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2024-12-31余萍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走向数字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注重让学生领略数字时代带来的精彩,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基于此,本文开展数字化背景下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探讨如何将中华文化内容和现代数字技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学习中华文化,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字化" 提升 "文化自信" 策略研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热爱中华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本文中“文化自信”是指学生在中华文化认知、思辨及认同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文化价值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一种坚定的信心。文化自信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对本民族文化认可、理解、自豪和积极推广;对本国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等文化知识有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理解;对本国独有的文化成就和特色感到自豪;能够使用清晰、恰当的方式(包括语言、文字、艺术等形式)向他人介绍和解释本国文化;具备通过艺术创作、文学创作、演讲等方式创新表达本国文化的能力,使文化呈现出新的活力;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加深对文化的体验和理解;在尊重和了解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新方式,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地介绍和推广本国文化,增进外国朋友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可;对文化现象和问题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对文化进行批评和反思。
从数字化背景下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现状中,我们看到了数字技术与教育领域的融合,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数字鸿沟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平等地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影响其文化自信素养的全面提升。基于此,笔者开展了数字化背景下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探讨在数字化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核心素养。
一、理念引领,提升教育深度和层次
(一)坚持培养理念
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是培养学生对本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自豪感,以及在全球文化中积极推广和交流的能力。将文化自信的培养纳入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的元素,关注文化体验,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进行创新性的文化实践活动。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化现象,识别和抵制文化霸权和文化自卑情绪,建立基于理性认识的文化自信。思考本国文化的优势及不足,在了解和反思中推动文化的进步和发展。鼓励学生利用数字媒体和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文化体验和理解,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力。鼓励他们终身探索和学习本国及世界各国的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自信。将文化自信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和教学过程。
(二)坚持智慧化原则
强化学校教育作用,将文化自信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和活动。秉承“高起点+高标准”原则,建好智慧环境。坚持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形成“科技+”“运动+”“智慧+”“生活+”特色文化。坚持“数字化+应用”原则,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建设精准化教学中心或大数据中心,全过程检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鼓励教师制作和上传优质数字化教学内容,尝试在AI技术支撑下进行学科教学整合。
二、前置学习,活用数字化文化资源
(一)精选数字资源,初步感知
信息平台尤其是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有丰富的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分文化主题进行每周一推,学生可随时自行浏览学习,超越时空,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也可利用学生阅读大数据,分析学生兴趣和行为,定制更有吸引力的文化内容,数据驱动,创新文化内容。
(二)依据数据反馈,了解学情
课前布置线上预习作业,获得数据信息,发现教学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如单篇可进行课前生字词、课文朗诵,系统自动形成数据,通过数据,了解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朗诵情况。还可以现场进行任务单拍照讲评,直观分析、点评和修改,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有数据意识,借助数据掌握学情,提升教学效果。
三、数字赋能,深化文化理解和体验
在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核心素养过程中,做好方法指导特别重要,笔者从整合数字文化资源、资源创新科学方法、优化学习过程三个方面尝试研究,多元融合,优化教学。
(一)整合数字文化资源,感悟文化内涵
(1)利用数字技术,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便捷的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电子书籍、在线课程和互联网搜索,全学科智慧阅读,广泛延展。不局限于单一学科,包括文学、历史、科学、艺术、社会学等众多学科阅读活动,体现知识的广度与多样性,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想。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多元化适宜性阅读材料的选择,获取不同学科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注重主题式阅读,设定特定主题,深入探讨。这样一是有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够让学生将分散的信息和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更加丰富和立体的认识;二是有利于思维模式的转变,让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优化数字文化环境,营造文化氛围。以智慧课堂、智慧体育、智慧阅读、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五位一体为主线,按计划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引入智慧课堂、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等教学工具,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探索“体教融合”的新路径,推进“运动+”特色发展,通过智能设备,对每个学生个体的体质状况有更加细致的了解,更加科学地为学生设计个性化运动方案。引入智慧阅览室,通过智能阅读终端,学生随文批注,组内成员清晰可见,小组间整合形成“班级圈”,实现跨小组笔记交流。此外,智慧阅读系统可对学生进行阅读数据画像,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健康阅读、精准阅读。在智慧管理上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智能终端和资源,开展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目标。开展智慧生活,实现师生便捷化。
在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往往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因此,教育者需要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借助数字化,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知中华文化。
(二)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文化意识
数字化背景下,教学形式多样。初中学生思维跳跃,正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借助信息数字化,创新教学方法,推动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增强文化意识。
(1)信息技术介入,增强互动性。使用VR技术带学生进行虚拟的历史场景体验,如虚拟走进古埃及,亲眼见证金字塔的建造,或参与历史上著名的文化运动,这种沉浸式学习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认同感。利用AR技术将课本中的图片和文字以三维形式展现,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文化知识,如通过扫描历史书籍上的图片,观看相关历史事件的动画演示。
(2)人工智能化学习,强化批判性思维。AI辅助的教育工具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互动环境中学习本国历史和文化。教育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分析和评价,培养他们对文化现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更是对自我文化的一次确认和肯定,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如《老王》这一课,学生对“送冰”等具有年代感的工作不是很了解。学生可利用讯飞星火AI机器人和百度文心一言,现场提出疑问,随时了解相关知识,培养其学习主动性和思考力,增强文化自信。
(3)参与线上实践活动,拓宽教育渠道。利用校广播站这个有力的媒体传播工具,借助学校电子屏和电子班牌展示传统文化,如滚动播放经典故事、圣贤君子以及传统礼仪的相关视频,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欣赏到传统文化之美,提高教育时效性和扩大教育覆盖面。组织学生参与网上传统节日活动,获得多样文化体验,行为认知中华文化。
(4)线上线下互联互通,改进家校共育模式。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了家庭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在此平台上建立班级群,组织学生线上交流,共同领会中华传统文化,推动学生传承中华文化。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使其理解不同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更好地认识本国文化独特性,增强文化自信。
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增强文化意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优化学习过程,丰富文化体验
实践中,活动推进的关键在于过程最优化。活动设计要层层递进,重在有逻辑性、连贯性和层级性。借助数字化,课前开展前置性活动、课中开展有效性教学、课外开展有趣实践活动。
(1)数字化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炬。”利用电子课本、PPT课件等教学资源录制微课视频,导入时调取使用,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等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如进行诗歌互文性阅读时,借助地理环境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直观性教学中,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
(2)创设生动情境,关注心灵建设。新课标强调教学要重视情感性、情境性和实践性。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多媒体工具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点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诗歌互文性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带有情境性的视频。生动的阅读情境,将知识灵活展现。还可以创设虚拟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场景,体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利用百度全景地图模拟360度全景景观,真实表现现实空间场景,使学生在拟真交互体验中体会诗歌情怀。
借助数字化,学生深度参与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践行中华文化发展理念,增强文化自信。
四、技术支持,优化成果展示与评价
(一)智慧化重构,外延文化内涵
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化重构已经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重要桥梁。学生通过智慧化重构参与创作,深入挖掘、理解和外延文化的内涵。
(1)数字作品创作。学生们可以使用各种数字工具如图像编辑软件、数字音乐制作工具以及在线视频编辑平台等,进行文化内容的创作。例如,制作数字化的故事书、短片或者动画,用以展示传统故事或历史事件。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将传统艺术形式转化为现代的数字艺术作品。
(2)社交媒体推广。开展网络文化节,组织在线传统文化节日庆典,包括网上祭祀、云端聚会、数字红包等互动环节,让学生们在远程参与中感受节日的文化内涵。
(3)编程与科技创新。学生们可以学习编程语言和科技创新,开发用于文化保护和传播的应用程序。例如,创建一个帮助用户学习并实践传统手工艺的应用。
总的来说,通过智慧化重构的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文化,还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多项现代技术技能,增强文化自信。
(二)完善评价机制,延伸文化教育
完善评价机制是延伸文化教育的一项重要策略,它可以持续激励学生并确保文化教育的长期效果。
(1)数字工具评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如在线问卷、电子投票系统、学习管理系统中的跟踪与报告功能等进行学生表现分析,有效地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表现数据。
(2)进行长期追踪。借助数据,对学生进行毕业后的长期追踪,了解文化教育在其后续学习和职业生涯中的作用和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进行,有助于学校了解其文化教育项目的长期效果。
数字化背景下,要把信息技术与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核心素养深度融合,紧跟国内外教育形势,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笔者也会继续走在研究基础理论和实践可行性方法的路上。
参考文献:
[1]郭艳.数字化赋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2).
[2]刘斌,沙彩虹.统编教材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路径探析[J].小学教学参考,2021(21):2425.
[3]刘振辞.数字化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J].汉字文化,2022(S1):291292.
[4]孙君芳.数字文化赋能青年文化自信[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1).
责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