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低碳经济理念的渗透研究
2024-12-20曾少清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作为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驱动力,低碳经济自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教育部门也大力提倡将低碳经济理念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规划,以提升学生对低碳经济理念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为学生更好地践行低碳经济理念做好铺垫。文章首先概述了低碳经济理念渗透的必要性,然后从低碳经济理念融入渗透的教育现状入手,进一步探讨了初中地理教学中低碳经济理念的渗透途径,希望为教师更好地渗透经济理念提供借鉴方法,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低碳经济;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8-0131-04
低碳经济是落实和发展可持续战略的关键,深入了解低碳经济理念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自然生态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在近几年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问题,自然生态的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从近几年自然环境的变化情况来看,由于生态环境遭受了破坏和污染问题,各种极端的天气以及自然灾害接踵而至。基于此,有必要提升社会各界对自然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关注与重视,并通过倡导低碳经济理念的方式呼吁人们主动参与自然生态的保护。将低碳经济理念与初中地理教学进行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低碳经济理念的了解和认识,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树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低碳经济理念渗透的必要性
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接班人,加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是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从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情况来看,大力落实国家发展政策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生产建设的基本要求。初中地理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生态环境的课程,理应主动承担渗透环保意识和低碳经济理念教育的职责。一方面,从初中学科的课程内容分布特点来看,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以及显著的学科知识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能够围绕学科的知识特点和性质来展开相应的教学设计,以此获得更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初中地理是一门围绕环境、地域以及气候等生态知识进行教学的自然科学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十分适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渗透和融合。《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环境教育是地理学中的核心内容,通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能够展示学科优势,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低碳经济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另一方面,现阶段许多国家都开始意识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且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也在多途径渗透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在此时代背景下,初中地理学科也要顺应当代教育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积极融入和渗透低碳经济的理念,凸显地理学科的德育功能、人文功能,在地理知识的教学和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价值观念,使其能够具备环境保护的基本意识,并自觉践行环境保护的基本举措,以获得个人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低碳经济理念渗透的现状
立足新时代教育背景,学科教学活动的育人作用和价值,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科知识的教学和渗透,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借助学科知识的辅助与支撑,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与认知视野,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均衡发展助力赋能。从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虽然也能积极践行低碳环保理念融合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融合一些低碳经济理念相关的内容,但是教学过程仍存在着一些实际性的问题,有碍于低碳经济理念的进一步渗透和融合应用。
具体而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教学观念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理念是行动的先驱,教师教学理念直接关系教学设计的综合质量。在推进低碳经济理念融入渗透的教学设计中,部分教师并未真正意识到低碳经济理念融入教学的重要性,只是按照低碳经济融入教学的基本要求,简单地为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知识,教学过程缺乏深入解读和有效重视。第二,低碳经济理念的融入途径相对较少。在当前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低碳经济理念融入途径较少的情况,无法全面实现渗透低碳经济理念的有效渗透和融合。这些实际问题的存在,都会直接影响低碳经济理念在地理教学中的融入和育人价值,学生自身的低碳经济学习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基于此,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理应与时俱进融合生态教育的相关内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地理学科的基本教育指向,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特点,将低碳经济理念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巧妙地融合,进一步丰富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和视野。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低碳经济理念的渗透路径
(一)革新教育理念,做好教学规划
对初中地理教学而言,要想全面渗透低碳经济理念,要求教师积极革新传统的教学思维,并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剖析低碳经济理念的核心内涵;然后再将其巧妙地融入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以推动地理学科教学质量和育人价值的全面提升。基于此,在教学管理环节,学校方面需要积极地为教师搭建低碳经济理念学习和相关培训活动的平台,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让教师对低碳经济理念融合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这样才能保障各类教学活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能够真正围绕低碳经济理念渗透教学的相关要求展开设计。
在具体落实措施中,教师可以从学生低碳经济理念的建立和课程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两个角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首先,在学生低碳经济理念的建立方面,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以及辩证思维能力都在逐步趋向成熟化发展。从学生思想观念渗透低碳经济的理念,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敏锐寻求各类可用资源,并借助教师的引导学会透过知识表象发掘核心问题,以进一步促进自我完善和发展。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巧妙地融入“温室效应”“自然灾害天气”等相关资源,启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进而引入低碳经济的理念,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初步认知和了解。其次,在优化地理课程教学目标方面,低碳经济理念的融入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贯穿于地理课堂的各个环节,并巧妙地融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有效保障低碳经济理念渗透的质量。为此,在教师预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就需要从这一维度做出针对性设计,明确低碳经济理念融合教学的目标,为学科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二)立足教材内容,整合课程资源
课本教材作为教师开展各类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托,如何充分发掘课文教学资源中的低碳经济教学元素是保障其渗透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深入,课本教材内容中也融合了许多低碳经济理念的相关元素。这一教材编写特点也为教师更好地渗透低碳经济理念提供了很好的媒介与平台。现阶段,初中地理课程教材内容中具有许多生活化的教学元素。这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将其应用到低碳经济理念的教学活动之中。为此,教师在课前备课活动中就需要认真研读课本教材内容,并从中梳理与低碳经济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然后再结合初中生的实际认知特点进行加工和利用,确保学生在熟练掌握地理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潜移默化地理解低碳经济的价值以及具体表现,从而在自己的生活中自主践行低碳生活的方式。
例如,在教学“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这一课时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从中提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内容,引发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以及区域环境的重视,并探索自然环境与资源分布对当地农业、工业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循序渐进地推进低碳经济理念教学内容的融入和渗透。除此之外,在整合低碳经济理念教学素材的过程中,教师除了从课本教学内容中提取可用素材之外,还可以立足课本基础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如教学“中国的主要产业”这一单元知识内容时,就可以将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造成的土壤污染、各类工业废水随意排放对水资源的污染以及汽车数量激增造成的空气污染等问题进行巧妙融合,作为低碳经济理念融合教学的素材进行开发和使用。通过这些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不仅可以为低碳经济理念的渗透教学提供丰富的材料,同时也能让低碳经济理念贯穿学生所熟悉的各种学习与生活环境,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三)信息技术教学,渗透生态教育
对初中地理教学而言,渗透低碳经济理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有效整合课程教学资源的基础之上,教师还要从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下功夫,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和探究学习的兴趣,确保各类地理教学活动得以顺利高效推进。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常用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弥补课本教材内容较为单一和固定的局限性影响,借助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进一步拓宽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为教师更好地开展低碳经济理念的渗透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媒介。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辅助下,各种环境问题以及低碳经济理念下的教学内容,可以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多重感官的共同参与下,提高学生对生态问题以及生态意识的认识程度,从而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课堂学习互动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生态循环观念,推动学生生态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天气和气候”这一课时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热点的天气气候异常情况,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进行加工和应用,如“台风‘杜苏芮’北上引发京津冀罕见暴雨洪涝”“云南地区遭遇几十年来最强冬春连续干旱”“2023年全国平均气温再创历史新高”“广西北海极端降水刷新多项历史纪录”等。这些典型的天气异常问题都直接关系地理学科的知识以及环境问题,围绕这些具体案例分析生态问题,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地理学视角分析和看待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再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直观呈现这些异常天气以及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地理所学知识展开讨论,各自分享一下自己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并基于教师的引领和启发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为低碳经济理念的渗透做好教学铺垫和辅助。
(四)引入时事热点,融入环境意识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奇的事物以及学习内容会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将环境意识与初中地理学科进行融合,有助于推动学生对低碳经济理念的认识和了解。在低碳经济理念中,全球环境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而环境问题的研究也成了社会各界常态化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针对当前环境问题的动态变化特征,教师也应当结合课程教学特点以及学生认知水平,多维度整合与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密切相关的各种资源,提升自身教学素养的同时,为低碳经济理念的渗透和融合教学提供更多媒介和途径,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例如,在教学“日本”这一课时知识点时,教学内容涵盖了日本自然环境的描述以及环境特点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教学重点需要学生掌握识读地图的能力,并且自主归纳日本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地形和气候特征,为学生后期学习不同国家的自然环境奠定基础。在这一课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引入与之相关的时事热点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由于日本是一个多火灾和地震的国家,所以在日本本土经常会发生一些大小规模不等的地震灾害。2011年,日本地震引发大海啸之后,导致了福岛核电站发生了严重的核泄漏问题。这一事故的发生不仅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其周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但是,日本政府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并未对此进行针对性防控,相反在十年后的2021年又再次将核废水人为地排放到周边海域。请结合日本所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分析日本将核废水排放的危害?通过这一实施热点话题的引入,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调动,再结合地理环境知识以及洋流循环等内容的辅助,让学生通过交流和探讨,深刻了解核废水对整个自然界的危害,并强烈谴责这种严重危害自然生态的行为,以加深学生对环保工作的认识,提升课堂整体教学质量。
(五)开展实践活动,深化低碳理念
立足素质教育改革工作持续深入的教育背景,传统教学模式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地理课堂教学需求。教师在推进地理学科教学活动时,也应当积极地创新教学方式,以推动学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科学规避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从当前地理教学工作的具体需求来看,融入各种类型的实践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内化和吸收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基于此,在低碳经济理念的地理课堂中,教师可以从单一课内知识教学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基于学生实际学习兴趣,设计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活动;在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低碳经济的认识,让学生可以切实认识到低碳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突出因势利导的基本教学原则,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需求,设计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走出课堂、走进学校周边环境,对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保护措施进行社会调查,在实践参与的互动体验中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走进社区工作,了解基层社区在践行低碳经济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要求方面的具体举措,完成一篇社会调查和访谈。在完成实践学习活动之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感自主撰写实践报告,助力学生低碳经济意识的内化。除此之外,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开展与地理学科相关的主题班会或者演讲比赛,持续提升学生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程度,并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和渗透低碳经济理念,有助于促进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明确低碳经济理念渗透的必要性,然后再从地理学科的基本教学特征入手,多维度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借助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在参与讨论各种环境问题的学习体验中,逐步提升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循序渐进地渗透低碳经济的理念,助力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思想认识,以拓宽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志南.环境教育在学科中的有效渗透——初中地理教学中低碳经济理念的渗透[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社会发展——跨越时空经济基础论文集(一),2023:2397-2402.
[2]杜娣.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低碳经济理念[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4):74-75.
[3]田延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低碳经济理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9):117-118.
[4]布元琴.低碳经济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2):43-44.
[5]孙慧慧.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低碳经济理念的实践分析[J].科幻画报,2021(4):111-112.
作者简介:曾少清(1980~),男,汉族,福建泉州人,泉州惠南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