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括,从梳理语句的内在逻辑入手

2024-12-22孙志芳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12期
关键词:随文语段感性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什么是概括?概括是思维过程的一种,其特点在于从同一类事物中提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或属性,并将其归结在一起,从而形成一般性的认识或概念。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在概括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舍弃事物的非本质特性,准确把握其本质特征。常态化教学对“概括”的关注,更多关注的是最终呈现的“一句话”成果,而严重忽视了学生概括时的内在思维过程。尤其是具有明确“关键句”的语段,直接以“找出关键句”替代概括,虽然最终的结果完全相同,但这种方法未能关注关键句与语段中其他语句之间的联系,因而也就失去了“概括”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找出关键句、明确语段的大意后,并不意味着就完成了“概括”,仍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以本单元《花钟》一文的第1自然段为例,笔者谈谈尝试与思考。

一、品析语言,在具化想象中关联关键句

明确了《花钟》第1自然段的关键句“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后,学生基本确定了本自然段的大意:即写各种不同的花开放的具体时间。但为什么“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这句话能作为概括这一语段大意的现成语句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语段中的其他语句进行梳理、排列,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观察、探究,从而在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回应关键句,以感性的认知体验,明确这些语句与关键句之间的联系,明确“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渡。

比如将语段中描写9种不同花开的语句分行、集中呈现,以纵向梳理的方式整体观察语段中的其他语句,发现这9句话的共性特征,如每句话都明确了各种花所开放的具体时间,组织学生根据花朵开放的不同时间,把图片张贴在黑板上绘制好的钟表画面上,将顺序鲜明的语句以对应的直观方式呈现,完成对语段信息的梳理;聚焦“左右”,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严谨与精准,同时关注时间在不同语句中位置的变化,通过朗读再现的方式,体会富于变化的语言形式所形成的独特节奏和韵律,再回应关键句不同的语言形式。

梳理表示不同花开的动词变化,从“吹起小喇叭”到“绽开笑脸”,从“欣然怒放”到“苏醒过来”,从“舒展花瓣”到“含笑一现”,将次第开放、争奇斗艳的鲜花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以“最喜欢哪一种花开放的状态”这一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开放性问题,将学生从原本的理解性思维调节为想象性思维,对语段原本简洁凝练的用词,通过学生二度创作赋予了其全新内涵,进一步丰富了9种花开的不同形态。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没有在学生确定了关键句、明确了大意方向之后就结束课堂,而是让学生品析了表示时间的语句和位置变化,解构了表示花朵开放的不同状态。这一切,其背后的底层逻辑,就是让学生对关键句与其他语句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以具体感性的思维,理解语段内部的紧密联系。

二、统摄引领,在活动推进中回归关键句

三年级学生受到思维能力的限制,缺乏提领而顿的意识,往往在经历了丰富的感性体验之后,仍旧习惯性地将思维认知停留在原处,始终无法实现思维的深入。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在学生原有思维的认知点上,通过契合他们思维特点的方式,再“推”学生一把。

比如上一板块的教学,尽管教师已经从不同的维度,引领学生对语段中的其他语句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理解,帮助学生借助感性思维的体验,理解其他语句与关键句之间的联系,但止步于此,不对学生进行回归关键句的提炼,学生就无法明晰这一板块“如此学习”的真实价值。这就需要在学生感性思维之际,以四两拨千斤的妙招,将各种教学价值点与语段中的关键句进行关联。如品味表示时间的语句以及位置之后,及时出示语段的关键句“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将各种表示花开的不同时间与关键句中“时间是不同的”这一关键词统整起来,明晰两者之间的“总分”、呼应关系。这种回归还可以借助师生之间的配合朗读加以呈现。比如在感受了表示花开的不同动词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总式的配乐朗诵,可以由教师先范读关键句,然后以开火车或者其他学生分别朗读描写9种花开的语句,以显性的诵读形式,帮助学生建构语段中不同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

在教学中,很多时候都讲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借助关键句,作为概括语段大意,可以直接“言传”,但洞察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借助多种形式让学生悟透。这一板块中,教师在学生感性理解之际,或通过明确对应关系,或通过基于语句联系的师生分工朗读,以体验之后的回归,用点睛之笔,轻轻一描,将关键句与其他语句之间的联系,悄然渗入到学生的意识之中。

三、随文练笔,在创写表达中突显关键句

随文练笔,一直以来都是推动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方法,但我们不能为练而练。不可否认,随文练笔就具备了丰富的教学价值,值得学生在课堂中多加运用。如果能够将随文练笔与本节课所设定的教学关联起来,把练笔过程中的素材选择、语言组织等思维活动,建构成为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效果自然就会事半功倍。

还以《花钟》第1自然段的教学为例,作者用丰富而具有变化的动词,展现了不同花开的不同状态。教师围绕这一教学价值点,展开语言品味、想象之后,搭建随文练笔的平台就顺理成章,但我们必须要考虑一点:如何让学生在经历这一随文练笔之后,能进一步认识关键句与其他语句之间的关系呢?教师可以排除语段中已经描写过的时间点:凌晨四点、凌晨五点、早上七点、中午十二点左右、下午三点、下午五点左右、下午七点、下午八点、下午九点。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其他时间点开放的花朵:“凌晨一点,杨梅花开始开放;凌晨三点,蛇麻花开花;早晨六点,龙葵花变得生机勃勃;上午八点,向日葵开始转向太阳;上午九点,百合花和康乃馨散发出迷人的芬芳;下午五点,茉莉花开始溢出甜香;傍晚六点,薰衣草开始开放……”为了唤醒学生对花开状态的直观感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花朵的形态,想象花开的不同状态,以创生性的语言以及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随文练笔。

这样的练笔,既达成了迁移和运用的表达训练,同时所选择的花朵都是不同时间开放的,将创造性表达的内容与具体开放的时间联合呈现,练笔就不再是纯粹的训练,而成为了学生深入感知语段关键句与其他语句联系的又一种方式。

四、转化承接,在穿插替代中呼应关键句

随文练笔,学生的笔端再次展现出“争奇斗艳”,这是极为有效的动态性生成资源。既然是练笔的成果,就可以成为梳理关键句与其他语句内在联系的全新素材,将练笔成果转化为重新建构的素材进行实实在在的“活用”,让学生的思维朝着更高层级迈进。

一是穿插。按照钟面12小时的计时法,将学生迁移补写的其他语段,以时间顺序,有机穿插到课文语段之中,与原文融合,构建成为一个全新的语段。这既是对学生练笔内容的充分肯定,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练笔的内容不同,重新构建而成的语段也完全迥异,但这些由学生练笔动态生成的资源,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表达指向,即都围绕着原文语段的关键句展开。其他语句的内容补充了、丰富了,而且还呈现各不相同的差异性,都集中指向了关键句,这在无形之中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关键句的理解。

二是替代。在完成了穿插、融合,并衍生出全新语段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尝试用随文练笔的内容替换语段的其他语句,将关键句与一些全新的语句组合成为一个新语段,并引导学生再度思辨:这样组建起来的语段是合理的吗?学生基于对关键句的认知,从语句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辨析,从而更好地理解了关键句的作用。

由关键句统摄下的语段,分类呈现的其他语句作为印证关键句的“例子”,完全可以通过增加或者替代的方式,对语段内容进行置换。学生只有厘清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概括,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交织、协同并进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关键句进行概括,不能只关注最终体现概括成果的语句,而要注重概括时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发展进程,把握概括的本质,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平东小学)

责任编辑宋园弟

猜你喜欢

随文语段感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