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牵住复述“牛鼻子”,生长言语智慧力

2024-12-22徐佳萍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12期
关键词:枣核智斗衙役

复述,是运用已有的言语经验,对原有材料进行再现的过程。语文课堂上的复述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需要调动学生的记忆力、思维力、表达力等多项学习能力的参与。“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学时如能牵住复述这个“牛鼻子”,学生的言语智慧力会在持续不断的训练中得到很好的发展。

一、任务建构,打通复述的纵横通道

在任务驱动下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和架构,一是利于教师的教,让教师站在课程的高度来审视教材,思考如何将教材转变为学材,并根据单篇课文的特点及所处单元位置来构思学案及组织教学;二是利于学生的学,让学生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进行学习、实践,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知识记忆有反复,技能训练有循环。

二、多维训练,扩展复述的实践范围

复述,既要尊重原文,又可适当增减创编。故事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述的要求及训练目的。

1.简要复述

简要复述是拎取故事主干,抓住故事梗概,用简洁的语言提取故事主要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联起来,还原故事的整个过程。简要复述重在训练学生的概括和把握课文重点的能力,复述的过程就是将故事读短、读精的过程。

《枣核》这个故事,只要梳理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故事的概貌就基本成型。其中,时间变化是:有一年(一天)→到了晚上→天一亮(第二天),地点转换为:村子→县衙门院子→村子→县衙门大堂,与之相关的事件是:衙役牵走牲口→枣核赶回牲口→县官绑走枣核→枣核智斗县官,运用“时间+地点+事件”的组合顺序,就能将故事简要而有序地复述出来。

2.详细复述

如果说简要复述只是提纲挈领地讲,那么要听有血有肉的故事还得进行详细复述。详细复述,能将故事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详细复述,可以把故事经过讲生动。详细复述,可以让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容易引起听众的共情。

《枣核》一课,在进行详细复述训练时,应着力将枣核是怎样借助自身优势,运用自身智慧,将被衙役牵走的牲口赶回村子,以及枣核在县衙门大堂上如何智斗县官的过程讲具体。如此,这个故事听来就感觉有滋有味、引人入胜,枣核机灵敏捷、聪明勇敢的形象也更深入人心。

3.创意复述

创意复述,是在复述原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可以在文章的简略处、空白处展开联想和想象,对故事内容加以适当扩展和充实。

《枣核》是一则民间故事,每次的口耳相传都将是一个创意复述的过程。教学时,基于文本故事适时想象创编,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学生在练习复述“枣核智斗县官”时,教师点拨引导:枣核“胆大妄为”,居然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还在上面荡秋千。结果衙役一棍子下去,把县官的牙齿都打落下来了。真是大快人心哪!同学们想一想:枣核还会蹦到县官身体的什么部位?县官和衙役会有什么反应?结果怎样?请小组内讨论讨论,练习讲一讲。

“枣核智斗县官”这个小故事语言生动有趣,深得学生喜欢,由此想象说话,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生:枣核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脚背上,县官抬起脚背,直喊:“快打!快打!”一个衙役眼疾手快,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疼得县官抱着脚哇哇大叫。

生:枣核一蹦蹦到了县官的眉毛上,这次县官自己直接动手——“啪!啪!啪!”县官打左眼,枣核跳到右眼,县官打右眼,枣核跳到左眼,怎么也打不着。县官却把自己的眼睛打成了鼓包。

生:这回枣核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衣服里面,不停地给县官挠痒痒。县官忍俊不禁,一边“咯咯”大笑,一边用力拍打身体发痒部位。衙役们的眼珠跟着县官的手势忽左忽右、忽上忽下,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学生基于文本又有别于文本的想象讲述,令人捧腹大笑。

4.延伸创编

在枣核和县衙一轮又一轮的斗智斗勇中,故事还有继续发展下去的各种可能。如果说想象复述是创编某个环节的话,那么故事续编是创编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又一轮的争斗和输赢。《枣核》一文中,当满堂人都慌忙跑上去照顾县官时,枣核却大摇大摆地走了。试想:不可一世的县官岂肯善罢甘休,穷凶极恶的衙役岂肯善罢甘休,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情,枣核又是怎样战胜他们的呢?故事还可以续编下去。

三、螺旋式上升,生长复述的言语智慧

复述,表面上讲的是故事,实则练的是语言,练的是思维。学生走进一个个故事里,在复述的同时,语言得到锤炼,言语智慧力得到提升。

1.在比较归纳中发现语言共性

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个性的作家,语言风格各有千秋,语言表达各有特性。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口语化语言是民间故事的普遍共性,然而具体到单篇文本,其语言共性也颇有嚼劲。

《枣核》一文中,在枣核赶回牲口这一片段中,写到了枣核的三次吆喝。这看似不经意的简单吆喝,背后体现的却是枣核的大智慧。枣核抓住吆喝的时机,把衙役整得筋疲力尽,趁他们倒头呼呼大睡之时顺利迁回牲口;而在枣核智斗县官这一故事中,描写枣核最多的动作是“蹦”,而县官和衙役,不管是语言还是动作,却总是“打”。一个“蹦”字,尽显枣核因身材奇小而显示的优势——灵活、敏捷、不易被发现;一个“打”字,穷尽县官和衙役欺负百姓、凶神恶煞的丑恶形象。抓住了文本语言特色,在学生复述及续编故事时,这几个动词一定是故事里的高频词,使故事富有张力。

另外,故事的编排也暗藏规律,仔细探寻,不难发现,每个小故事都是按照“遇到麻烦+枣核怎么做+结果是什么”的顺序编排的。如果学生在复述故事,特别是详细复述和创编故事时,能够按照这样的先后顺序,那么故事的来龙去脉就会交代得清清楚楚,故事情节显得一波三折,听者听来也会觉得趣味盎然。

2.在想象创生中培植语言表达

有了文本语言表达规律的探寻,学生在创意复述和故事续编时,既能大胆发挥想象,又有隐形的支架在指引故事的走向和细节的描摹。不管枣核和县衙斗多少回,不管故事情节多曲折,但人物形象始终不变,故事结局始终不变,细节刻画也会紧扣“蹦”“打”等关键字眼展开。

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县衙岂肯善罢甘休。他们赶到村子,绑走了枣核的爹娘,还扬言如果枣核不出来认罪,就打他的爹娘。就这样,枣核被再次带到了县衙门大堂。县官大喊:“给我打!看准了打!狠狠地打!”衙役们围住枣核,抡起棍子,噼里啪啦地打下去,枣核在棍子之间灵活地跳来跳去。打了半晌,衙役们的手臂都抡酸了,一个个气喘吁吁,枣核一会儿蹦到这个衙役的耳朵里吆喝:“快打!快打!”一会儿蹦到那个衙役的耳朵里吆喝:“快打!快打!”衙役们哪经得起这么折腾,都累得瘫倒在地上。就这样,枣核带着爹娘回到了村里。

学生按照比较固定的故事发展顺序,想象创编,不断强化枣核的正面形象和县官、衙役的丑恶嘴脸。

民间故事,源自民间,大多表达了老百姓的美好愿望和幸福追求。细读民间故事,我们往往会发现,故事的最后,往往是好人战胜坏人,正义打败邪恶。《枣核》同样如此,不管是整个故事,还是里面的一个个小故事,最终总是以枣核胜出,县官和衙役狼狈收场为结尾。这就是民间故事的魅力所在,这也是老百姓对伸张正义、除恶扬善、向往美好的一种心灵寄托,更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留善去恶的美好情感。做好人、行善事,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这些文化主张,就藏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荡漾在读者的心中。■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太湖湾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茹

猜你喜欢

枣核智斗衙役
智斗大灰狼之六
衙役卖画
智斗
“枣核形身材”是怎么形成的
透明帽在老年人食管枣核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
智斗笨贼
智斗笨贼
老鼠们的枣核
吹牛的衙役
琢磨《枣核》中的几个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