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东传统年俗文化的当代适应性研究
2018-08-28汤锦蕾
汤锦蕾
摘要:本文主要以皖东地区传统年俗文化为切入点,并对该文化当地适应性的提升进行相关研究。旨在促进皖东传统年俗文化可持续发展进程,以供参考。
关键词:皖东;传统年俗文化;当代适应性
年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彰显出了地区综合发展水平,并在长期演变的阶段里,发展出了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系列活动。因此对于皖东而言,传统年俗文化能否更好的适应当代社会发展也需得到高度重视。
一、皖东传统年俗文化的主要内容
皖东传统年俗文化具有地区特征鲜明、种类丰富等特征。举例而言,正月初九所举办的大规模琅琊山庙会中舞龙灯、踩高跷、花鼓灯等活动、正月十六在太平桥走路的“走太平”活动;腊月二十三的敬古故去长辈、“土地爷、灶王爷”、扫除房屋内灰尘的“三敬一扫除”等[1]。不仅如此,皖东地区也留有与其他地区相似的传统年俗文化,诸如贴春联、年画、剪窗花、包饺子等。因此从一定角度上来说,虽然皖东传统年俗文化中有许多不是该地区特有的,但却依然在教育大众及团结社会上发挥出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皖东传统年俗文化传承局限性
皖东传统年俗文化实施当地社会发展的缩影,但就目前来看,其在传承及发扬的过程中也难免存在着局限性:
(一)时代适应性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逐渐趋向于现代化发展,一些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年俗因其封建意味浓重、操作流程较为复杂,以逐渐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2]。例如,在“三敬一扫除”的传统年俗中,人们会省去敬“土地爷”及“灶王爷”这一环节;在贴春联时也不会重视春联的种类以及传统贴春联方式。
不仅如此,大众生活模式的转变以及家庭人口数量的逐渐缩减也大大提升了皖东传统年俗文化传统传承难度,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体会体会年味的乐趣。
(二)易受外来文化冲击
在社会经济全球化发展格局下,越来越多的民众对西方节目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反之对传统年俗文化逐渐冷落。这是由于民众自身传统文化传承意识不高、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造成。
三、提升皖东传统年俗文化当代适应性的对策
(一)积极融入现代文化
为从根本上提升皖东传统年俗文化的当代适应性,应注重在原有基础上积极融入现代文化。具体而言,依托于传统农耕时代的传统年俗形式及活动较为单一,因此需结合现代化特征,使其重新焕发出生机。例如:传统年俗文化会为大众带来身心的愉悦,让忙碌一年的人们能够彻底放松心情,享受与家人团聚的喜悦;传统年俗文化可深深寄托于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提升社会团结及和谐性等。
同时在弘扬皖东传统年俗文化期间,也应重视年俗文化中生产营销机制的构建,延伸关于皖东地区特色年俗物品及食物等生产路线,充分提升传统年俗文化这一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二)提升大众传承意识
提升皖东地区大众精神文化水平,注重在群众中宣传传统年俗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不仅如此,从紧抓当代青少年教育入手,提升年轻群体中对传统年俗文化的认知感及认同感,让大众能够正视传统文化,使其成推动现代社会主义构建的重要力量。
(三)组织传统年俗活动
在提升皖东传统年俗文化当代适应性期间,也可结合皖东地区实际发展情况,积极组织传统年俗活动,并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活动中的特色性及服务性,以更好的满足大众个性化需求[3]。在组织皖东传统年俗文化活动期间,也可联系其他社会组织及机构,例如:组织书法协会在街头开展免费写春联活动、在各企业中开展包饺子比赛等,通过对原有传统年俗活动的丰富及服务性、趣味性的提升,激发出大众对该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使皖东传统年俗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及发展。
(四)充分发挥政府职责
充分发挥出当地政府职责,探索提升皖東传统年俗文化路径。具体而言,政府部门可在春节期间结合当地媒体行业大力宣传传统年俗文化活动,在加深大众传统年俗文化意识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同时政府机构也需严格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传统年俗文化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全国性年俗文化及地区性有年俗文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其次,严格遵守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发挥出皖东传统年俗文化的教育价值娱乐价值,在原有公共设施或公共文化场所中增加关于传统年俗文化的装饰,最大化的烘托出节日气氛,提升大众对传统年俗活动的参与兴趣。
四、总结
总而言之,传统年俗文化能够切实的反映出当代大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并为满足大众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层次上的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为充分发挥出传承传统年俗文化的积极作用,相关管理部门也应结合皖东地区发展需求,探索出提升皖东传统年俗文化的当地适应性的路径来。
参考文献:
[1]周静书.年俗的文化内涵与传承创新[N].宁波日报,2013-02-09(A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