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2024-12-26史清华张徽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4年12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辽宁

摘要:要想将区域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学校可以利用好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教育价值分析、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及评价机制完善等实践路径,培养兼具爱国主义精神和劳动技能、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从而推动区域红色文化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路径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革命的传统和奋斗的精神。区域红色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新时代,将区域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2年,辽宁省教育厅印发《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施方案》。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指的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为探索区域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提供了生动的样本。

一、分析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对培养大中小学生的教育价值

首先,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见证,承载着从抗日战争起始到解放战争转折、从新中国国歌素材诞生到抗美援朝出征、从共和国工业奠基再到雷锋精神发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艰难探索与伟大奋斗,为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和宝贵的历史依据。

其次,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辽宁地区独特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元素,展现了辽宁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智慧、勇气和创造力。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崇高的革命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事迹和精神力量,激励着广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构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

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设计层次分明、逐步递进的红色文化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在小学阶段,通过讲述辽宁“六地”的红色故事、观看相关动画影片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红色文化中的劳动场景和英雄事迹,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在中学阶段,深入分析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结合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红色文化中的劳动价值与意义;在大学阶段,将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开展专题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红色文化在当代劳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与社会价值。同时,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和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丰富红色文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三、创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体验式教学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辽宁“六地”红色文化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和劳动精神的力量。有条件的场馆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的红色文化劳动教育体验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中的劳动场景与精神。

(二)案例教学

教师可以收集整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中的劳动案例,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劳动精神和价值观念;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这一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还可以邀请红色文化专家、劳动模范等走进课堂,讲述他们的劳动经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红色文化中的劳动精神。

(三)项目式学习

教师可以设计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劳动项目,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项目计划、分工合作、收集资料、进行创作和展示,并对项目实施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劳动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项目成果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服务中,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与创新劳动能力。

四、建设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

(一)加强教师培训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红色文化与劳动教育专题培训,邀请红色文化专家、劳动教育学者等进行授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学校还可以开展教师教学观摩和交流活动,组织教师参观红色文化劳动教育示范学校,观摩优秀劳动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二)引进专业人才

学校可以招聘具有红色文化和劳动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邀请红色文化传承人、劳动模范等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教师合作机制,加强学校与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开展红色文化与劳动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

五、建设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

(一)建立红色文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学校可以整合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建立一批红色文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这些红色文化场馆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此外,学校要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不断完善实践基地的设施设备与教学资源,提高实践基地的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的劳动竞赛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与综合素质。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红色文化劳动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支持,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与素质。

六、完善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

(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劳动教育评价指标应涵盖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红色文化认知、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劳动态度包括学生对劳动的热爱程度、劳动纪律的遵守情况等;劳动技能包括学生掌握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实际操作能力等;红色文化认知包括学生对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对红色文化中劳动精神的理解和感悟等;创新能力包括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等;合作能力包括学生在团队劳动中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二)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和手段,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同时,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生电子档案袋,记录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为评价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依据。

七、落实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学校的指导和管理

教育部门一是应加强对学校的指导和管理,制定教学指导意见,规范红色文化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学,明确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校提供专业的教学指导与支持;二是应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投入,为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保障,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学校开展红色文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和师资培训等工作;三是应加强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估,定期对学校的红色文化劳动教育工作进行检查和反馈;四是应搭建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合作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五是应建立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对在红色文化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建立劳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教育部门应对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建立资源数据库,为学校开展红色文化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支持。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方便学校和教师获取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此外,教育部门应鼓励学校和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与特色教学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三)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学校要加强与家庭之间的合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红色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红色精神。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红色文化劳动教育活动,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区域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程。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为代表的区域红色文化,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内涵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要切实将红色文化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精神,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韩东海,杨扬.符号学视角解读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社会记忆[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8).

[2]张晓雁,潘红,王嘉晗.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辽宁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临泽镇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利用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