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课一得”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布局谋篇”中的运用

2024-12-31周淑粉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32期
关键词:一课一得布局谋篇写作教学

摘要: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占语文教学半边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怎么教”、学生对“怎么写”困惑不已。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写”能系统有序,本文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一课一得”为抓手,从文章“布局谋篇”角度运用“总分总结构”“一线串珠式结构”“两块式结构”“双线条结构”“欲扬先抑式结构”“巧设误会式结构”等方法给以写作指导,让教有章法,写有定法,达到了师生共赢目标。经过教学实践,学生写作水平显著提高了。

关键词:“一课一得”" 写作教学" 布局谋篇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写作占语文学习半边天,提高写作能力是师生不倦追求,然而现实中作文教学却处于无序低效状态。这种无序低效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从作文教学程序化视角研究发现,主要原因有三:课标不明确,作文教学无据可依;教材内容无序,作文教学无章可循;教学不系统,作文教学效率不高。

陆继椿指出,“一课一得”并不是一节课只能设定一个教学目标,而是在一个教学时间单位内要有一个突出的、具有整合价值的主要收获,这个主要收获可以带动其他收获。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繁多,但写作课甚少,于是本文从读写结合,“一课一得”入手,研究由读到写的课堂教学过程。

王凯着重研究每一课的学习目标的设定;陈朋研究由“一课”之得,去学习一类文章;陈乃云研究了读写结合,但只讲了抓每一课细节描写。由此可知,虽然“一课一得”研究不少,但单独由课文到写作微乎其微。2016年9月,部编版语文教材投入使用,语文教材的有序单元安排及与单元相结合的写作教学安排,都为教师带来新的教学方向。温儒敏提出,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注重写作方法引导,这些方法指导多是以程序性知识形式呈现的,写作教学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王本华指出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教师能够落实。写作教学应遵循“一课一得”理念,从教材阅读中获得写作指导。

新课标强调“合理安排内容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表达自己意思”。这就是围绕中心,构思结构布局,结构是文章的“骨骼”,一篇文章如果结构不清,就如一摊烂泥,无骨则不立,失去健全又结实的骨骼,主题将无所依托,构成文章材料也将如一堆废铜烂铁无处安放。“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先规划好“布局谋篇”,方可深入探究写作其他能力等级。

二、“一课一得”作文“布局谋篇”结构类型的建构与运用

入选部编版教材的文章多为经典名篇,每篇都包含着多种可借鉴的写作技巧,如布局谋篇、立意构思、语言表达等。本文以教材为抓手,整合初中语文教材,着重从文章“布局谋篇”方面给予写作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习得“布局”写作技巧。

(一)巧用“总—分—总”结构,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部编版七上语文第一单元,《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三篇文章,各篇不同,但写作技巧上有共同技法:《春》的文章结构“盼望春—描绘春—赞美春”;《济南的冬天》的文章结构“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分说不同情境下的冬天—总结”;《雨的四季》的文章结构“喜爱雨—描绘雨—赞美雨”。这样就会发现本单元文章结构是总—分—总。学完第一单元,布置这样的作文训练:(1)模仿第一单元三篇课文结构形式,写家乡的某处景物;(2)以“""" (云/风/花……)的四季”为题写一篇作文。这正是七上第一单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要求,二者恰好相互结合,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细心留意,就有话可写,学生写作也有章法可依。在“总—分—总”结构支撑下,学生拟题有“风的四季”,抓住四季风之春风温暖柔软、夏风清凉温润、秋风神清气爽、冬风凛冽呼啸的特点,由不同季节的风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表达对风的喜爱之情。学生还写了“桂花的四季”“门前小河的四季”“相山的四季”“校园的四季”等,因为有章可循,这次写作训练很顺利,学生作品也很出彩。

(二)巧用“一线串珠法”,主题集中,内容充实

一线串珠法指在文章谋篇布局中,将一些与中心有关但相对零散、独立的材料,用一条线索串联起来,使之彼此烘托、相辅相成、形散神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文章内容集中统一、脉络分明。《猫》是“一线串珠法”的典范,“线”是对猫的喜爱之情,“珠”是对三只猫的描写,三只猫写法各不相同,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恰好本单元写作安排了“如何突出中心”,用“一线串珠法”集中多个相对分散、零碎材料,用线索串起来,使文章中心突出。

初中教材有很多运用“一线串珠法”的文章,如《皇帝的新装》《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这与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怎样选材”是一致的,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与你的写作主题有关,为了突出中心,要去粗取精,选择为中心服务的材料。学会了“一线串珠法”就知道如何选材能够达到中心突出,起到一石二鸟功效。

“一线串珠法”习作训练:用“一线串珠法”写一个熟悉的人,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学生初稿“线”基本都很明确,但部分学生只有一个或者两个“珠”,文章显得单调且内容不够充实,经过教师面批指导,学生自我修改、生生互改,绝大部分同学的二稿初步成形。

(三)巧用“两块式”结构,深化主题,提升文章等级

“两块式”结构指文章中大部分内容是“记叙”,另一小部分内容是“议论”或“抒情”。文章中大部分内容记叙细致生动,描写刻画细致入微,人物形象突出,事件曲折动人,议论或抒情起画龙点睛作用,点明文中故事意义或者表达作者自己的感受。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是典型“两块式”,第一大块用了较多笔墨写了一次攀崖、下崖的经历。第二小块是文章最后一段,点出这次攀爬给“我”的经验以及自己的感受、对“我”人生的影响。《狼》这篇文章也是“两块式”结构,前四段都是写与狼“斗”,第五段议狼之“黠”。这种“两块式”结构是学生易掌握的行文结构方式。中学生写作文仅仅把一件事写完整是不够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感悟和主题的升华。

习作训练:《那一次,我明白了""" 》。半命题作文,学生可以补充“父爱”“母爱”“勇敢的力量”“自我超越”“力的作用”“宽容”等,无论补充什么,一定通过第一块详细的叙述、细致的刻画,才有第二块的事理阐释。这样的写作指导,学生写作不再是简单记事,而是深度挖掘人物事件背后的思想哲理、人物精神品质。

(四)巧用“双线条结构”,明暗交织,丰富内容,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双线条结构法指写作的叙事过程中设置两条线索,叙写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或分叙两件事,彼此表面平行实则有交汇点的谋篇之法。在设置双线时候,先根据文章主题设置明线,明线一般是与文章主题关系紧密的事物或是故事发展的情节等,表层是贯穿文章线索;暗线若隐若现地贯穿文章始末,可以是人物的情感起伏,时代变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等作者的主观意愿。行文过程双线是同向映衬或是反向对比,借助两者间的关系共同指向文章中心,鲜明地表现文章主题。

如《藤野先生》一文是双线条结构,文章通过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典型事件,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与怀念,这是文章的明线;暗线是隐含在交往之外的,贯穿文章始终又时隐时现的爱国主义情感,两条线平行发展又相互交叉。《背影》的双线结构,明线是以地点转移、时间先后为顺序写人记事的;暗线是以“背影”为载体,作者思想感情由“不理解—理解—怀念”的起伏变化为依托的。明暗线平行又相交,让文章内容丰富且有可读性。

对于侧重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双线结构文章,需要处理好物与人以及物、景与情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以“物与景”突显“人与情”,以“宾”衬“主”,由物及人,是此类文章写作基本规律。

例如,《一棵小桃树》是双线条发展托物言志的范文,小桃树坚强不屈的特点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明线是小桃树的成长经历:桃核儿埋在角落里—萌芽—无人理睬,却长到二尺来高—奶奶照料,有院墙高了却被猪拱—开微小的花在风雨中挣扎—千百次爬起来,仅存一个欲绽的花苞。暗线是出生在陕南荒僻贫困的山村,天地狭窄—进城读书,自觉微小但想干一番事业—长大后,方知人间复杂,遭到各种不幸,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永不放弃。我和小桃树有同样的曲折生长经历,也有同样梦想,始终存着一朵希望的“花苞”。

习作训练:以《触动心灵的力量》为题,运用“双线条”写一篇作文。学生写自己遇到各种挫折时,看到石缝里顽强的小草、窗前那株被砍了的竹子长出了新芽、蜡梅在严寒中盛开等,从这些“物”之顽强生命力中获得了力量、激励,写物的变化同时“我”也在变化,以“物”衬“我”,双线共进,托物言志,文章内容丰富而不单薄。

(五)巧用“欲扬先抑”布局法,行文曲折多变,波澜起伏

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对某人、事、物、景,先贬低,写坏的或者曲解的内容,然后褒扬,写好的、正面颂扬的内容。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红花需要绿叶配一样。但一般前半部分贬写外在形式,无关痛痒的方面;后半部分扬是重点笔墨,要从人或者事物本质入手,抑少扬多,扬能压抑。前后鲜明对比,“文似看山不喜平”,使文章有起伏,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

纪晓岚的《祝寿诗》:“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个儿子去做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跌宕起伏,让听众内心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这就是“先抑后扬”产生的强烈效果。

《白杨礼赞》《列夫·托尔斯泰》《阿长与〈山海经〉》等文章都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技法,取得奇妙的艺术效果。学生习作《“抠门”的奶奶》就是运用了欲扬先抑手法,先写傍晚“我”放学回家,奶奶在厨房做饭不舍得开灯;然后写妈妈说商城打折便宜要带奶奶去买衣服,奶奶说不买,瞎花钱;最后写“我”要去参加夏令营妈妈不舍花钱报名,奶奶觉得夏令营能锻炼能力主动给我报名。其先抑后扬,奶奶“抠门”只对自己抠,对家人却很大方,形成鲜明对比,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更充沛,把奶奶爱家人的美好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读后印象深刻。

(六)巧设误会,波澜起伏,悬念迭出,引人入胜

误会法,指作者故意在文章开头部分设置误会,把某一个细节设为另一个细节,二者之间有关联,容易形成误会,读者容易向相反方向追溯,设置悬念,造成误会,文末才点明真相。误会主要类型包括:正反误会,即把坏人坏事误会为好人好事,或把好人好事误会为坏人坏事;互相误会,即甲误会了乙,乙误会了甲。无论是哪一种误会法,都起到了“尺水兴波”的作用,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扣人心弦,增强戏剧性、可读性。

《我的叔叔于勒》《驿路梨花》等课文,是紧扣“误会悬念”层层推进,逐层设疑,开篇引悬念,环环扣悬念,结尾留悬念,是阅读和写作教学指导的典范。

片段练习:仿照《驿路梨花》悬念法写200字左右小作文。要求:(1)设计误会,注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2)设悬解悬,层层剥笋,围绕中心思想,不能弄巧成拙。学生原创了《驿路修车行》《驿路茶水房》《驿路伞吧》《驿路花店》等优秀作品。

结语

“一课一得”,重在授人以渔,不贪多,不求全,实现清晰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写作亦如是,作文写作“布局谋篇”方法很多,本文结合部编版教材整合、梳理总结了写作“布局谋篇”结构类型,虽是冰山一角,但初中生若能掌握一二,行文能力定会有更大提升。师生在不断学习中,上一课能一得,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得得相连,逐步积累,实现知识的积少成多。

在今后作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大胆开发写作素材,努力从内容、语言等方面深入探究,既要体现单元训练目标,又要充分挖掘课本阅读写作技法,也要拓展学生写作思维,引导学生写出高水平作文。

参考文献:

[1]戴倩倩.精准导学,一课一得[J].课外语文·上,2021(11):8586.

[2]王凯.以“精准教学”促“一课一得”[J].中学语文,2020(19):1721.

[3]陈朋.“一课一得”的内涵与外延[J].云南教育,2022(Z2):5657.

[4]陈乃云.“一课一得”从细节起[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30):4243.

[5]温儒敏.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J].小学语文,2016(9):1113.

[6]王本华.从八大关键词看“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课[J].课程教学研究,2017(5):3235.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唐丹丹

猜你喜欢

一课一得布局谋篇写作教学
让作文因阅读教学而精彩
一波三折磨课记
关于写作教学课的几点思考
在写作中如何做到情真意切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向教材文本追索写作价值点的策略浅谈
取舍有道,凸显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