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年级阅读教学学习情境创设的策略

2024-12-22崔敏茹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12期
关键词:创设课文情境

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标中多次出现“情境”一词,可见为了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增强了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的重视程度。但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如何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无从下手。这主要是因为很多高年级教师对学习情境一知半解,没有掌握阅读教学学习情境创设的策略。因此,如何理解学习情境的本质内涵,形成有效的学习情境创设策略,进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在高年级阅读教学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于教育学意义上的“情境”,一些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约翰·杜威认为:“任何正常的经验都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两者合在一起,或在它们的交互作用中,它们便形成我们所说的情境。”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情”主要指“情感”,有时也指“情调”或“情趣”;“境”主要指“意境”或“境界”,有时也指“场景”或“场域”。她将“情”与“境”整合起来,将“情境”理解为一种浸润着情感、充满着情调和情趣的教育场域。1999年,张华在《教育大辞典》中对情境教学定义如下:“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情境”应该是包含有能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并能引发学生语言发展的事件,使学生的身体、情感和思维沉浸到学习情境所创设的事件中,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语文素养。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和深度思考。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能力。教师如何在理解学习情境内涵的基础上,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呢?这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创设学习情境的策略。

一、创设语言情境

语言情境是指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为学生营造一个与阅读内容相关的语言环境,适合情感表达比较强烈的课文教学。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构建语言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内容的情感和氛围,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在创设语言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进一步驱动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朗读还原课文描绘的情境对理解课文内容有什么样的作用。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朗读在阅读中的作用。例如,在《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听课文录音、想象画面,创设五壮士与日寇战斗、壮烈跳崖的情境,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体会人物情感,思考课文描绘的情境对理解课文内容有什么样的作用,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通过朗读进入情境能很好地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领会课文所表达的革命英雄精神。这种情感熏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也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创设表演情境

表演情境是指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将阅读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适合故事类课文的教学。这种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情节创设表演情境,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课堂中通过表演再现故事情节。这一过程能够使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主动把握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思考故事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创编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能力的有效发展。例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对人物细腻的刻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扮演不同的角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故事表演,学生能够深刻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阴险狠毒,小心眼”。在创设表演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还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表演情境中融入创新想法实现课文内容的延伸,进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情境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一个与阅读内容相关的视听环境,适合画面感强而且篇幅不长的课文教学。多媒体可以将文字转化为图像、声音等形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文本内容。小学生身心发育还未成熟,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其创设情境,突破传统教学课堂存在的局限性,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塞外气势恢宏的西北边塞战场景象。但学生大多没有去过,对诗歌描绘的画面缺乏想象的基础。这时候,教师可以展示有关大西北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视频,构建直观形象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图片和视频就能入情入境,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四、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是指将阅读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适合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兼顾学生的真实感和代入感,提高语文课堂的立体感和层次性,并引导学生主动交流,互动实践,使小学语文课堂由静转动,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文本内容的实际意义。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写对联的实践活动,营造一种真实的传统节日生活气息,使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春节的理解与课文的表述有哪些差异,对比家乡在过春节时有哪些不同的风俗。借助这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到文学作品的创作来源于生活。

五、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通过提出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适合能激发学生思考的课文教学。这种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借助问题驱动学生思维发展,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并确保这些问题成为引导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教师需要设置从容易到困难、从单一到多维的问题,以便学生有参与感和探知的欲望。如在《草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草原”的自然风景,再提出问题:“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的草原景象有什么不同?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认识草原的主要特点。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在情境中思考,与其他同学一同讨论交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策略创设语言情境、表演情境、多媒体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多种多样的情境,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构建高质量语文课堂,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增城区挂绿小学)

责任编辑唐敏

猜你喜欢

创设课文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背课文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