是指高校设立新的农科专业或改造原有的农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逐步到信息文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包括智能农业、农业大数据、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生态修复和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新产业新业态急需的新专业。新农科建设背景和发展基础可以追溯到农业领域的不断演变,涉及农业领域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和需要。

1.1" 农业现代化需求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加速以及农业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粮食、畜牧和渔业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农业的面貌不断发生改变。现代农业需要跟随最前沿的技术趋势,在基因编辑、生物技术、精准农业和大数据分析等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因此,新农科的建设至关重要,需要培养能够应用这些创新技术的专业人才,以满足农业现代化需求。

1.2" 环境问题和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与农业息息相关,包括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会给农业带来巨大的风险与挑战。新农科需要关注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实现更环保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新农科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农业产量,应对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提高全球粮食供应的稳定性,确保粮食安全。

1.3" 农村发展

新农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推动农林产业升级和创新。新农科建设也助力了数字农业和智能农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社区提供更好的支持和解决方案,有助于建设数字化、信息化的农村社区。

总之,新农业学科建设的背景是多方面的,涵盖了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等关键问题。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新农业学科的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农业领域的转型需求。

2" 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生产水平的发展进步,为解决我国现代农林业发展的需求与传统的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多所农林院校对传统教育模式开展反思,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并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和人才培养策略的改革[3],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阻碍了农林院校人才的培养。

2.1" 学科结构与课程设置问题

农林高校的学科结构通常较为传统,主要侧重农业、林业和生物学等基础学科,而缺乏前沿的新兴学科,如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林业工程和农村发展管理等,这使得学科专业设置与实际应用脱节、与产业发展水平不匹配[4],高校的毕业生在应对现代农林业挑战时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一些农林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相对陈旧,具有盲目随意性,没有自身的鲜明特色,未及时跟随农林科技的发展,实践教学环节孱弱无力,缺乏与新农科相关的实际操作性课程和项目参与机会,学生的实践技能不足,导致毕业后难以适应现代农林业的需要。现代农林领域需要综合多个领域的知识,包括生态学、土壤科学、作物科学和畜牧养殖学等,但某些农林高校专业课程目录过于理论化,没有足够的跨学科融合,导致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创新和实际应用,不能充分利用科研资源来解决农林领域的实际问题。

2.2" 学科优势有所削弱,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21世纪以来,中国逐步进入“专业为王”的时代,考生不再简单地坚持学校优先策略,而是以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为前提,根据利用成绩匹配学校的原则来选择报考学校[5]。受传统观念、高考制度、新兴学科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农林院校学科特色和专业吸引力普遍较弱,缺乏竞争力,优质生源往往会把目光投向热门的新兴学科,较少关注到农林院校的相关专业。这样,农林院校许多专业难以实现高质量招生,上线率低,调剂生源多,一些专业甚至面临无人报考的困境。近些年来国家对于农林类高校已经有一部分的政策资源支持,但仍然不够充分,如2020年河南省发布公告称,对各批第一志愿填报农林院校的考生,如生源不足,可在录取控制分数线下20分内投档。

综上所述,农林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新农科的要求。为解决这些问题,农林高校需要更新专业课程,强化实践教育,促进跨学科间的合作交流,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并推动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这将有助于培养更适应新农科视域的农林专业人才,满足现代农业和林业领域的需求。

3" 新农科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6]。新农科代表了农业科技领域的新趋势,涵盖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了更好地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推进高等农业教育创新发展,建设新时代农业强国,新农科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挑战,包括跨学科知识需求、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经验积累、信息素养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多个方面。

这个现状导致我们要重新构架新农科,包括专业和学科的重新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的重建、农林高校自身体制和发展机制的转变,不同层面都必须配套进行彻底的革新。

4" 农林高校人才培养对策实践案例

4.1" “一懂两爱”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即“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在此背景下,对农林高校大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培养农林高校大学生成为“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者,即要求农林高校大学生支持农业发展,了解农村,深入基层,关爱农民,掌握“三农”工作的相关技能。

农业高校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培养“一懂两爱”人才的重要使命。在目前针对涉农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项目中,农林高校已开展“一懂两爱”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研究,旨在探索农林高校如何培养具备“一懂两爱”素质的人才,以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需求。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推动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涉农类高校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殷切希望,结合“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培养更多‘一懂双爱’优秀人才”的总体要求,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组织相关专业学生走进伊利等现代化知名企业进行参观学习、邀请专家校友开展论坛座谈等方式,组织全校青年学生分层次、分阶段、多形式开展“一懂双爱”主题团日活动,坚持学习、思考、讨论、实践和行动相结合,加强对青年学子的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加深对“三农”的了解和认识,激励和引导本校广大青年学生知农、爱农,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矢志不渝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中,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4.2" “一体双翼”嵌入式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以“一深广知、一专多能、全面提高”作为总体要求,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着力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根据“拓展专业口径,实施按类培养”的要求,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改革。专业设置结合本校的学科、行业或者地域特色,构建“三结合、三阶段、双导师”的实践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树立创新创业精神。

“一体”是构建产教融合体。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以校企双方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为着力点,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产教融合体,内容包括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以增加专业实习中学生的操作机会、利用地方产业优势解决专业对口难问题、对校职工进修培训以提高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等。

“双翼”由教学资源和创新创业两者组成。教学资源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校企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双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创业通过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和企业创新创业活动,多渠道锻炼农林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经过多年实践,如今教学资源和创新创业双翼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建了校内训练基地、校企产教综合体、企业实践平台多维度的创新创业体系。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以促进涉农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改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涉农类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为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5" 农林高校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5.1"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化思想政治课程与教育改革

赋予思想政治课程以新农科特色,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塑造农业教育新理念,优化僵硬的教育思维,改变命令式的教学过程,以加强德育作为农业新学科人才培养的基础,将育人要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课程可以更好地融入农业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人文与科学结合,是确保高校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能够使其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促进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坚持党建引领学校思政教育改革,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校发展全局,全面贯彻“三全”“五育”原则[7]。在新农科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农林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术能力,还要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综合竞争力;通过党组织、党员队伍、党风廉政建设和制度建设,保证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引领农林高校教育方向,为高校提供坚强领导和政治保障;要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政课程,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信仰和道德观念;在专业授课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党员责任感,使其牢记自身的使命担当。

5.2"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

伴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大量科技成果引入农林领域,现代农林教育科学综合化和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广泛与其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交叉,突破不同学科间壁垒,形成许多新的边缘学科[8]。从先前单一学科的各自独立发展到如今多学科的交叉一体化发展,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积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重要举措。地方高校要抓住新农科建设与实践机遇,支持农学新学科与非农学学科的交叉整合,探索建立跨部门、跨学科交叉培养的新机制。

探索交叉复合农业科研范式,鼓励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这对于应对复杂问题和不断变化的环境至关重要。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当代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农业高校要准确把握新农科建设的要求,以服务新农业发展为重点,从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实践基地建立、资源整合等多个方面共同推动跨学科的综合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交叉融合的跨学科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学员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在多个领域工作,培养出具有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5.3" 加强产学研合作管理,完善人才机制保障

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教学、实验、实习与生产相结合,是一种促使学术界、产业界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方法。长期以来,很多地方农林高校逐渐摸索建立了“产学研”的全周期教育与实践模式,充分利用农林研究院所和大型农林企业资源与高校形成良性互动,这样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加以推广借鉴[9]。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学术界和研究机构首先会针对产业界的实际需求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符合农林领域市场的需要。同时坚持实践导向,强调实践操作和实际项目经验,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产业界和研究机构的实际项目,获得在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实习机会,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真正结合,获取真实的工作经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最后不断收集来自产业界的反馈,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表现调整培养计划,保持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效性和适应性。

完善激励教育活力的制度性机制,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鼓励和支持个体终身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培育高水平师资队伍;实施管理体制改革,放宽行政限制,赋予师生更大的自主权,消除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弥补制度机制的不足,打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实现充满活力、效率、更加开放的科学人才发展[10]。

6" 结束语

面对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要求,以及全球技术产业革命的新趋势,迫切需要进行高等农林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新农科的建设是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必然需要。在新农科视域下,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和实施将对农业和林业领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教育方法,调整农业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可以顺应时代趋势、把握发展机遇,为新时代的农林产业培养出更多具备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农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马香丽,杨士同,刘小峰.跨界视域下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6):34-40.

[2] “新农科”建设开启“北大仓行动”[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5):

110.

[3] 苏培森,李玉保,宋勇,等.新农科背景下智慧农业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聊城大学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8):9-12.

[4] 郝婷,王国栋.关于农林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4):359-362.

[5] LIU H, BIAN L.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applied talents in loc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disciplines[C]//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Language, Art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CELAIC 2019). Atlantis Press, 2020:112-115.

[6] 杨文才.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1(3):27-29.

[7] 邓诣群.高校知农爱农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基于华南农业大学的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23,24(4):8-15.

[8] 申奥,唐滢.新农科背景下边疆农业高校智慧农业专业的探索与实践——以X农业大学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5):11-14.

[9] 雷国铨,王海林,陈潜,等.试论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及路径选择[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578-582.

[10] 王有宁,张天凡,刘华波,等.新农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慧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3,43(7):159-161.

猜你喜欢

新农科人才培养
新农科背景下现代烟草农业专业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