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目标下中小学图书馆创新服务路径
2024-12-26王明浩
摘要:为贯彻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育人阵地作用,助力课后服务质量提升,中小学校应通过加快馆藏文献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优化学校读书环境布局、建优建强专兼结合的图书馆队伍、加强阅读活动品牌培育、全面开展“书香校园”建设等路径,提升图书馆的创新服务质量。
关键词:中小学;图书馆;课后服务;阅读素养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通称“双减”政策),课后服务成为中小学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而阅读则成为课后服务的一项重要措施。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图书馆应在育人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辽宁省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现状
近年来,辽宁省正向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迈进,基础教育更加均衡公平,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育装备行业蓬勃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显著。
在“双减”背景下,为精准掌握学校图书馆情况,有效提升辽宁省中小学阅读空间的建设质量和应用水平,笔者对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及应用情况开展问卷调查,选取12个市的139所学校,其中包含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完中,覆盖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问卷从中小学校图书馆建设、人员配备、使用管理及阅读活动开展等方面了解辽宁省中小学图书馆的基本情况。
(一)学校图书馆建设情况
图书馆舍建设与配备是学校阅读环境的条件保障。辽宁省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整体水平较高,多数学校图书馆设置阅览室,图书配备数量基本达到《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的要求。有93.53%的学校在班级教室设有图书角,还有部分学校在教学楼走廊、会议室、大厅、食堂等场地设置图书阅览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但是,部分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缓慢,数字图书、电子期刊等配备不足,在馆配资源中占比较低。
(二)图书管理人员配备情况
图书馆管理人员配备是图书馆应用的重要因素。样本中,多数学校均配有1名及以上图书管理人员,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占比为86%,半数以上学校没有专职图书管理人员;图书管理人员负责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图书流通借阅、图书馆安全和卫生、阅读推广、图书馆馆藏建设、图书馆资产账目管理、图书馆基础知识教育、学校教学和教研服务、阅读课开设和阅读类社团活动组织等。
(三)图书馆使用管理情况
图书馆管理方式和图书借阅形式及图书管理人员培训会影响图书馆功能的发挥。样本中以班级为单位的借阅形式占多数,仅有半数学校的学生可以自由借阅;配备图书馆管理软件、平台的学校占比为56.83%。农村学校受条件和师资影响,不能满足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原则上不少于40小时的要求,学生的阅读空间和阅读时间得不到保障。
(四)图书馆阅读活动开展情况
辽宁省中小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形式促进学生阅读。在抽取的样本中,多数学校开展分级推荐阅读书目和阅读互动交流活动,还有部分学校开展阅读评比活动、阅读情况跟踪评价和阅读指导课程等;“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学校阅读课程开设提供了时间保障,部分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特色活动,如诗词朗诵、演讲比赛、读书沙龙、社团活动等。初中开展阅读服务以面向中考为主,课业辅导挤占阅读时间现象比较普遍,学校组织开展的阅读活动缺乏新意,不能充分带动学生自主阅读。
二、中小学图书馆创新服务有效路径
现有条件下,若要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服务功能,满足“双减”政策要求,助力学生成长和课后服务质量提升,中小学校应创新服务路径。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加快馆藏文献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提高优质阅读资源的共享水平
一是中小学校应以需求为导向,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图书馆馆配推荐书目,结合辽宁省地域历史文化特点,深入开展调研,以尽力满足学生、教师不同的阅读需求为目标,科学制定图书配备与其他馆藏文献信息建设发展规划,做好经费保障,加强图书资源的更新和维护,优化图书馆的馆藏文献结构,确保图书种类齐全、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质量优良。
二是中小学校要提升阅读资源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中小学特别是城市学校的图书馆,应突破传统实体“馆藏”概念,加快完成馆藏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步伐,实现多载体文献资源融合建设,建立立体的馆藏体系。把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纳入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整体规划,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各地政府要充分发掘资源,推动加强区域数字图书馆、驻地高校数字图书库和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等资源一体化建设,进一步降低图书馆建设运营成本,提高优质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水平。中小学校、学生家长均可依托本地区数字图书信息资源实现网上阅读,打破课后阅读服务的时间、空间限制,将服务向学生日常生活中延伸。
(二)优化学校读书环境布局,探索打造多层次、立体化随心阅读空间
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与未来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作为支撑与保障,利用现有空间,通过思维创新,打造一个兼具个性化、智能化和交互性的学习空间,已成为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2023年3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要求“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教室、走廊、校园等空间,设置读书角、放置图书架、开设书报亭,方便学生即时阅读、处处可读”,这为各地中小学校阅读环境改造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在具体办学实践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学校创设“创意三级阅读空间”,即校级图书馆、班级图书屋、开放阅读角,利用学校的有限空间,为学生创设随时随处可阅读的条件。其中,校级图书馆由学校专任教师管理,班级图书屋由各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开放阅读角由图书馆志愿者进行创意设计和自主管理,打造学生喜欢的、可随心阅读的舒适环境。同时,学校可进一步有效推动图书资源的全面开放,为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提升课后阅读服务效果提供了条件保障。另外,学校可拓展校外阅读空间,将红色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优质教育资源纳入阅读范围,让学生通过读好“无字书”,实现增信明理、笃行致知。
(三)建优建强专兼结合的图书馆队伍,提高管理服务人员的阅读指导能力
一是中小学校要保证图书馆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加大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开展专业化培训,支持图书馆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学术团体,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使其成为课后阅读服务的策划者、引导者、实施者。
二是中小学校要打造高质量的兼职课后阅读服务指导队伍。要把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科教师等吸纳到课后阅读服务指导教师队伍中来;要聘请阅读推广人、优秀图书馆管理员、名著讲师、儿童剧和课本剧编导等方面专家,深入学校开展阅读指导专题培训和讲座,提升教师阅读指导能力;要让广大教师在参与课后阅读服务指导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阅读习惯,进而提高其阅读鉴赏能力,实现从读通到读懂、再到品鉴的成长过程。
(四)加强阅读活动品牌培育,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是中小学校要以图书馆为基地,设计开展阅读笔记、思维导图、故事情节绘画、情景剧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逐步培育具有学校自身突出特色或广泛知名度的阅读活动品牌,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加大校内政策性引导的力度,进一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分享阅读心得和体会。
二是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助力课后阅读服务质量提升,如邀请省内心理学专家针对适龄儿童心理成长教育等内容开展阅读分享公益课堂,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助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或者开设阅读指导课程,邀请专业领域的杰出人才授课,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五)全面开展“书香校园”建设,推动中小学生课后阅读工作
一是加强中小学“书香校园”建设。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2022年,辽宁在全省范围内发起了中小学书香校园建设试点工作倡议,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为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由小学阶段逐步延伸至初中阶段。全省12个市参与试点工作,确认了21个实验区、452所试点校,并组建了16个阅读联盟,选树了5个示范区、74所示范校、4个优秀阅读联盟,在探索学生阅读素养提升和课后服务方式上先试先行。
二是以联盟形式推动阅读活动开展,带动同类阅读特色学校共同参与阅读推广活动。联盟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制定阅读活动方案,开展系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阅读活动,研讨阅读策略,掌握中小学生的阅读规律,促进校际的融通互助,发挥名校、特色学校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入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书香氛围,让阅读回归学习本源。这一创新经验值得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推广、深化,其将对学生的成长模式、生活习惯、健康人格形成,以及“双减”政策落地效果产生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瑜,陈碧琦.教育数字化趋势下中小学图书馆资源配备现状与未来发展[J].中国出版,2022(23).
[2]覃文珍.打造新型学习空间:“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图书馆建设[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3(1).
[3]李任斯茹,郭武,熊伟霖.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推广现状分析及改进路径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2(3).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