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先贤走皖东
2024-12-31于学基
一、李白与采石矶
皖东之行第一站是江东采石矶。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江东在哪里?江东是一个地理概念,但更是历史当中的地理位置。长江从九江到南京段,呈西南东北走向,人们俗称的江南在这里成了江东,也称江左。江东从东汉开始繁荣,到清朝时,江东地辖相当于今天的皖南、皖中、苏南、苏中、浙江、江西东北、上海,辖域举足轻重。
采石矶在江东的边缘,跨江而过便是江西,也称为江右。
采石矶如今隶属于马鞍山市,采石矶亦名牛渚矶,矶是沿江之山突入水中的大石,常常是历史上重要的渡口,采石矶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并称“长江三矶”。采石矶虽然最为高大,但临诸夹江,远离了长江主航道,显得落寞。
踏访采石矶是为了李白。这里有李白的衣冠冢,全国最大的李白纪念馆,这里是晚年李白常常流连忘返的地方,也留下了醉酒捉月、不慎落入江中溺亡的传说。
暮春时节,花花草草已经去红褪粉,复归平静。作为景区,采石矶颇为安静,难怪有人戏称这里是全国最寂寞的5A级景区。
在燠热中拾级而上,登上采石矶的制高点,三台阁上天高地阔,江风阵阵,果然令人心旷神怡。余秋雨先生的《三台阁题记》文白相间,提醒一切登临者:千古诗魂,系于一江。凭栏西望,夹江隔着江心洲“太阳岛”是长江,舟楫相连,繁忙一片。对岸也即江西,便是古老的和州了。
远眺采石矶之南,山峦相连。远处苍翠,即为青山,那是李白长眠之地。从青山再往南,就到了天门山,就是李白笔下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其实,天门山只是两座隔江而立的小山,毫不巍峨高大。726年,25岁的李白沿江东下去金陵,船行当涂,彼时的李白,意气风发,豪情满怀,诗中意向与他想象中的人生舞台一样阔大。李白那时不会想到会终老于此,并在此诗歌绝笔《临终歌》。诗中,李白虽然仍然自比大鹏,也已知无法展翅高飞了。冥冥之中,《望天门山》和《临终歌》是李白皖南诗的开篇和终篇,也算是诗仙诗生命的开篇和终篇。李白年轻时建功立业的雄心,在当涂,已转化成壮志难酬的哀伤。
采石矶的景点和文化遗存很丰富。李白曾七临采石矶,相传,李白62岁时来采石矶翠螺山一块大石上饮酒,醉意朦胧间,见江中若隐若现之月,误为月落,跳江捉月,然后骑鲸上天,现在的联璧台景点,即为李白跳江捉月处。但有人考证,李白确为采石矶溺亡,因当涂风俗,溺亡者不能进家门,便草草葬在采石矶,后迁龙山。50多年后,宣歙观察使范传正在当涂县令协助下,找到李白孙女,得知李白仰慕葬在青山的谢朓,有归葬青山的遗愿,范传正将李白迁葬,作墓志铭《赠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采石矶李白墓仅为衣冠冢,但这里的青莲祠、李白纪念馆是全国最大的纪念李白建筑群。尤其是太白楼,与岳阳楼、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楼一阁”,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再如谪仙园、燃犀亭、峨眉亭、广济寺、万竹坞、延园、翠螺湾等,虽多为重修,却古意盎然。江边的三元洞,傍山临江,下落无地,地势险要,因与“连中三元”意会,颇得考生家长青睐。
作为书法爱好者,还需提及的是,采石矶建有林散之纪念馆和林散之墓。林散之生在南京,生活在南京,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下葬采石矶也是落叶归根。林散之是公认的中国现代书法界草书成就最高的书法家,被称为“草圣”。“诗仙”有“草圣”相伴,亦为佳话。
二、刘禹锡与陋室
从采石矶跨江而右,便是和州,现在的和县。去和县是因为《陋室铭》,因为刘禹锡。
刘禹锡是哪里人?有嘉兴、徐州、洛阳三说,反正不是和县人。刘禹锡是唐朝著名诗人,常被称为“诗豪”,人们耳熟能详的《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都是他的传世之作,“前度刘郎”“司空见惯”等成语也语出其人。刘禹锡年少即有才情,也曾风光政坛,后因“永贞变革”失败,与柳宗元等八人一齐被贬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在朗州(湖南常德)十年,好不容易奉召回京,仅次年又因诗获罪,谪贬播州(贵州遵义)刺史,因太偏僻,在柳宗元以死相谏后,改任连州(广东连阳)刺史。长庆四年(824年)降职并调任和州通判。
按唐制,和州通判应安置在衙门内三间房屋,可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被贬之官,故意刁难,在城南河边面水而置,刘禹锡不以为意,写诗道:“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不悦,再把刘禹锡搬到城北,房子只剩一间半,刘禹锡又诗曰:“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恼怒,将刘禹锡搬到城中,仅容一床一桌一椅一间房。半年三迁,越搬越小,刘禹锡遂写下《陋室铭》,并刻石于门前。
《陋室铭》是骈体铭文,通篇只有81字,却能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华彩文笔,更因为表现了作者志行高洁、安贫乐道的文人风骨,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至今仍是知识分子追求的思想境界。如果不是刘禹锡谪贬二十年,宁折不弯,乐观豁达,是写不出这篇千古奇文的。
“陋室”经历代修建,如今成了陋室纪念馆和市民公园,无非是事迹介绍和《陋室铭》碑刻。在其中,看不到哪怕一件真正的文物,以及现在时尚的新科技表现手法。不免为《陋室铭》乘兴而来,为今天的陋室不伦不类、不古不洋而扫兴。
失望之余,顺道“扫街”,却有意外收获。
和县县城名历阳镇,镇中一座巍峨挺拔、古意沧桑的“镇淮楼”最为显目。和县镇淮楼始建于北宋,抑或更早,亦称谯楼、鼓角楼、鼓楼。明明地处长江之边,却名镇淮楼。扬州、淮安、庐州等地都有镇淮楼,或为镇水,或为镇域,和县之楼得名何处?南宋时期,金人犯和州,进士赵霖带领镇淮军突围,后一举收复和州,为记镇淮军之功,故名。镇淮楼形似城门,城墙上楼阁飞檐翘角,高大庄严,正门下方为拱券门洞,均为砖筑,绝大部分为原物,凸显古朴年代感,朝南门楼有隶书“镇淮楼”碑额,北门上有“南来第一”砖刻。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之前曾镇守和州,与诸将登楼饮酒赋诗:“中原杀气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我上镇淮楼一望,满天明月大江流。”镇淮楼在明、清都曾修葺过。城墙青砖上刻有“光绪辛卯春”“知州罗锡畴督造”字样,字迹苍劲有力,为清代修建的原始记录。
镇淮楼之北,一路之隔是和县文庙,黄琉璃歇山大顶非常气派,虽是新修,但建于原址原规模,可见和县文脉深长。与文庙相对的是城南文昌塔,建于明万历年间,传为纪念和州诗人张继(字文昌)而建,但建有文昌塔的地方,必定文化昌盛。文昌塔高七层,砖木结构,经风雨侵蚀、战火摧残,虽塔身倾斜,却岿然耸立。
历阳东北有河“乌江”,江畔霸王祠是纪念项羽的。楚汉争霸,项王被一路追杀到乌江,过乌江即长江,跨过长江到江东就是他的大本营,项王“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东”,别姬、别乌骓,举剑自刎 ,“死亦为鬼雄”,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崇尚的失败的英雄。乌骓马也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得名。
三、王安石与褒禅山
由和县向西南,出城不久就驶入了乡村大道。这一定是全国最美的乡村大道之一。柏油路不宽,却干干净净,中间三色彩虹飘向远方,两旁行道树伸手相握,冠阴遮盖了路面。路随山丘起伏绵延,形成优美的断续而又相连的曲线。近处田野生机勃勃,尚有暮春残红挂在枝头,村落鸡犬相闻,农人田间劳作。远处青山如黛,层层叠叠,宛若水墨丹青。车行其中,一帧帧风景画飞快掠过,画中行的快意洋溢周身。这段路连接着含山县的昭关,即“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的昭关。
沿途,驻停褒禅山,号称天下第一游记名山。
褒禅山,原名花山,也称华山。海拔400多米,相对高度一二百米,在江南丘陵中微不足道。唐代高僧慧褒禅师结庐修行,死后葬于此,弟子感于斯,遂改名褒禅山。山有寺平常事,真正让褒禅山名声大噪的是因为王安石的游历和游记。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1054年,他从舒州任上辞职,返回老家江西抚州,在途中与朋友萧君圭、王回,两个弟弟王安国、王安上同游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形式写下《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主要是游华阳洞,所谓“华阳仙洞、褒禅烟雨”,其洞中有洞,洞中有河,洞洞相连,洞河相接,是为奇观。古人游洞穴殊为不易,需举火把探路,“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同伴怠而欲出,担心火把烧尽,无奈而出。当王安石数月后写此游记时颇为后悔,觉得自己腿力尚可,火把也足够,因为没有坚持而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失之交臂。王安石应该后悔,华阳洞非常值得一游,如果他穿越至今,看到今天华阳洞开发到1600米,分十大区,102个点,声光电辅助令人炫目称奇,更悔而感慨。
中国古人是记游的,你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欲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多美的记游,但人家不称游记,只有王安石,堂而皇之在标题中标明游记,由此,开山游记,成就了褒禅山。但王安石用了“遮眼法”,名为游记,述游之事,不过寥寥数字,大量的篇幅用来“寓理于游”了。名为述游,旨在涉险追远。这既是王安石擅长的政论风格,也表现了他的挑战精神。四年后,他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建言改革。十二年后拜相,全面推行改革,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虽然遭到保守派的抵触,但他义无反顾,九死不悔。
作为游记,褒禅山旅游指南的作用有限;但由此窥探王安石的精神力量,激励了千古不知道多少人。
四、欧阳修与醉翁亭
从褒禅山向北,高速公路上行驶一个半小时,目标滁州琅琊山,欧阳修的醉翁亭。
欧阳修是江西永丰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平生奖掖后学,对北宋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开创宋朝文风并影响至今。庆历四年春,因受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牵连,而被贬为滁州太守,但欧阳修坦然面对,与琅琊山琅琊寺主持僧智仙和尚相识并结为知音,常在一起诗酒唱和。庆历七年(1047年),智仙为方便欧阳修游赏,在山间筑一亭,并请欧阳修赐名。欧阳修以饮酒辄醉,且又年长,自号醉翁,遂名“醉翁亭”。欧阳修又为亭作记,写尽闲适、随性、自由的诗酒生活,标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人生态度。据说,欧阳修初为此文时,写尽诸峰,自己不甚满意,挥斧砍去,改成“环滁皆山也”开篇,耳目为之一新,也成为千百年来提倡“开门见山”写法的经典范例。
醉翁亭并不大,但檐角如鸟翼伸展,各部件曲线优美柔和,小巧玲珑,周边建筑布局严谨,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被誉为古今第一亭。元祐六年(1091年),苏东坡有感于欧阳修才情和对自己父亲苏洵的帮助,以大字重抄《醉翁亭记》勒石,从此,“欧文苏字”,二贤流芳。后经历代陆续增修,建成了二贤亭、同醉亭、古梅亭、宝宋斋、冯公祠、影香亭、意在亭、怡亭等,号称“九院七亭”,使醉翁亭形成一个完整而丰富的古建筑群。由醉翁亭和《醉翁亭记》、不难看出,欧阳修在历经政坛风波后,对官场荣耀已然看淡,崇尚隐居生活的宁静自在。这种思想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影响很深,归隐林下,寄情山水,诗酒田园,寻一方心灵净土和避风港,是很多文人所向往的。
醉翁亭一带,树木葱郁,流水潺潺,云雾缭绕,“在乎山水之间”是自然而然的。“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古人诚不我欺。醉翁亭,一座让人流连忘返的亭子。《醉翁亭记》,一篇让人回味无穷的文章,一种浓厚的人文气息,让人久久不忘。
皖东之行,行色匆匆,走马观花,已然如沐春风,若临秋水。皖东有着太多古之贤者的足迹,只叩访了李白、刘禹锡、王安石、欧阳修四位先贤及相关古迹。他们都不是皖东人,却都在皖东留下了千古绝唱,是皖东神奇的山水滋养了他们,还是他们让皖东光耀史册?
作者简介:
于学基,男,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