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域下学校美育体系的价值意蕴与建构路径
2024-12-26马德路胡一鸣尚铭洋孙德生
摘要:具身认知理论注重身体在个体认知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其明确指出,身体不仅是认知活动的载体,更与主体的心智构建、情感共鸣以及环境互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鉴于此,学校美育应当引入具身认知的核心理念,对美育的内在价值进行深入的理论解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建构路径,推动学校美育向更高标准、更深层次的方向稳步发展。
关键词:具身认知;学校美育;美育体系;建构路径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2023年12月,《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进一步指出,要“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通过整合多元化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四育相互融合,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对应于身体与精神(知、情、意)诸元素,体智美德四种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然而,在美育体系建设的实际推进过程中,部分学校对美育的功能及其独特属性存在认知上的局限,学校美育正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主要包括:本体论上的困境,即学生身心分离的问题;价值论上的困境,即功利主义影响的问题;方法论上的困境,即过度强调技艺而忽视教育本身的问题。鉴于美育的内在特性与其他学科体系构建模式的显著不同,学校亟须对美育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理论构建。这种基于具身认知的学校美育,承载着情感价值、认知价值与发展价值的三重目标,以确保学校美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和全面发展。
一、具身认知视域下学校美育的价值意蕴
(一)学校美育的情感价值:培养审美意识,践行以美育人
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的代名词,更是一种情感教育的过程,一种对美的感知、体验与表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情感价值的培育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培养人才的根基在于塑造其道德品质。美育,既是审美教育,也是美感教育,它关乎情操的培养,也触及心灵的塑造。
首先,美育对培养学生美学敏感性方面具有深远影响。美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体验,更是一种道德和文化的熏陶。审美能力是从事审美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美的体验能够提升个体的审美能力和情感深度。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还能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道德观念。例如,经典艺术作品中的伦理主题、历史背景和文化象征,往往隐含着深刻的德育功能。美育的过程让学生在感知美的同时,逐渐理解并内化这些价值观,形成对美的全面认知。这种美的体验和价值观的认同,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标准,为其个性化的发展与道德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过程不仅符合立德树人的目标,也体现了美育在德育工作中的核心作用。
其次,美育对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具身认知理论强调,人的认知不仅仅是心理过程的结果,更是身体与环境交互的产物。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全身心地投入,激发了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互动式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美育恰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认知体验的环境。这种创造性思维不仅对学生在学术与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还促进了其品德与人格的全面发展。美育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了其综合素质的提升,符合以美育人过程中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要求。
最后,美育对培养学生共情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既非纯感性的,也非纯理性的,而是二者的融合。艺术作品常常展示了多样化的视角和情感体验,这将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与需求。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共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理解和包容。美育通过艺术欣赏和创作,促进了学生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与尊重,这种能力在德育中具有重要意义。美育的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还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使他们在未来社会中能够更好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美育通过增强学生的共情能力,支持了以美育人目标中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二)学校美育的认知价值:增加审美经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美育的本质,在于将艺术与审美深度融入生命的丰富与创新之中,将情操的陶冶转化为自由探索与自由创造的过程,进而将道德判断提升至艺术想象力与审美鉴赏力的更高层次。学校美育的核心认知价值,在于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审美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知美的存在,并在此过程中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将感知美与文化认同相结合。个体只有通过在审美活动中“具身”地参与和体验,其审美经验才能得以产生并不断深化。通过美育课程中的艺术欣赏和创作活动,学生在感知美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通过欣赏和临摹传统书画,学生不仅提升了对美的感知能力,还增强了对中华书画艺术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这种结合使学生在艺术体验中自然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将情感共鸣与历史传承相结合。通过深入与艺术作品的交流互动,学生得以领略多元化的情感世界,进而培育出较强的共情能力。同时,这一过程也使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种情感与历史的交融,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化了他们对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例如,学生在研习与演绎传统戏曲时,能够深切感受到戏曲艺术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道德准则。同时,通过对戏曲的历史渊源、艺术形式及文化传承的深入探究,学生也能认识到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的重要地位。
最后,将创新思维与多样文化理解相结合。学校美育课程致力于推动学生创新和创造力的培养,通过艺术创作的实践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学习传统工艺美术的环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坚守传统技艺精髓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元素,以实现设计上的创新。此外,美育课程亦致力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通过系统介绍世界各地的艺术成就,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汲取多元文化的灵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形成全球视野和开放包容的心态。
(三)学校美育的发展价值: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指导原则,具体包含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以及实践创新等六大核心要素,并进一步细化为涵盖审美情趣、国家认同、问题解决等在内的18个基本要点。素养既是跨领域的,又是多功能的。同样,美育并非局限于美术课堂的教学范畴,而是一种跨学科、全面渗透的教育方式,旨在通过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美育的发展价值不仅直接体现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上,更在深层次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产生着积极影响。
首先,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艺术创作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思路、新的表达方式,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样重要。
其次,美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学生之间往往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合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沟通技巧,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
最后,美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学生在欣赏和创作过程中能够深入地理解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通过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生能够在艺术作品中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形成人文关怀精神。
二、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学校美育体系建构路径
学校美育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构建一个全面、实用、开放的美育课程体系。从具身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学校美育体系的建构需要着重强调身体参与在教育中的价值,尤其是在美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是注重在美育活动中,通过身体的参与,感受与体验美育所激发的情感共鸣,实现身体与环境间的良性互动,进而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二是强调在身心共生的过程中,美术经验的表达与艺术价值观的形成。基于上述理念,笔者构建了学校美育实践范式,以期为学校美育工作的推进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以身体参与作为教育方式
具身认知理论深刻揭示了身体活动及经验在认知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在此理论中,“身体”的界定超越了单一的生理层面,而是涵盖了心理、情感与认知等多维元素。在美育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各种身体器官,通过情绪的紧张、兴奋、专注与投入,以期达到情感层面的高峰体验。因此,美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实践性,通过实践来实现教育的深刻内涵与目的。
首先,教育工作者应秉持正确的态度,主动投身于美育实践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亲身参与美育活动,教师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并传达美育的核心理念,同时,以自身的示范行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应亲自示范绘画技巧,并深入阐述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与情感表达。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绘画技能,更能使他们领略到艺术创作的魅力与意义。
其次,教育者应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参与和体验美育的机会与条件。学校可设立专业的艺术工作坊,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亲身参与艺术创作。例如,在陶艺工作坊,学生在动手制作过程中体验了陶艺的捏、揉、拉坯等技艺,此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与情感共鸣。此外,学校可组织户外写生和艺术考察活动,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与动力。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前往自然景区进行写生。通过观察与描绘自然景物,学生不仅能够提升绘画技能,更能在亲近大自然中领略其美丽与和谐,进而深化对艺术与生活的热爱。
(二)以实践活动作为教育途径
根据具身认知理论,身体行为既是认知的基础,也是认知过程的核心。行为不仅影响情感,还决定态度。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美育的实施应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具身认知教育模式,强调学生行动的首要性,通过实际行动激发思维活力,让学生在视觉文化的参与中深化对美的理解,并逐步形成与美育相关的综合素养。具体实践策略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将动手实践与艺术创作相结合。通过制作泥塑等手工作品,学生可在实践中掌握艺术技巧,深化对艺术的理解。
其次,将情境体验与文化认知相结合。美育课程应设计多样化的情境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学习艺术、理解艺术。学校可鼓励学生投身社区艺术服务,如壁画创作、公共艺术装置设计、艺术工作坊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美育知识与技能付诸实践,同时通过与社区成员的互动,深化其社会责任感与服务意识。
最后,将跨学科实践与综合素养培养相结合。美育不应局限于艺术课程,而应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进行跨学科的实践活动。例如,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学校可积极探索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开设数字艺术设计、3D打印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将有机会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绘画与设计,感受数字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魅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还能拓宽其艺术视野、提升其技术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以美育“情境场”作为教育环境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学习不是脑部单一运作的事情,而是涵盖了整个身体的综合性的运动过程。当学习环境无法支持学生利用身体和姿态参与时,其学习成效将受到显著影响。因此,在构建具体的教学环境时,教师应充分考量学生身体的认知需求,综合应用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知方式,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基于具身认知的美育体系,学校要营造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场”,旨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支持学生主动探索与构建新知识。具体而言,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利用视觉构建空间感知环境。学校应通过布置美术展览、艺术装置,以及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等手段,利用视觉元素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或在校内举办主题艺术展览,使学生在实际的艺术环境中进行观察与思考。这种视觉与空间感知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结构、色彩与空间关系,从而提升其艺术鉴赏能力。
其次,利用听觉强化音乐体验。学校应组织乐器演奏音乐会、声音艺术创作等活动,利用听觉元素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例如,教师邀请音乐家现场演奏,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或鼓励学生参与合唱团、乐队,感受音乐的节奏与和声。这种听觉与音乐体验的结合,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提升其情感表达能力。
再次,利用触觉提升工艺制作能力。工艺制作课程是美育中利用触觉的重要形式。教师通过教授陶艺、雕刻、纺织等手工艺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的精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增强其对传统工艺的了解。
最后,利用动觉提升舞蹈表演技能。舞蹈和戏剧表演是美育中利用动觉的重要形式。学校应组织舞蹈表演、戏剧演出、肢体语言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在身体运动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例如,教师安排学生参加舞蹈课程,学习不同风格的舞蹈动作,或参与戏剧表演,通过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和演绎故事。这种动觉与舞蹈表演的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自信心。
(四)以社会生活作为教育内容
美术教育应积极融入真实的社会生活之中,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美育素材,确立美术教育主题,为学生创造参与、感受、实践与锻炼的丰富机会。具体而言,美术教育应当扎根于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之中,通过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美术产业资源、文物资源、民间美术资源等多维度资源,深入挖掘美育素材,将真实社会的广阔天地作为美术教育的实践场地。在学校美育体系的构建中,教师应采用身体参与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艺术体验和创作,以此增进他们对艺术的深层次理解和感悟。
首先,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这些机构不仅展示了丰富的艺术作品与文化素材,更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和深入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宝贵机会。例如,在博物馆内,学生可近距离欣赏经典的绘画和雕塑作品,通过专业导览和讲解,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以此开阔视野,激发艺术兴趣与创作灵感。
其次,紧密结合美术产业资源。学校应积极探索与本地美术产业的合作模式,与画廊、艺术工作室和设计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这些实地体验能使学生近距离观察艺术创作过程,了解艺术品从构思到完成的各个环节,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再次,有效利用本地文物资源。学校应组织学生通过参观本地的历史遗迹、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深入了解这些文物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进行写生、拍照和记录,并结合课堂学习进行创作和展示。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艺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提升其观察力和表现力。
最后,深入发掘民间美术资源。民间美术资源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学校可组织学生走进乡村和社区,了解与学习民间美术。例如,学校可组织剪纸、刺绣、泥塑等民间美术工艺的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艺术的技艺和魅力。这样的实践过程不仅可使学生掌握传统美术技能,更增强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此外,学校还可与当地社区合作,开展多样化的艺术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壁画创作项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社区居民共同设计和绘制壁画,通过艺术表达社区的历史、文化和愿景;鼓励学生参加本地的艺术市集或文化节,展示和售卖自己的艺术作品,与其他艺术爱好者交流和分享创作经验,了解艺术品市场与艺术产业的运作模式;开展乡村艺术支教活动,组织学生到农村学校进行美术教学和艺术展示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沟通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开展劳动教育必须解决好的三大理论问题[J].人民教育,2019(17).
[2]杜卫,何茜,卞含嫣.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美育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专访杭州师范大学杜卫教授[J].教师教育学报,2023(5).
[3]李静,蔡春.论中小学课程的美育实施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
[4]叶浩生,国礼羽,麻彦坤.生成与动力:具身认知研究中的互动观[J].心理学探新,2020(6).
[5]罗枫.深度学习视域下美育评价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3(25).
[6]杨向东.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J].全球教育展望,2017(10).
[7]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
[8]韩佳璇,武淑萍,张佳硕.具身认知下综合美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及实践路径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4(13).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