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文化引领下初中校本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
2024-12-20张宏莉
摘要: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教师不应该只针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追求短期效应,而是应该怀揣一颗真诚的心、本真的心,让教学回归本真,努力构建至真课堂。在当前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讲解课堂知识和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还需要关注与校本课程的设计,依托校本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多方面获得综合性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引进校本课程中各种资源还能够提升学生素养能力,真正引导学生更加灵活地学习知识。目前,在初中校本课程构建过程中引进至真文化,能够有效构建至真课堂,让学生在大道至简的环境和氛围之中更好地领悟、了解知识的内涵,从而为后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至真文化;初中;校本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8-0001-04
以往在教育工作实践开展推进过程中,老师更加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但很少关注学生能力素养上的提升。而现阶段在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切实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引导。在初中阶段构建校本课程既是对学生知识学习的丰富,同时也是对学生素养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校本课程的构建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与新课改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此,教师应该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分析,并以至真课堂构建为依托进行校本课程建设,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下获得成长和发展。
一、初中阶段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模式。要想真正在至真文化的引领之下构建具有特色的初中校本课程,就需要针对初中阶段开展校本课程意义和价值进行简要分析。广大教师只有明确校本课程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在了解这些文化的基础之上,积极主动地融入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为学生构建更加丰富多彩、优质完善的课程体系。
(一)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有效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国家课程是由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组织专家决策编写的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和发展。课程开发具有基础性和统一性,也就是基本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是国家课程的编制周期相对较长、编制过程之中涉及内容相对较多,编制后在很长时间内都不得进行更改,所以很难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不能准确反映当前科学进步的成果,也不能保证案例贴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甚至在国家课程实际开发过程中,也没有办法关注每一个地区的发展实际,所以不能照顾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是国家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国家课程能够助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但是也有不可弥补的弊端,需要进行改进和革新。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正是对国家课程的进一步补充、延伸、拓展和完善,能够对国家课程开发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回应,而且能够在保证统一的基础性教育的前提之下,促进各个地区学生获得素养能力的提高。校本课程应该尽可能考虑学校实际情况,还应考虑学生间的学习差异性,应用最新的教育教学成果和科技成果,比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状况是否能够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要求。在当前校本课程开发中依托至真文化理念能够有效考虑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同时在大道至真的思维引领之下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强的构建必要性。
(二)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要
以往对校本课程的关注不足,每个学校都是依托国家下发的课程标准来进行课程的构建,但是难以满足每一个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甚至对学生而言可能会影响学习兴趣。而在当前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各初中院校也在加强对校本课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不少地区学校已经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以当地经济文化特色为出发点,实现了校本课程真实性、灵活性的全面提升,而且很多教师都积极主动参与对校本课程的编制。在这种形势之下,更应该依托学校内部的发展情况,以及学校内部的人文环境明确校本课程的编制理念和核心思想。而至真思想更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更有利于让学生在真实真爱等良好学习氛围中获得自身的感悟。
(三)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满足学生个体性的发展需要
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信息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成为各国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国也意识到了在当前这一时代发展背景下缺少的是创新型人才、综合型人才。在以往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老师还是更加关注为学生讲解和交流理论知识,毕竟学习成绩是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部分,而且初中学生还面临中考,需要在良好环境氛围引导之下获得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只有学生的个体潜能得到全面激发,学生才能针对学习有自己的感悟、理解和认识。在校本课程构建过程中,老师需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发展情况,真正在大道至简的理念引领之下,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自主分析者、探索者,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个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升华。此外,在当前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各地教育部门也在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关注,并且校本课程开发也成为教育民主化的必然发展趋势,各院校教师应引起高度关注,并依据校本课程构建原则进行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革新,最终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助力学生成长发展。
二、至真文化引领下的初中校本课程构建策略
将至真文化融入初中校本课程构建之中,能够有效实现校本课程构建优质度和完善度的全面提升。所以现阶段教师应该加强对至真文化理念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构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真心、真爱、真情、真实引领和教育下获得素养能力的全面提升。下面就从多方面阐述至真文化引领下初中校本课程构建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希望能为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带来启发。
(一)要做到真心御魂
教书先育人,育人先育人心。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在教学过程之中往往更加关注为学生讲解和教学理论知识,在进行校本课程构建时也是更加关注各种理论的引进。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很难明确初中阶段是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此时给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夯实基础虽然重要,但是更要让学生获得全面成长和发展,真正成为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以价值观注入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职业价值,而不只是将抽象的理论说教给学生,而是要带给学生希望和力量,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领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拥有学习的自主性,愿意为了自己的长久发展而努力。在校本课程构建过程中,老师需要具有较为成熟稳定的心态,利用理智的目光和高度的使命感开展知识教育,要意识到知识教育任何时候都不晚,但是给学生进行心灵教育,灵魂教育才是更加关键的,一定要在校本课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让学生了解正确的行为、错误的行为,帮助学生构建更加优质的、完善的、丰厚的精神世界,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校本课程活动中,并且在活动的引领下获得三观的优化、思想道德品质的完善,做一个有胆识、肯做事、堂堂正正的人。
第一,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态度。学生想要生存在社会之中,想要在学业上有所建树,那么就需要实事求是,真正踏踏实实地努力发展,所以求真务实是给学生进行精神培育态度引领的关键、重点所在,无论校本课程是以哪些内容为出发点的,总之这样的精神内核是老师必须关注的。第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公民素养、科学素养、审美素养。文化素养能够使学生成为有文化的人,能够让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文化的引领之下,树立良好的国家自信,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公民素养则能够让学生了解社会之中的运行规则,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科学素养要让学生养成很好的研究精神、创新意识,为后续学生融入社会保驾护航。而审美素养则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让学生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方位的培育。第三,要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这四种能力融入至真文化之中,是进行校本课程构建的关键,同时这四种能力也使学生得以学习、成长、成才,是学生到社会之中必不可少的素质能力指引。所以以上三方面为教学目标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具有极强的必要性。
(二)真正做到真爱育人
在至真文化引领下,老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全面培育和引领,不能离开情感教育,而是应该注重在情感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关怀和爱。教育本身就是充满温暖、温情的,是充满爱的事业,所以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的基础上,意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成长规律,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他们是一个又一个鲜亮的生命,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所以在至真文化的引领之下,在校本课程构建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个性化发展,要真正走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看一看学生在成长发展里究竟有着怎样的困惑,以学生为出发点,因材施教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才能展现校本课程构建应有的效果,才能真正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让他们能在自己努力的方向上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学生只有在爱与温暖的环境中才能茁壮成长、快速发展。至真文化引领下如何做到珍爱育人,也是教师所需研究思考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针对以往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构建。首先,教师应该采用模块化分层次的校本课程构建形式,尤其是在当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之中,每一位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学习需要,他们的兴趣点也不同,所以采用模块化、分层化的校本课程构建能够让学生有自己的选择空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进而积极主动地融入校本课程之中。当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分别设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更加注重向学生传授基本技能、基本知识,选修课程则需要给学生更多的个性化发展空间,鼓励学生个人兴趣特长的培育。例如,教师构建必修校本课程时,就可以进行国学文化学习、课外阅读学习、现代科技学习、数学逻辑学习。在构建选修校本课程时,可以引进艺术创作、社会实践、人文艺术等,既能够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夯实初中阶段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提高素养能力,获得综合全面的成长。为此,老师应该在至真文化的引领之下,充分做到珍爱育人,并以此为依托构建丰富的校本课程,让学生能够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并积极主动地融入其中,为学生素养能力的提高保驾护航。
(三)以至真文化为引领,注重真情涌动
当前,在进行校本课程构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对学生情绪和情感的调动。教学不是无情物,善用真情最动人。一节好课犹如一出精彩纷呈的戏,如果没有情绪高昂的精彩部分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那么接下来整体课程构建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学生无法沉浸于其中,老师也没有教学的反思,那么整个课程的效果和质量会大打折扣。为此,现阶段老师在构建校本课程时,一定要关注课堂本身就是师生共同的舞台,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领者,是整个课程的导演,但是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如果学生能够在校本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情绪饱满,积极主动融入其中,展现自己的激情、热情和思考,助推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为此,在实际构建校本课程教学内容之前,还需要在校本课程相关内容讲解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为学生构建怎样的环境氛围,如何才能依据问题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其中。学生的求知欲一旦被开发,他们的课堂学习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优质和高效,课堂就会呈现去伪存真、固本守真的状态,学习目标也会逐步落实。现阶段,教师应该以至真文化为引领,在校本课程构建中注重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首先,教师应该引进多种校本课程教学方法,以往校本课程构建除了内容和具体课程有区别,整体的教学方法还是较为单一和死板的,导致对学生的引领和教育不够充足、充分、深入和完善。现阶段,教师可以加强对项目式学习的全面引进,通过项目式学习能够让学生在课程开展中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加深学生思维深度,为后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其次,引进合作学习,则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沟通交流互动之中获得素养能力的提升,真正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构建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艺术课程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则能够很好地为学生营造氛围。再如,教师在进行实践培育以及公民素养培育时也可以引进社区服务活动、环保行动等,都可以很好地给予学生指导和教育,实现校本课程价值的全面展现。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当前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要切实深入研究和分析初中阶段教育教学工作,并以初中生实际身心发展状况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引领和教育,以至真文化为出发点进行校本课程的完善,对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思路进行改革和更新,让学生能够真正提高素养能力,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雪静.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开发[J].语文世界,2024(27):90-92.
[2]吕姝.初中法治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的校本实践[J].中小学班主任,2024(16):86-87,90.
[3]王艳娥,潘崇佩.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一体两翼三阶”初中物理校本课程实践[J].中学物理,2024,42(16):45-48.
[4]李雪静.品读经典:初中语文经典作品校本课程设计与实践[J].天津教育,2024(20):102-104.
课题信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至真文化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S[2023]GHB0102)。
作者简介:张宏莉(1973~),女,汉族,甘肃白银人,靖远县第五中学,研究方向:初中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