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党建领航下创新思政课的方法
2024-12-31王章帅刘玉庭
摘要:加强学校党建,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推进党建带团建队建工作,是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中小学开展党建“领航”团建队建工作,能够辐射带动青少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努力追求入队、入团、入党的人生三部曲。在党建领航团建队建的创新工作中,通过创新团、队会课,以推动思政课程建设,践行党建领航;创新德育课堂,发挥思政课堂育人功能,实施党建领航;创新实践活动,创设思政课堂情境,实现党建领航。
关键词:党建领航" 思政" 创新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第六条;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第四条中提出了“加强学校的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强化党建带团建队建”的重要论断。为了落实党建带团建队建,辐射带动青少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此,合肥一六八新桥学校深入开展了党建“领航”团建队建工作创新的实践研究,落实践行党建带团建队建,强化学校德育思政课领航的育人功能。那么,在中小学的德育课堂中,如何创新思政课,践行党建领航团建队建的建设?以下谈几点认识。
一、创新团、队会课,推动思政课程建设,践行党建领航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学校党建工作日益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实施和加强,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力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党建的引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而少先队员作为共青团的预备队,共青团作为党的后备军,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党建领航下的团建队建,对于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的正确品德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方向性的引领作用。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团、队会课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而传统的团、队会课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优化团、队会课,加强党的红色基因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沿着队员、团员、党员的政治追求三部曲不断前进。
(一)优化团、队会课的设计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传统的团、队会课,往往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形式开展。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听讲,接受来自授课老师课前准备好的授课内容。课堂上学习的形式单一,往往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显得没有生气,学生也觉得比较枯燥。这种课堂教学的形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热情,久而久之,课堂学习气氛沉闷,学习效率差,教育的影响力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师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创新多种课堂教学形式,才能激发学生课堂中的学习热情。因而,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设计多种教学形式和学习形式。例如,采用学生讲解、小组合作学习、情境表演等形式都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强国有我,请党放心”主题团、队会课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感受到祖国的强大,由衷地产生生活在伟大的中国的自豪感。在这个主题团、队会课教学活动中可以设计演讲、小合唱、辩论等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形式。学生在课堂中增进了对祖国成就的了解,增强了身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而且在课前的准备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强化了学生对党和祖国的朴素感情,激起了他们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在开展“传承优良家风 弘扬孝善文化”的班队会课时,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班主任向学生讲授传承优良家风的意义,弘扬孝善文化对家庭、社会的作用等,学生往往只是在教师说教时习惯性地应答,没有真正感受到优良的家风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也不知道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去践行和弘扬孝善文化。对于中小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三观”还没有形成,他们的思想和品质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他们对于周围的新奇事物也充满着好奇。教师的育人课程只有设计得新颖、多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兴趣。对于这样的主题,教师设计时,可以拓宽思路,结合古今中外的真实案例,以及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践行、传承优良家风,弘扬孝善文化,形成良好的品行。因此,教师在开展团、队会课的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创新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才能逐渐培养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觉悟。
(二)优化团、队会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加强党的思想熏陶
团、队会课在中小学校作为思政课的主阵地,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团、队会课的内容是否精心设计,对于能否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至关重要。教师要对团、队会课的内容进行创新,内容应丰富多彩。除了常规的学习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学校的中心工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可增添许多切合学生实际,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如“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英雄的力量”“腾飞的中国”“祖国在我心中”等丰富的内容,使团队会课、班会课别开生面,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真实案例和课堂交流感悟中,形成优秀品质,不断增强党对青少年的思想引领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创新德育课堂,发挥思政课堂育人功能,实施党建领航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明确了中小学各课程科目和课时,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阶段应达到什么程度设定了具体指标。各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为学生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各学科在开展教育教学时,不仅承担着学科知识教学的责任,同样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学校在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应该结合学科教学特点,优化学科教育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强化党的政治思想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渗透思想教育,实现党的思想引领,培养学生的品德,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
(一)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学科的社会意义
部编版新教材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新的课程方案标准指导下,进一步优化。新教材在编排和内容设计上符合当下形势的育人要求,也更科学合理。各科教材不仅有着学科知识内容,还体现着育人价值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在开展各学科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学科知识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各学科知识对社会的重要意义。例如,在小学的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美术等艺术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充分感受到自然和社会的美好。在中学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要保护环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认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从而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它们都有着一定的社会意义。教师在组织各学科教学中,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可以在教学中创新设计各种活动,拓宽教学的设计思路,让学生在情境中切身体会学科的社会意义。
(二)多维度挖掘学科课程中的思政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可见,各类课程都应该把党的思想政治内容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心骨,在教育教学时,不断让学生受到党的思想熏陶,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挖掘学科课程中的思政内容:一是认真研读教材。中小学各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深入地钻研,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或图文图表中含有的思政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教育教学中,真正把学科知识的教学、德育培养和党的思政理论有机结合,实现党的育人目标,加强党的思想引领,落实党的育人政策。二是融入重大主题教育内容。中小学学科课程方案中规定了一些重大主题教育内容,这些文件对重大主题内容如何进课程教材进行了明确的指导,同时也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实施办法,这为学科课程有机渗透和融合提供了重要依据及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三是结合实例,渗透思政内容。2022年,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对各学科如何在新的时代形势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给出了指导思想和实施建议。新课程标准提出各学科要把国家重大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和成果融合在课堂教学之中,在体现课程时代性的同时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三)优化德育课程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程思政实效
各学科在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育人时,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变革教育教学方法,要在实现自身教学目标和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多维度的课程思政育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多采用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时代要求,又符合学科特点、课程思政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优化课堂育人方式,努力提高课程思政实效。
三、创新实践活动,创设思政课堂情境,实现党建领航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现学科育人的实践性和情境性,让学生能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受。在中小学的团建队建中,只有让学生不断参与活动,才能深受教育,从而认清人生正确的成长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青年工作和五四寄语中曾指出,要持续推进共青团和少先队改革,不断加强阵地建设,创新共青团和少先队的活动载体,从而培养出听党话、跟党走的新时代青少年。
(一)创新活动形式
创新多元化的团、队活动形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思想上受到教育和熏陶,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共青团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学校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时候,避免单一的枯燥形式,要开创新颖的、多元化的、实践性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社会性志愿服务、岗位体验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满足青少年学生的不同需求,还能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实现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教育相统一。身为少先队员的学生,他们年龄更小,对外界事物兴趣浓厚,正处于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而具有育人载体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更能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和兴趣。以往的少先队工作把学生看成被塑造的对象,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学生只是在枯燥无趣的说教中接受思想教育。新时代的少先队开展工作时,应引导学生走向实践,多层次、多渠道地参与活动。作为少先队的工作者在组织活动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进行活动,创新地参与活动,成为政治鲜明、思想先进、团结友爱、活泼向上的新时代少先队员。
(二)创新活动内容
中小学的团、队活动的开展,除了形式的多元化,在活动的内容上要能够设计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的课程内容,如“五育”系列化课程,列出系统的活动内容,在细节中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会更有效。教师在设计团、队活动的内容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的新颖上,而忽略了活动内容的设计。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在设计团、队思政活动内容时,多挖掘和开展学生身边能够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有切身体验和感受的活动。学生在参与这样的活动时,才能有所感、有所思,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奠定基础。
新时代中小学党建领航团建队建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基础教育工程。学校在开展党的工作的同时,不忘安排团建队建的工作,让党建工作持续引领和指导学校团建队建的开展。让团、队活动的设计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始终围绕着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开展,为党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在检查党建工作时,不忘检查团、队建设工作,以党建工作开展来推动团建队建工作的落实,实行党、团、队共建,用好“大思政课”阵地,突出实践育人,践行党建领航团建队建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1).
[2]余华,涂雪莲.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衔接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9):6267.
责任编辑: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