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沟”理论谈城乡学生阅读素养差异
2016-11-07潘娟
潘娟
摘 要: 文章通过对“知沟”理论的内涵解读,了解城乡学生阅读素养差异存在的原因,并结合农村学校建设现状,提出缩小城乡学生阅读素养差异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知沟”理论 阅读素养 原因 建议
一、基本内涵
(一)“知沟”理论。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明显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制作儿童启蒙教育的电视系列片《芝麻街》,利用电视媒介缓解贫富儿童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改善贫困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条件。《芝麻街》播出后虽然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总的实际效果却是扩大了贫富儿童之间在学习能力和成绩方面的差距。因为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那些富裕儿童。对此,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为主的“明尼苏达小组”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于1970年在《舆论季刊》上提出了“知沟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二)阅读素养。
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民族进步,都与阅读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认为,“阅读素养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应该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将“阅读素养”定义为是学生理解、运用、反思文章内容,以实现个人目标、增进知识、开发潜能、提高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只有掌握了阅读的能力,孩子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才能更自信地融入社会,满足生活、工作甚至生存的需要;只有学会了如何阅读,才能提高鉴赏能力,接受全方位的信息,满足个人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
二、城乡学生阅读素养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中分析“知沟”产生的原因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传播技能上的差异、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对信息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笔者从这五个角度出发,对苏北某城乡中学进行了实地考察,给当地的几所学校的学生发放了问卷,并进行了访谈,统计分析后总结出造成城乡初中学生“知沟”的几点原因:
(一)家庭阅读环境差异。
调查显示,家长是影响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占到了41.4%的比例,家庭阅读环境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重要的外部保障[1]。受教育水平越高的父母更加注重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家里的藏书量较多,经常对孩子进行阅读指导;而受教育水平不高的家庭则不重视孩子的阅读,认为课外阅读可有可无,家庭藏书量较少,忽视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指导。Williams(1989)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196位黑人、白人、亚裔及阿拉伯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父母为高学业成就的人,在家庭教育上,采取鼓励阅读的方式,父母会以身作则坚持阅读,继而影响子女的学习方式[2]。在城乡,这种差距也是存在的。笔者在对农村初中生的访谈中了解到,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并不高,多数父母的学历处于初中毕业,学生们缺少家长的阅读指导,会用更多的零花钱购买一些卡通漫画类的杂志,漫无目的,阅读效果差强人意。城市学生的家长,受教育程度要比农村家长稍好些,他们注重孩子的阅读,情愿利用周末时间陪孩子去图书馆或者书店看书、购书,并给予一定的阅读定向指导。
(二)校园环境差异。
初中阶段的学生多半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学校就是他们第二个家。学校环境包罗万象,笔者现将学校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种。
1.物质环境:农村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一直都是农村小学的一个硬伤,城乡中学在校园的基础设施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笔者走访扬州市某农村学校发现,学校的总体面积不大,自然也没有专门供孩子读书的阅览室、班级图书角等硬件设施。而在扬州市某一中学,刚进入校园就被该校的绿化所吸引,在教学楼的每层楼两端楼梯口边都会有放着几盆植物的架子;再进入教室发现,窗台上摆放着同学们自己种植的花花草草,在教室的角落有一排书架,上面摆放着各种书籍,这些书籍都是同学们自己将喜欢的书放在这里供同学们传阅;最后我们去参观了该校的阅览室,分为学生阅览室和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的书架并不高,正适合初中生的平均身高,室内藏书种类繁多,基本能满足初中生的阅读需求,该校的阅览室还有明确的规定,学生每次只能借一本书,还完之后才能借阅其他书籍、每次阅读都要写一份读书笔记、爱护书籍,等等。试问在这样注重阅读的学校学习的学生怎会不爱上阅读。学生一旦形成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那么阅读素养自然会有所提高。
2.精神环境: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师资问题一直都是教育界的重点问题,教师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对教育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硬件设施的改善可以凭借财力在短时间内完成,而师资队伍的提高却无法一蹴而就。在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层次较高,教师结构也不合理。体育、音乐、美术、品社等副科都缺少正式、专业的老师,大多由其他任课老师代课,身兼多职,半路出家。由于农村学校的教学经费不足,农村教师相应地缺少外出交流学习、培训的机会;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福利不及城市教师,大多数年轻教师都不愿加入农村教师的行列。
(三)个人素养差异。
1.阅读价值观差异
阅读价值观不同的学生会制定不同的阅读目标。李静学者将阅读价值分为四种不同的价值观念:阅读的内在价值、阅读的功利价值、阅读的娱乐价值和完成教师长辈要求的任务价值。小学生的阅读价值观多数属于完成教师长辈要求的任务价值和功利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外部价值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内在价值和娱乐价值则会占据主要影响位置。初中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内容的选择主要依赖于个人的阅读价值观取向,阅读价值观取向不同将导致学生们在同等时间内看同样的书,获得的信息量和知识量不同。城市和农村的初中生会接触不同的人和事,有着不同的想法,自然而然,他们也会持有不同的阅读价值观。
2.阅读态度差异
学者Gettys和Fowler认为态度(attitude)是对人、对事和对周围世界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倾向,通常会伴随着情绪感受与看法[3]。态度来源于人们最基本的欲望、需求与信念,态度往往具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不同态度对于不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差异性很大,再加上主观态度的不同,其反应往往更为强烈[4]。阅读态度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情绪感受或看法,是影响阅读行为的主要因素。持有不同态度会导致阅读效果不同。持有正确阅读态度的学生,会更加认真地阅读,并能更加有效地从书本中获得信息;而持有不同态度的学生,则会在阅读时走马观花,接受的信息不完整,随着日积月累,学生们在学习上的差距则会慢慢拉大。
三、关于缩小城乡学生阅读素养差异的几点建议
(一)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队伍是学校正常运作的核心支柱。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5]城乡教师队伍素养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村学校教师学历偏低,本科、研究生学历较少,大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比较落后、年纪偏大,长期生活在农村地区,相对缺乏教学热情和竞争意识。若想要解决以上问题,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就应从源头上改善。例如,教育部门在教师招聘上应该将优质师资向农村倾斜,向农村地区引进高质量人才,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育的前进发展单凭教师质量的提高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个人的努力。城乡阅读“知沟”并不是用地域区别来划分的,不能绝对地指出城市学生的阅读素养要好于农村学生。学生要持有积极的阅读价值观和阅读态度,持有正确阅读态度的学生,就会更加认真地阅读,并能更加有效地从书本中获得信息,从而提高阅读素养与能力。但是如何使学生具有正确、积极的阅读价值观和阅读态度,这就需要教师、家长共同努力、双管齐下,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支持并鼓励学生阅读与考试科目无关的课外书籍,并督促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是为农村教育事业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是农村教育系统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条件,具有先期投入大、维护成本高、发挥效用的持续期长等特点[6]。政府部门应实现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倾斜,让农村地区的教育设施建设跟上城市的步伐,在增加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数量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质量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静.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评价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2014,5.
[2]钟燕青.澳门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钟燕青.澳门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黄玲华,林惠娟.家庭与幼儿阅读态度之相关研究——以台中市为例[J].朝阳人文社会学刊,2005.
[5]刘树强.树立高尚师德,塑造教师形象[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08.
[6]陈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教育公平.教育文化论坛,2011,1.
2015年度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项目基金号:KYLX15_1349。
(作者系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