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的闲暇教育

2024-12-31关珊姚雪芹

三角洲 2024年22期
关键词:闲暇个体技能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的落地推广,使得中小学课后服务及幼儿园延时服务逐步成为教育热点问题,“如何发挥不同时段学校教育效能”“如何开展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及延时服务”“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合理组织个人时间”,针对闲暇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应能引发对此类问题的进一步思考,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教育愿景。

闲暇教育概述

“闲暇”源自拉丁语,意为“许可”,泛指在劳动之余进行的活动。一般认为,闲暇时间是与劳动时间相对的,一个人可以获得自由的时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疲于应对工作、学习压力,闲暇时间更多沦为补偿性时间,并受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观念影响,使得闲暇被异化等同于“闲嬉”。闲暇时间是人们追求自我自由、实现个人价值的时间,是连接个体现实、促进全面发展的时间,是促进创新创作、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间。注重闲暇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引导大众改变对闲暇的刻板认知,合理规划闲暇时间,掌握闲暇活动技能等需求刻不容缓。因此,闲暇教育应运而生。

国内外学者对于闲暇教育的表述略有不同,但普遍认同闲暇教育是:利用闲暇时间,充实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展个性的教育活动。通过闲暇教育,指导人们树立科学的闲暇观念,掌握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技巧,从而使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精力充沛、生活愉快的社会公民。在全民开展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构建过程中,闲暇教育的对象同样涵盖所有年龄阶段的人群。每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闲暇时间,需要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用于休息、娱乐、生活、发展,每个个体都具有巨大的潜能等待释放和开发,满足自身个性发展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国外闲暇教育较多关注残疾人,认为他们往往比身体健全的人们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闲暇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以社区的娱乐及治疗设施为中心开展。国内闲暇教育起步较晚,较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

闲暇教育价值与目的

一、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闲暇教育作为人们闲暇时间接触的教育活动,不同于传统教育侧重品德的培养、知识的传递及技能的习得,更注重遵从个体兴趣所向,开展多种多样创造性活动,突出个体个性特点,发挥个体潜能。在闲暇教育中,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交往对象,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提升体力、发展智力、习得活动技能,进而合理安排自身闲暇时间,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向着健康的人、内心充满爱的人、积极融入社会的人发展,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现阶段闲暇教育的缺失,使得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无法有效利用自身闲暇时间,陷入补偿性时间无法自拔,不仅身体无法得到充足休息,心灵也饱受煎熬,个体心理问题无法纾解终会引发社会行为问题。通过有意义的闲暇教育活动、高质量的社会互动,人们能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为对抗快节奏生活积压的精神压力提供储能,对个体情绪稳定和道德水平提升带来帮助。闲暇教育在长期培养良好情绪情感和良好社会性行为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为稳定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助力。

三、完善教育体系构建

在崇尚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学习的现代社会,闲暇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是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苏格拉底以德尔菲神庙上的名言作为其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中心:“认识你自己”。这意味着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升学考试,不是炫耀才能,而是个体的完善,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才是教育的核心。教育应该是生成性的,源源不断满足人们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对自我完善的需要。传统教育在这一方面的片面性,需要通过闲暇教育来弥补,将大众观念中闲暇和教育的对立关系转变为统一的整体,注重人的持续发展,注重人的价值在教育中的体现。

闲暇教育课程内容

结合国外成熟闲暇教育短期项目开发经验,闲暇教育课程内容可以涵盖三方面:闲暇意识、闲暇活动技能和社会交往技能。

一、闲暇意识

通过闲暇教育树立科学的闲暇观,正确认识闲暇和闲暇时间,是闲暇教育的重要任务。闲暇意识的建立需将闲暇知识、闲暇态度和自我意识三个维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闲暇知识应包含对闲暇、对闲暇与自我的关系以及闲暇、自我与社会三者关系的认识。通过提高闲暇知识,明确闲暇对个人成长的益处及个体在闲暇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破除大众对“闲暇即闲嬉”的错误认知,正确看待闲暇时间和闲暇活动,将生活中的闲暇与劳动、学习置于同一地位,肯定闲暇对个体成长的意义和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

二、闲暇活动技能

不管是社会生产力提升带来的成人闲暇时间增多,还是“双减”时代学生闲暇时间的增多,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并未能展现出对闲暇时间的有效利用,受困于劳动学习压力。闲暇教育活动应培养人们有意识地合理利用闲暇时间的能力。通过掌握合理支配闲暇时间的能力,人们能够实现个人成长与完善,找到自身走出现实困境的方法。此外,闲暇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体育、音乐、美术、舞蹈等传统技能训练活动,帮助人们获得传统休闲活动技能,提升个人专项技巧能力,陶冶性情与情操;还可以根据人们自身兴趣和爱好倾向,组织开展多种多样非传统活动,例如:书友会、剧团表演、手工展示、机器人组装、创新设计等。人们通过闲暇教育打开面向不同世界的大门,体验多彩活动探索自身潜能。因此,闲暇活动技能涵盖范围应该更加广泛,相比传统教育活动所传授的技能应具有更强的自由度和选择性,以便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三、社会交往技能

闲暇教育作为培养健全公民的活动,不能忽视活动中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要重视对人们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社会交往技能可以包含沟通技能、关系建立技能和自我展示技能三部分。有效沟通是社会交往的基础,需要人们具备倾听他人的技能和自我表达的技能。自主选择同一类型活动的个体具有共同话题,他们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往往更加自然顺畅,这有利于人们在活动中建立起强有力的情感纽带。在这样良性的社会交往群体中,个人能够蜕去世俗成见枷锁,主动敞开心扉展示个人成长成果,逐步释放自身压力,进而体验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闲暇教育实施途径

对于学生来说,闲暇时间一般是指课堂学习以外的课余时间。“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也预示着教育者需要多方位思考闲暇教育的开展途径。

一、学校课后服务教育

“双减”政策的推广,要求学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发展需求,这与闲暇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现阶段各省市地区中小学开展的课后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劳动实践、拓展训练、社团活动及兴趣小组活动等,活动类型多样丰富。然而实践中课后服务的重心仍为课堂活动补充,多为教师团队统一制定活动方案,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参加,并未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自行决定课后时间安排和活动开展形式,这与闲暇教育的课程内容稍显不同。有研究表明,学生认为自己所拥有的闲暇时间明显少于成人的认知。课后服务时段应开展闲暇教育活动,有意识提升学生在校课后时段的自由性、自主性、选择性、独特性,教导学生学会合理规划自身闲暇时间,提升自身闲暇活动技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此外,学校课后服务时段开展的闲暇教育活动需要让教师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多种措施激发教师的动力和主人翁意识,保证课后服务良性循环发展。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群体中具有特殊身份的公民,自身对于闲暇时间的认知也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学校应完善制度保障课后服务中闲暇教育的顺利开展,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度,让教师在开放沟通的氛围中,和学生共同决定课外服务活动主题。同时,扩大闲暇教育活动教师团队规模,聘请退休教师、区域内优秀教师开展特色活动、专题活动,开阔师生视野,丰富课后服务内涵。

二、学校指导家庭教育

学生离开学校后,更多的闲暇时间和家庭成员一起度过。然而,家长受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影响,对孩子成人成才存在广泛焦虑,这种焦虑蔓延在家庭生活中,对学生的性格养成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双减”政策落地后,很多家长选择给孩子安排过量学习任务弥补学校学习“不足”,进一步压缩学生的闲暇时间,影响学生心理健康。202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从立法层面明确家庭教育责任及社会各界协同责任。学校和家庭作为培养学生的两大阵地,有义务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学校有责任配合家长做好学生的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担心焦虑来源颇多,但爱护孩子、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心愿不容置疑。学校应以此为出发点,开展闲暇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正确认识教育目的,树立科学的闲暇观,改变家长对闲暇活动的错误认知,助力学生掌握自身闲暇时间,从而引导家庭教育有效开展。家长作为孩子闲暇活动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有责任同孩子一起参与闲暇活动,可通过参考不同类型的闲暇教育活动方案,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和孩子个性特点,逐步丰富家庭教育的常规活动,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和心态,塑造正面的家庭形象,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教育目的。

三、家校社协同教育

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下,闲暇教育不应局限在学校和家庭,还应考虑个体生活的多维度社会环境,将学校、家庭、社区都涵盖在闲暇教育的情境范围内。闲暇教育可以作为个体和家庭参与社区活动的工具,也可以是促进他们融入社区和社会的方法。社区内开展闲暇教育,有助于增强闲暇活动的参与感,提升社区生活幸福感,提高社区包容性和公平性。通过学校、家庭和社区协同开展面向学生的闲暇教育,能够让学生认识社区和社会,提升学生社会交往技能技巧,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通过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例如:社区服务中心、市民活动广场、志愿者服务中心、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提供多种闲暇活动选择,丰富学生闲暇活动内容,将闲暇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建立起闲暇与快乐成长之间的联系。社区工作人员也可以走进学校课后服务,辅助家庭教育活动开展,从不同维度分享经验,激发学生兴趣,探索自身潜能。家校社协同的闲暇教育打破学生生活的系统屏障,将教育作为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将劳动、学习、闲暇作为生活中的统一整体看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双减”时代背景下,良好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需求,使得闲暇教育进入人们的视野。闲暇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闲暇观,改善时间异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正确认识闲暇活动,获得合理支配闲暇时间的能力,使得闲暇与劳动、工作、教育、学习等形成有机整体,构建良性循环发展模式,为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关珊,1989年,女,安徽阜阳人,讲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科学教育;姚雪芹,1988年,女,安徽阜阳人,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早期教育。本文系2022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幼儿闲暇教育的反思与重构”(2022AH052981)研究成果。作者单位: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闲暇个体技能
高级技能
人在何时最清醒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闲暇拾笔寄娱情
闲暇时间干点啥?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
画唇技能轻松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