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优化路径研究
2024-12-26宋守威
摘要:随着当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技能的主阵地,应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紧密结合,加快形成互促互进新局面。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产业的不断高速发展,也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只有与产业密切结合,才能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产教融合正在成为现代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产教融合背景下,优化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就要在整合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上下功夫。产教融合可以使产业和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共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现实需求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是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的不断升级和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对各行各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正在逐步凸显。当前,部分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传统、单一、老旧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紧跟数字时代产业发展理念,积极大力推动专业设置的优化,及时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促进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
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型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撑,能够进一步实现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的共同应用,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随着产业的发展,产教融合对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与适应性、促进就业与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产教融合不仅是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产教融合可以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产教融合通过将产业的实际需求与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可以引导学校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到企业实习,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践,获得书本知识之外的宝贵经验和技能,显著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成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可以深化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等方式,校企双方加深了解、增进互信,为后续的深度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技术的快速更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路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校需要充分考虑社会适应性,根据行业发展和就业形势,动态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中职学校通过进一步深化产教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主要影响因素
产业导向的课程设置强调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它不仅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还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次深刻变革。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旨在改进传统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通过引入行业前沿知识、技术标准和实际案例,使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就能体验到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一)产业导向的课程设置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在与企业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及时了解到专业对应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以及最新的市场需求,从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校内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满足企业需求。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产业导向的课程设置可以紧跟社会变化,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方向,保证学生所学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相吻合,适应社会需求,弥补学校育人和企业用人之间的缝隙,及早做到“无缝衔接”。
(二)企业导师与教师结合
通过产教融合,企业导师可以参与教学过程,教授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与学校教师共同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教育不再是单一维度的知识传授,而是逐渐转变为一个多元化、实践导向的综合体系。企业导师与教师的结合成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视野,也为教育本身注入了新的活力。
企业导师作为行业内的佼佼者,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独特的管理智慧。他们能够基于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中的专业指导和有效建议,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高效地转化为实践能力;可以根据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学生自身特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建议,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能够分享行业内的前沿动态,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职业憧憬,可以教授最新、最科学的专业技能,指引学生专业发展的方向。
(三)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优质的企业资源和学校教学资源相结合,企业导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合作,利用共享的资源开发设计课程,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提供有效支撑。
一是教师资源的共享与互补。职业教育学校中的教师大部分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但是缺少实习实训经验以及企业实习的机会,同时缺少行业前瞻性;企业导师则恰恰相反。两类教师共同研发课程、开发教材,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交融,能够全面提高专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是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可以共同设计、开发出一套教学资源,互补短板,汇集学校和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最后经过反复的实践与探索,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优质教材;同时,学生可以走进企业,进行实训学习,不再只是停留在学校的模拟实训中心,而是将企业的优质教学资源最大化利用。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
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设置需要围绕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建设产教融合良性发展的生态圈。通过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协同联动,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方向一致。学校和企业之间要坚定产业与教育跨界融合的办学导向,坚持经济规律、教育规律协调统一,坚持产业视角、教育视角协调统一,确立产教融合发展思路。
(二)加强专业动态调整
中职学校应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了解最新动态,及时对中职学校课程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保留和发展具有市场需求和前景的专业,调整或淘汰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中职学校动态调整专业过程中,要加强对新专业的调研与建设,保证新专业的设置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
沈阳市电子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是一所省标准化职教中心、转型发展示范校。2023年起,学校聚焦沈北新区“一区三城五园”建设,围绕8条特色产业链和科教链需求,充分利用“大学城”“职教城”等教育资源优势,以及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科研能力、人才优势,以产业链为抓手,积极发挥沈飞集团公司等头部企业的辐射带动力,加强校企合作,开展教学改革、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为迎合校企合作发展需求,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学校之前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数据库、C语言、多媒体等,专业知识体系过于陈旧、老化,学生很难在实际的工作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学校考察多家计算机互联网企业,聘请技术人员来校进行培训,与专业课教师共同设计专业课程,研发校本教材,反复进行实践与探索,融入行业前沿最新动态,最后找到了适合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长期发展的新路径,增设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网站运营等多个学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综合竞争力。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产教融合最关键的核心是实践教学。学校注重实践教学,完善实习实训制度,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同时,学校实施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培养计划;设置灵活的用人机制,支持校企推动人才双向流动;设立一批产业导师特聘岗,按规定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采取兼职任教、合作研究、参与项目等方式到校工作。企业导师与学校实践教师共同参与实践课程的设计,确保理论教学效果和实践教学效果的稳步推进。
(四)推动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
职业教育课程的优化设置应将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进行对接,及时了解企业、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标准,优化课程内容,制定统一标准,在实训过程中随时对标,使学生可以及时地了解到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与行业标准之间的差距。
产教融合背景下,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路径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加强专业动态调整、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推动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以及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校企合作的稳步进行,需要通过多方努力,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断地适应社会用人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燕.产教融合从“一头热”到多方共赢[J].民生周刊,2023(5).
[2]刘立红.知、情、意、行: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21(12).
(责任编辑:赵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