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2016-11-28张瑾颖
张瑾颖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的魂。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精髓,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对当下的生活和未来命运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不仅丰厚了学校的文化底蕴,还滋养了师生的心灵,促进了学校内涵的发展。本文结合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际,分析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校本课程 开发 实施
一、课程开发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的魂。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精髓,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和未来命运也有着巨大的影响。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大中小学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这充分表达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意愿。
我校自2007年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以此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突破口,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探索,努力让全校师生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受到民族性格的熏陶和人格素养的提升,烙上深厚的中国印记,从而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二、课程目标、内容
1.课程目标
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首先对课程目标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基于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我们提出了如下课程目标:总目标:是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2)增加学生语言积累,丰厚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美德,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4)学习优秀的传统技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5)引导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受到启迪,汲取智慧,提高解决当下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对于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至关重要,而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更是重中之重。围绕课程目标,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科学的规划,本着“继承·发展·创新”的课程建设理念,我们从经典诵读课程、童蒙养正课程、传统技艺课程、家乡文化课程四个方面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全面研发。
(1)经典诵读课程:品根慧智,丰厚积淀。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为此,我们精选了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增广贤文》、《论语》、《礼记》、优秀小古文等国学经典,编写成校本教材《蒙学稚唱》、《经典雅诵》,每个年级一册,引导学生进行诵读积累。通过经典诵读课程,引导学生吟诵品析经典诗文,丰厚学生积淀,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童蒙养正课程:立根树人,蒙以养正。
童蒙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奠基时期,为此,我们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行养成的资源,编写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读本》,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编写了以“践行弟子规,养成好习惯”为主题的《好习惯100课》,挖掘弟子规的践行点,开展好习惯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开发了《传统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弘扬传统美德,培养学生民族精神。通过童蒙养正课程,利用厚重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进行塑魂植根教育,以此培育举止优雅、健康高尚的儒雅学子。
(3)传统技艺课程:养根修性,培养技能。
传统文化技艺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劳动人民优秀的文化创造。为进一步传承这些传统技艺,我们根据学校师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爱好,开发了楹联、武术特色校本课程,我们编写了《对联》校本教材,从认识平仄开始,引导学生系统地进行联律通则的学习,进行诗词楹联欣赏和创作;编写了《娄东武术》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和武术操、武术套路动作的教学。另外,还开设了吟诵、书法、江南丝竹、国画、围棋、剪纸等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学习传承这些传统文化技艺,在学习继承的过程中,养根修性,培养学生的技能特长,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4)家乡文化课程:寻根固本,追本溯源。
家乡文化体现和延续着地方的文脉和记忆,开发家乡文化课程,不仅让学生在散发乡土气息的学习实践中真正领略家乡之美,更让学生在寻根的过程中培养对乡土的亲和力和自豪感。为此,我们积极开发家乡文化——娄东文化课程,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进行家乡人物、景点、美食、民俗等方面的探究,师生合力编写《娄东文化》人物篇、景点篇、美食篇、民俗篇四本校本教材。通过家乡文化课程引导学生们在实践探究活动中,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历史,完成心灵的洗礼,树立归属感。
三、课程实施策略
1.课堂教学,全面普及。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必须确保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为此,我们根据《苏州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有效利用地方和学校自主安排课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我们每周设置一节阅读课,由语文老师开展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早读、课前三分钟、路队行进时间等零星时间加以复习巩固。我们不断探索“经典诵读”教学的经验,要求教师摒弃照本宣科、学生生吞活剥的做法,具体做到以下几点:(1)教学目标──熟读成诵,读中求悟,不求甚解,但求自得;(2)教学方法──以读为主,活动为辅,稍作点拨,深入浅出,联系生活,寓教于乐;(3)教学评价──重在积累,贵在坚持,创设情境,多元评价。对于童蒙养正课程,我们要求班主任利用晨会课、班队课开展教学,让传统美德、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知识在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统技艺课程中的楹联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重点在五、六年级学生中开设,每周一节课,由专职的楹联教师进行联律知识的普及教学。武术课程主要在二年级学生中开设,每周一节课,进行武术普及教学。家乡文化课程主要在三、四年级学生中开设,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这样,四类课程都能确保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全员普及。
2.学科渗透,润物无声。
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求教师对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以国家课程为基础,适当渗透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内容。因此,老师们在各学科教学中,积极找准契合点进行有机整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如音乐教学中积极渗透江南丝竹的欣赏,美术教学中渗透娄东画派的欣赏,体育学科中渗透吴地游戏的教学,品德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的教育等。通过学科渗透,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修养,激发学生热爱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志向。
3.社团浸润,拔尖提高。
各类课程在课堂普及教学和学科渗透的基础上,对学有余力,有兴趣爱好的同学,通过参加社团进行提高。我们以个性发展、特长培养为目标,采取自主选修的方式,成立各类社团,对学生进行传统技艺课程的拔尖培养。喜爱经典诵读的同学,参加吟诵社团,学习吟诵方法,特别是进行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唐调的吟诵学习;喜欢楹联的同学参加楹联社团,进行楹联诗词作品的创作;喜欢武术的同学,参加校武术队,进行高难度武术套路的学习,喜欢江南丝竹的同学,参加学校民乐队,学习民族乐器的演奏,另外开设书法、国画、围棋、剪纸等各类社团,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4.活动推进,寓教于乐。
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为发挥活动育人的功能,我校精心策划,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推进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实施。针对经典诵读课程,学校组织了吟诵表演、古诗擂台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展示经典诵读学习成果。针对童蒙养正课程,开展了“红领巾践行中国梦”、“做中国人,过中国节”等系列主题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践行,将学到的知识外化于行为习惯之中。针对传统技艺课程,我们组织了传统技艺大比拼活动,开展各类主题征联活动、班级武术操比赛、民乐器乐比赛、书法、围棋、国画、剪纸等各类比赛,以赛促练,以赛促提高。针对家乡文化课程,我们每年组织开展“欢乐社区行”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开展调查访问;开展“美食节”“民俗节”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当地民俗,学做当地美食等。通过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各类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消化和吸收。
5.考核评价,激励成功。
我校在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建立了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保障校本课程的建设。针对经典诵读课程,我们建立了《诵读考级制度》,每个年级都设置了十个考查等级,对每个等级提出了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学生完成了某个等级的考查,就颁给学生那个等级的诵读章。期末将表现出色的学生评选为“小书虫”和“阅读之星”并进行表彰。针对童蒙养正课程,我们按照不同的教育主题,开展争章达标活动,开展“最美红领巾”评选活动等。针对传统技艺课程,我们结合技艺大比拼,开展百名小达人评比活动,以此激励学生。针对家乡文化课程,我们主要以实践小组为单位开展娄东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活动,展示学习成果。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不仅丰厚了我校师生的文化生活,滋养了师生的心灵,而且促进了学校内涵的发展。近年来,学校获得了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全国楹联教育优秀学校,全国书法特色学校,中华吟诵实验学校,苏州市文明礼仪示范单位,苏州市文化特色学校,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唐调吟诵)示范保护单位,太仓市武术特色学校等称号。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传承传统文化,努力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锻造有“根”的学校。
参考文献:
[1]史丽芳.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刘海军.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J].教学与管理:2007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