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德教育智慧研究

2024-12-10邱君帝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5期
关键词:干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干部政德教育,中共中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都对其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政以德是中华民族的鲜明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满政德教育智慧,其内容、方法、保障等都对当代干部政德教育富有启示,可为以德治国、以德治党、以德治吏提供多方面借鉴。

【关键词】政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干部教育

【DOI】10.3969/j.issn.1009-2293.2024.05.013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93(2024)05-0081-04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将“德政”置于国家治理的重要地位,凸显出中华民族对于道德品质的孜孜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①,“领导干部要讲政德”②。中共中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等亦明确要求大力加强干部政德教育,“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③。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修身做人、为官从政智慧,此正是干部政德教育的源头活水,其“忠贞爱国、为政以德、以民为本、公正廉明、举贤任能的大德之行,廉为政本、夙夜在公、无偏无颇、诚实守信、去利怀义的公德之心,慎独自律、博学笃行、节用尚俭、仁爱孝悌、君子之交的私德之修等”④,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是新时代干部政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蕴藏着丰富的政德教育智慧,积累了无数宝贵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保障措施,其“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⑤。这些古代智慧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更对新时代干部政德教育具有启迪意义。

一、优秀传统政德教育内容

中国传统政德文化博大精深,涵盖官员各种工作生活,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全面、深刻、独特的伦理道德体系。优秀传统政德为历朝历代为政者提供了明确的政德规范和行为指南,其精髓可分为四大支柱:忠诚爱民的政治道德、勤政廉洁的职业道德、重义守信的社会公德、修身正己的个人私德等。这四大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国优秀传统政德文化的宏伟架构,包括忠诚、廉洁、节俭、孝悌等多个方面。

(一)忠诚爱民的政治道德

“天下之德,莫过于忠”,忠诚老实、坚守道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孔子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曾参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孟子强调“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上》),庄子以“公忠之属而无阿私”作为官吏选任标准,法家则强调“居官无私”。民本思想是古代政德重要内容,儒家认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四书章句集注·尽心章句下》),要求仁政爱民;孟子提出“制民以恒产”“取于民有制”以赢得民心;墨子要求兼爱、非攻来养民生息。

(二)勤政廉洁的职业道德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勤政与廉洁是治理国家和为人民谋福祉的两大基石,强调“不勤无以成事,不廉无以立身”。勤政体现为官员对职业的敬畏和不怠惰,为臣为官应“夙兴夜寐,进贤不懈”,不可“不务公事,与世沉浮”(《说苑》),要“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诗经·大雅》)。廉洁也是传统政德推崇的重要品质,认为“廉者,政之本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是贯穿政治道德、履职能力的必备,要求“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洁,六曰廉辩”(《周礼·天官冢宰》)。清朝乾隆皇帝亲自手书“清、慎、勤”三个大字赐予大臣,以示警示。勤政廉洁不仅是一种价值规范,更是维护政治稳固、推动国家兴盛的重要保障,也为当代政德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传承。

(三)重义守信的社会公德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信守义的文化传统,百姓亦对重信守义之人极为敬重。“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下》),成为官员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的核心准则,在传统道德中仅次于“仁”而居第二位。“义者,宜也”(《礼记·中庸》),引发了义利之辩,分清了可为与不可为,是对官员个人品德和职责操守的有力保障。为官要“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取财要“以义制利”,行为要“行仁义而羞可耻”(《春秋繁露·竹林》)。守信是中华民族的做人为官原则,做人要“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做事要“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为国则“信,国之宝也”(《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认为“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贞观政要·诚信》)。

(四)修身正己的个人私德

“为官先做人,做人先修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处在权力之巅更应铸就个人品德。为官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务必执着于自我提升,深学博识、克己内省,涵养道德情操,并承袭优秀家风家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政为正,“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强调正人者需先正己。“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家庭的熏陶和传承对个体德行的塑造至关重要,关乎为政之德的塑造。儒家认为孝悌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的前提,官员孝悌才能“爱民如子”(《新序·杂事一》),一般人孝悌才不会犯上作乱。在人际关系上,倡行“忠恕之道”(《论语·里仁》),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些珍贵的思想资源为新时代干部政德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智慧与启迪。

二、优秀传统政德教育方法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左传·桓公二年》),官员政德可以说几乎决定着治国理政的成败。开明的帝王都把“国之强大,有德者昌”(《史记·天官书》)奉为座右铭,积极探索高效的政德教育方法,增强政德教育的效果,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新时代政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一)国家兴学养士,发展学校教育

我国历来重视政德教育,很早就出现了培养官员的学校,有力推进了官员道德人格的培养。在古代的夏、商、周三代,培养官员明人伦的“官学”──校、序、庠就应运而生。西周时期太子太傅和少傅的设立,让“圣王明君之道”在帝王身上得以传承弘扬。春秋战国时期,官学之外,私学蓬勃兴起,儒、墨、道、法等学派纷纷广纳门徒,孔子有弟子3000人,大都准备“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地方办郡国学、州县学培养地方吏员。隋唐后学校教育逐渐“科举化”,宋代盛行书院,明清多私塾,按伦理纲常培养道德品行。这些学校的设立本身就包含政德教育智慧,又通过广泛探索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官员在入仕前就接受过一定的政德教育,入仕后又成为政德教育实施者。另外,君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召官员,以“圣谕”训诫官员,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政德教育的效果。

(二)立德修身正己,加强自我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立德修身正己是做官为政的前提,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强调“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攘,正下无之”(《史记·天官书》)。治国首要的就是躬行修养、端正自身,而修身是成就“圣王之道”的基础,孔子把修身分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三重境界,达到修成士、君子和圣人的目标;道家则要常修清静无为之道,实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先贤们提倡不断学习、反躬自省、慎独慎行、致良知等修身方式,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并且要“反躬自省”“反求诸己”,在“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传习录》)中以实际行动践行政德。

(三)传承家风家训,注重家庭教育

在家国一体的中国,家庭教育被视为培养政德的有效途径。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良好的家教家风,它在塑造人格和价值观、人生目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训是先辈对后代定下的家规,具有很强的约束力,至今仍被广泛借鉴。古代家训主要教育后代要立德修身、励志勉学、勤劳尚俭、廉洁奉公等,视道德品质为个体立身之本,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训以宽厚恭谨”(《放翁家训》);强调要励志勉学,认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要“勤学习”(《手敕太子文》),当“好学多问,遍求名师”(《庭训格言》);追求勤劳尚俭和廉洁奉公的统一,因为“贵而过奢,其势必至贪婪”(《阅微草堂·卷九》),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这些优秀的家风家训对于干部政德教育都是很好的借鉴和素材。

(四)打造官箴文化,弘扬优秀政德

作为官员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官箴文化是传统政德的瑰宝,有利于澄清吏治,宣传和弘扬优秀政德。官箴文化源远流长,西周初年即有记载,汉唐正式确立。官箴数量庞大,可分成为政之道、为官之德、为官之术三个部分①,忠君、爱国、公正、爱民、勤政、清廉为其主要内容,对各种职等的官员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政德要求②。宋代吕本中倡导的“清、慎、勤”(《官箴》)三字箴言被后世奉为政德金科玉律,明代年富提出的“公生明,廉生威”(《官箴》)也被奉为座右铭。治国重在与民休养生息,“为政之道,其要莫如省心。心省则事省,事省则民安”(《三事忠告》),指出了理政之要。官箴文化是传统政德的重要载体,对新时代政德教育有重要启迪价值。

三、优秀传统政德教育保障

传统政德的培育不仅依赖各类教育手段,还通过全面的制度措施来确保其践行,在选拔和管理官员的各个阶段,巧妙地融入旨在甄选德才兼优者的制度安排。这些规范是官吏为官从政制度的重要保障,对从政道德具有规范调节作用,也保证了政德教育的全面深入。

(一)以德为先的选任制度

我国古代把优秀传统政德要求贯穿于官员选拔、入仕、为政全过程,注重从源头和过程两个方面保障官员德才兼备,推进目的和手段的强制统一。选拔官员时注重“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的择优筛选,奉行以德为首的选拔制度,主张“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周纪一》)。传统社会强调仁德是为官者的基石,若在选人用人时忽视道德的重要性,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故而,用人要“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君道》),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选拔官员的基本原则是德行优先、选拔贤能。在先秦时代,基层官员与长者共同负责选拔德才兼备的候选人,作为后备官吏。到了汉代,国家推行察举制度,选拔符合“四科取士”“光禄四行”标准的贤能之士。“四科取士”强调“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续汉书·百官志一》),而“光禄四行”则注重“敦厚、质朴、逊让、有德”(《后汉书·范滂传》)。察举制度中设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贤良文学、明经、孝廉、茂才、敦厚等十余个科目①,体现了以德为先的选拔原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同样强调以才能和品德作为考察与定级的基础。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盛行,尽管以考试作为选拔官员的方式,但品德的重要性并未被忽视,科目设置也十分重视道德素质的考察。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题作“八股文”,学子们早已深受儒家道德伦理思想的影响。科举制度始终以实为“明德”的“明经”作为必考科目,强化了以道德为本的儒家哲学在官吏选拔中的浸润。

(二)奖优罚劣的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官员的道德品质,古代官员管理通过严格考课、监察、刑罚等防止官员腐化变质,使得欲为官者和为官者都不得不积极提升政德修养,保证了政德教育的积极进行。考课就是对官员进行定期考察和定级,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奖惩。考课始终把政德作为重要考核标准,自西周“宅心”“俊心”,到秦朝“五善”“五失”②,至唐代“四善”③、明代“八目”,再到清代“四格”“八法”等,都体现了对官员道德的重视。对考核优异者给予加封晋爵和物质、精神等奖励,对不合格者则申诫、降秩、降俸、罢官、剥夺荣誉等。监察制度也十分严格,中央和地方官员都受到严密的监督和管理,以防止失职、贪污和懒政。监察制度自秦汉御史大夫开始形成,历经隋唐宋元御史台完善,到明清都察院更加完备。监察官的主要职责为监督公务与纠察违法,对非法官吏进行参奏。再者,刑罚制度也对官吏失德失职进行严厉制裁,对问题严重者处以包括死刑、抄家、灭族等重惩。秦《盗律》、魏晋《请赇律》、唐《唐律疏议》、明《大明律》等都对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行为明确了惩处规定。赏罚并举管理制度的设立,对古代政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挥了极佳的震慑作用和“激浊扬清”的鞭策激励效果。它们贯穿官员仕途的每个环节,构建了相对完善且周密的系统,有效促进了官吏政德建设、预防了政德失范问题的发生,维持了一个崇尚德行和贤能的官场环境,对政德教育也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德教育智慧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干部政德教育提供了文化自信和广泛借鉴,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④,使之与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相适应,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干部教育,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责任编辑:朱小宝)

猜你喜欢

干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新思路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加强道德信仰教育是干部培训教育的根本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班级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结构化研讨教学实践分析
试论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