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意识下学习任务群的建构方法
2024-12-22季晓云
2022年版课标将学习任务群列为语文课程的组织与呈现形式。基于当下统编本教材单元整体的编排方式,建构单元层面的学习任务群是较为流行的一种做法,教师要有为学生之“学”服务的意识,将原本的单元内容转化为学习内容,单元主题转化为学习主题,文本语境转化为真实的学习情境,从而实现环节设计向任务活动设计的升级。为此,笔者从四个方面入手,谈谈自己的尝试与思考。
一、身临其境:第一人称的阅读体验
好的影视剧作常常让观众形成强烈而真切的身临其境之感,更易于激发和唤醒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意识和思维。教师可以将学生视为任务活动的主体,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真正将学生从原本阅读的客观体,转变成为充分释放思维意识的主观体。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典型的神话单元,先后编排了精读课文《盘古开天地》、小古文《精卫填海》和略读课文《女娲补天》。教师将整个单元的学习主题设定为“我做神话传承人”,这一定位就将学生融入到主题体系之中,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与神奇而伟大的神话故事进行了高度融合,有效唤醒了学生内在的阅读期待。基于这一主题,教师继续依循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设置了一系列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我来读神话”:引导学生从单元整体视角,自主阅读单元编选的神话故事,对整个单元的神话形成初步、整体了解。
任务二,“我来品神话”:借助语文要素,从起因、经过和结果等不同的元素和维度,把握教材中的神话内容,同时紧扣细节品味神话的情节发展,体会神话的人物特点,培养学生对文本细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任务三,“我来讲神话”:以单元统整的方式,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拓展的神话文本,与单元中的三篇神话故事,形成类群化问题,以联系辨析的方式提取共性特点,明晰神话故事的体裁特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神话的特点,并通过类群化问题的辨析,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任务四,“我来写神话”:结合单元习作“我和________过一天”,依循神话特点,让学生大胆想象创编,撰写一篇神话故事。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神话故事,既能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也能深化学生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喜爱。
这样的任务群设置,基于教材的单元内容和编排方式,将第一人称“我”的维度贯穿始终,通过“我”的主动参与和体验,让学生不仅在阅读中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在讲述和习作过程中,将自我融入到神话的世界,真正实现了从客观的阅读者到主观的参与者的转变。
二、真实情境:学习任务中的生活融入
2022年版课标所倡导的学习任务群并不是简单地设置和呈现任务,而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的主题情境应该以学生生活中真实、常见的方式呈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避免学习任务过于高大上,导致学生望而却步,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思考。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教师可以以“鉴赏和收藏”为学习主题,与语文要素中“感受”与“积累”的实践要求相呼应,分别设置以下学习任务。
任务一,借助单元导语篇章页,进行主题活动的发布,了解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帮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学习活动有整体的认识和准备。
任务二,以单元中的课文为载体,通过阅读课文,以“鉴赏”的思维感受课文生动形象的语句,体会其中的表达效果,感受并欣赏课文中生动的语言和表达效果,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任务三,以“收藏”的方式积累、摘录课文中生动的语句,通过摘录和分类整理课文中生动的语句,加深学生对优美语言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
任务四,为学生布置展台或者创设实践活动,对自己“鉴赏”“收藏”的语句进行展览,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鉴赏”和“收藏”成果,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基于语文要素的定位,任务三的收藏活动理应成为整个单元学习的重头戏,针对不同课文的内容特点以及语句特点,明确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大自然的声音》一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大自然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可以让学生聚焦象声词展开描写;《读不完的大书》一文,则可以让学生重点关注课文中并列关系的语句;《父亲、树木和鸟》一文,则可以让学生聚焦课文中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或者连用修饰性词语的语句。
这一案例中的任务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亲切感和实用性。通过学习课文中生动的语言,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将这些优美的语言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丰富自己的表达,同时通过创设展览、交流等实践展示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沟通欲、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在具有亲近感的主题情境下,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和运用。
三、阶梯搭建: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桥梁
单元视域下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与践行,就需要准确洞察学生现有经验与教学资源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实现从已知向未知的转换,搭建思维认知的阶梯。
如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典型的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单元习作要求学生从众多核心词语中,选择一个作为习作的“中心意思”。完成单元这一语文要素的定位,学生所呈现出的最大问题是无法准确、合理地对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进行布局和规划,这就需要借助具体的任务群,从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习作例文等范例资源中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对表达方法的吸收,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助力。
教师针对教材中习作单元读写贯通的编排方式,设置的主题是“秀一秀我的七彩生活”,并设置如下的单元任务。首先,了解作者笔下的七彩生活:借助图片,复现作者的七彩生活,可以整合运用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借助《夏天里的成长》与“初试身手”第1题之间的读写融合点,针对语文要素中的“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意思”,提炼出适切的表达方法;其次,优化自己的七彩生活:范例交互,通过叙事性文本《盼》的学习,引导学生针对上一任务完成的练笔,紧扣语文要素中“选取不同事例”进行表达,迁移运用从课文中习得的表达方法;再次,装点自己的七彩生活:尝试进行同桌、小组之间的合作,完善习作内容;最后,开展交流展示活动,引导学生以图文并茂或者其他语言实践活动,积极分享自己的七彩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任务,不断地将新旧知识进行融合和更新,从而实现了自我提升,突破习作障碍,突破教学难点,为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多元作业:课外资源的差异化延展
高效优质的作业是语文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延续和彰显学习任务群的课外资源。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来看,基于“双减”政策,作业的设置应充分考量整体学生的基础,体现差异性的弹性空间,契合每个学生在任务群学习中的层级。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教师以“探寻身边爱国之人”为任务群构建抓手,依循文本特点,为学生设置了可选择的作业。
作业一,针对单元中《古诗三首》,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以绘画的方式描绘诗人形象,以静态方式展现诗人内在情感。
作业二,结合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学生给少年周恩来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志向。
作业三,结合略读课文《梅兰芳蓄须》,讲述梅兰芳与日本侵略者周旋的故事。
这样的作业,以实践化、活动化的方式呈现,展现出鲜明的多元性和适切性。多元性体现在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既有绘画、习作,又有口头表达,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体验学习的乐趣。适切性则体现在作业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匹配度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不同难度的作业选项,既能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又能确保每个学生在作业中有所收获。
学习任务群是2022年版课标下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任务群的实践性、情境性和差异性,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任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愿,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市明道小学)
责任编辑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