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味 体味 品味 回味
2024-12-22张玉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开展以“民风民俗”这一人文主题的语文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也有利于学生成长为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少年。
一、尝味——粥之香浓
《腊八粥》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腊、粥、腻”等14个生字;把握课文内容,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品读文字,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等方法,多层面刻画八儿的馋样儿,能用合适的语气和节奏朗读,感受腊八粥的甜蜜和八儿盼粥的急切。
教师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播放介绍腊八粥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其做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初步印象,继而引出北京、湖南两地不同风味的腊八粥在作家笔下的呈现样态。
师:腊八、年味,一碗腊八粥,打开我们的记忆。看,老舍先生笔下北京的腊八粥是这样的。
(师出示《北京的春节》描写腊八粥的词句)
师:都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沈从文先生笔下湖南的腊八粥又是一种别样的风味。让我们认识一下作者。
(师出示作者简介)
师:沈从文先生在介绍湘西农村的腊八粥时,是这样写的——(出示《腊八粥》第1自然段)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不同年龄段的人都爱吃腊八粥。只要提到腊八粥,大人、老人都变成孩子了,我觉得沈从文先生的语言非常亲切。
生:粥的食材非常丰富。“甜甜的腻腻的”是粥的味道。“糊糊涂涂”写出了粥的浓稠,“闻闻、大碗大碗、大匙大匙”这些叠词的妙用,更能表现出人们爱吃腊八粥的样子。
生:“匙”是多音字,还有一个音(钥匙的shi)。“大匙大匙”“塞灌”没嚼就吃进去了,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狼吞虎咽。
师:腊八粥美味香甜,人人都爱吃。沈从文先生的语言就是那么风趣,让人倍感生活的温馨,我们仿佛也融入了这个情境,一起读出对腊八粥的喜爱。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从人人都爱吃腊八粥到食材的选择,从熬制的过程到喝粥的样子,有声、有色、有味,热气腾腾,使人真切地看到、闻到、品到传统节日美食腊八粥。
二、体味——粥之脉络
教师在梳理课文脉络部分采用的是先粗分课文,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再把“等粥”细分为四个场景的方法。这样做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对课文既有整体把握,又有局部认识。
师:课后习题已经告诉我们写了八儿什么事。找一找,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哪个部分写得具体?
生:详写等粥,略写喝粥。
师:在详写等粥部分,作者又写了哪些场景?
生:等粥的过程是丰富多彩的,有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四个场景。
师:现在咱们就抓住“盼粥”的过程,细品语言,感受一下沈从文先生是怎样刻画八儿这一人物形象的。
教学时,教师应敏锐地关注到课后习题,巧妙、恰切地穿插进课堂。一方面,避免重复讲解学生早已掌握的知识,冗长低效;另一方面,作业随堂化,及时反馈,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有效途径。
三、品味——八儿盼粥
教师让学生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词句,从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多层面解析八儿的馋样儿,并指导学生用合适的语气和节奏朗读。
1.交流:“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师:你抓住哪些词语体会到八儿的心情?
生:我抓住“喜”“发疯”体会到八儿知道今天要吃腊八粥非常兴奋、期待,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喜”字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师:想象一下,八儿喜得快要发疯时的语言、动作是怎样的呢?
生:八儿开心得一蹦三尺高,直喊:“今天终于要吃腊八粥啦!”
师:你能读出八儿的高兴、期待吗?
2.交流:“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
生:我抓住“进进出出”这个动作体会到八儿一直在走来走去看腊八粥好了没,不停地询问,可见八儿很期待吃腊八粥。
师:你有过像八儿那样进进出出的经历吗?
生:妈妈在烤红薯时,我不停地进进出出厨房,看看红薯熟了没有。
3.交流:“‘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生:我抓住语言描写,体会八儿想吃粥的急切。
师:老师把这句话改成:“妈,要到什么时候才喝粥?”你觉得怎么样?
生:省略号是指八儿说话被打断,八儿说的次数太多了,妈妈都知道他下面要说什么了。连用两个“妈”,可见八儿很想赶紧喝到腊八粥。
师:这是一个娇憨的八儿,读出他的急切。注意,两个“妈”的语调也是不同的。
4.交流:“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生:我抓住“眼睛可急红了”这个神态描写体会到八儿很着急吃到腊八粥。
师:有个词语老师觉得很有意思,“松劲”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生:这是湘西方言,指很“没意思”“泄气”。课文中还有几处是湘西方言,如“上灯”指“开灯”,“饭豆”指“赤豆”等。
5.交流:“‘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生:我抓住八儿的语言、神态体会到八儿很馋,很想吃到腊八粥。
师:哪个字眼最能体现八儿的馋?去掉“那”是什么感觉?加上“那”再读读,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八儿的语气中带着撒娇、耍赖、小狡猾,馋一下子跃然纸上。
师:哭是小孩子惯用的方式,是真哭吗?八儿为了能喝上粥,不饿也说饿。老师教你,把“那”字拖长了读,带着撒娇和耍赖的语气,就能读出八儿的心情。
沈从文先生以儿童的视角,抓住八儿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加上夸张的手法,把八儿的馋样刻画得淋漓尽致。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带上自己独特的童年生活体验来进行朗读品味,这样学生更能心领神会,更能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四、回味——粥之叹气
教学时,教师在自然而然的朗读中引发学生思考:还有一个人也参与了对话,你知道是谁吗?再次让学生回到课文中,默读第2~8自然段后画出写粥的句子:“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
师:这四句话中哪个词一直在出现?
生:叹气。
师:粥叹气是什么样的?
生: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粥在煮的过程中咕嘟咕嘟冒泡,好像在叹气。
师:这里除了粥在叹气,还有谁在叹气?
生:八儿。
师:八儿为什么叹气?
生:腊八粥还没煮好,他吃不上,有点失望。
归类探究:“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
师:男女生合作读。你有什么发现?谁能用独到的眼睛,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不一样的东西?
生:粥仿佛有了灵气,像伴奏一样,八儿有举动,他就有回应。八儿失望,锅中的粥也跟着叹气。
师:这就像拍视频一样,镜头一会儿切到八儿,一会儿切到粥,来回切换,巧妙至极。
《腊八粥》一文,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环环相扣的点拨,通过小孩视角层层递进,将爱粥、盼粥过程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运用多角度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写出人物的可爱,读起来生动、有趣。■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海门区新教育小学)
责任编辑田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