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传承工匠精神与文化软实力发展

2024-12-10田湘波刘卫华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5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工匠精神新时代

【摘 要】工匠精神在我国传承发展中形成的普遍价值观念,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石。通过工匠精神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厘清工匠精神与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实践联系、理论联系、历史联系,阐释传承工匠精神与文化软实力提升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从国家、社会、个人、国际等四个方面探索传承工匠精神对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工匠精神;文化软实力

【DOI】10.3969/j.issn.1009-2293.2024.05.012

【中图分类号】D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93(2024)05-0076-05

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国家间的核心竞争点。美国学者亨廷顿曾指出,文明间的冲突将决定未来的国际政治格局走向。找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进行继承发展创新,是世界各国并行不悖的文化课题,这对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价值。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和宝贵财富。工匠精神在传承中形成的最普遍的精神内核,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的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能力,成为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坚韧基石。

一、工匠精神和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界定

(一)工匠精神

“工,巧饰也;匠,木工也”①。“工”就是指可以通过技艺来达到对一定的物品进行巧妙的修饰;“匠”在古代多指从事以树木为材质制作器物的手艺人。工匠精神就是技有专长的匠人具备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的作风。工匠精神内涵丰厚,它贯穿于中国整个历史过程。“工匠”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明确将手艺工人视为工匠,“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②。“工匠精神”一词的含义也在神话故事“舜帝制陶”中有所体现。《史记》记载舜帝时期,“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③,即舜帝在河边制作陶器时,身体力行,态度认真,杜绝粗制滥造,以工匠精神感染了周围百姓的事迹。工匠艺人在工作态度上表现为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在自我熟知的领域不断精益求精,涌现出一大批如“鲁班造锯”“庖丁解牛”等工匠精神典故。今天,工匠精神是指从内部唤醒劳动者追求做到更好的自觉④,是一种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为基本内涵的价值观念。

(二)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的前身被称之为软力量,最初由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提出。葛兰西在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意大利政治考察后认识到:国家最有效的统治工具,不是武装和警察的国家机器,而是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葛兰西将其称之为软力量。此后,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他指出综合国力不仅仅包含经济、军事、国防和科技等传统的硬实力,还包括意识形态吸引力和文化传播力等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它集中反映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我国文化战略的发展重点,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工匠精神和文化软实力的耦合

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抽象浓缩,而文化中的价值观是最核心的软实力。深入考察二者内在联系,可以更好传承新时代工匠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工匠精神和文化软实力的实践联系

工匠精神是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文化根植于经济之上,人类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知识和经验对于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因此也越来越重视知识和经验背后的态度和情感。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孕育出工匠精神,从而实现了人自身物质和精神的进步。人类的生产生活,尽管在时间、空间、民族、风俗上千差万别,但相同点都是追求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这都依托于万千工匠来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工匠精神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工匠精神是人们劳动现实的反映和实践经验的凝结,是劳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文明社会发展的特征,是一种向前发展进步的价值导向。工匠精神源于社会实践,再经过长久的发展后上升为独有的社会观念或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能动性,是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表现形态。

(二)工匠精神和文化软实力的理论联系

工匠精神是一种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工匠精神的形成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程度,也取决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工匠精神作为社会意识不仅对社会现实存在起着积极能动作用,也是推动文化软实力进步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对个体而言,工匠精神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激励,推动着个体实现人生追求和人生信仰。

文化积淀是国家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工匠精神是我国千百年来生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一个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文化成果,不单单属于本民族的精神财富,更为人类文明添砖加瓦。纵观工匠精神和文化软实力的历史发展过程,工匠精神不断成熟,带动着文化软实力内涵的新丰富。工匠精神的传承发展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同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扩展着工匠精神的传承广度和深度。工匠精神的发展路径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通道耦合,工匠精神的培育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丰富了路径选择。文化软实力和工匠精神二者形成双向正向互动,一方的发展变化推动着另一方乃至整体形成跨越式的发展。

(三)工匠精神和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联系

从历史逻辑看,工匠精神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基础和丰富内涵,作为文化软实力中精神导向组成部分的工匠精神,我国历来重视。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工匠精神从形成到传承,经历了孕育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传承阶段四个阶段(见表1),这些阶段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原始社会末期是工匠精神的孕育阶段。由于此时期的社会分工促使生产技术的进步,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手工业逐渐与农业相分离。《纲鉴易知录》中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蚕以供衣服”①。虽然早期社会生产效率低下,但产生了孕育工匠精神的慢生态。《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②,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雕琢器物时执着专注的工作态度,体现时人认真细致及一丝不苟的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是工匠精神的发展阶段。人们在文化层面追求更高的“道德精神”,强调自觉性、规范性、全面性、凝练性、责任义务双向性。这种“道德精神”是时人所追求的理想化的“做人”标准,此标准映射到造物的精益求精并逐渐制定出蕴含工匠精神的团体行规,即工匠艺人不但需要具备特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优秀品质。“道德精神”不仅是古代工匠艺人必须遵循的职业操守,而且是工匠精神形成的价值基础。随着手工业的发展,社会也对手工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提到,“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③。后朝也明确要求御用工人对御用贡品负有质量责任,可见工匠精神有了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的保障。随着手工业相应的规章制度的日趋完善,工匠精神也逐渐明晰。

封建社会是工匠精神的成熟阶段。随着经济水平和生产水平的提高,手工业逐渐突破家庭为主的传承体系,转变为以学徒制为主的手艺传授,这成为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承接方式。传授者和受教者之间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更传承了耐心、细致、认真、专注等可贵品质,也是更高层次的工匠精神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是工匠精神的传承创新阶段。进入21世纪,各国纷纷通过新技术来争夺未来工业强国的领先地位。“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迫切需要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通过培育与弘扬精益求精的“匠人”理念进而将工匠精神打造成当代中国的一种新型文化软实力,为振兴实体经济凝聚精神动力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把中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的目标,就必须不断传承、发展和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⑤当代“工匠型人才”必须守“匠心”、习“匠术”、明“匠德”,以大国工匠为目标,在追求自身价值中助力民族复兴。历史和实践证明,不注重工匠精神将难免被淘汰于历史长河,中国工业只有努力传承和回归工匠精神,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精雕细刻,才能实现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

工匠精神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推动民族精神传承,有利于激发传统文化生机与活力。国家弘扬工匠精神,不仅有利于激发手国民的创新热情,更有利于形成“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推动全民创新热情,从而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工业制造的转型升级,更需要全国人民勠力同心,刻苦钻研。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工匠精神需要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的支撑,另一方面,工匠精神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工匠精神和文化软实力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目的同一性。

经过三重逻辑的分析,工匠精神与文化软实力具有强烈的内在联系。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传统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将工匠精神融入文化软实力,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推动着技术从业者素质的提升,从而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文化软实力中包含着工匠精神,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方针为工匠精神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三、新时代传承工匠精神对于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新时代,发掘我国工匠精神优秀内核,有利于助力全社会树立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丰富优秀民族文化内涵,有利于展现文化软实力的坚韧文化根基。要继承发扬工匠精神,从国家、社会、个人、国际等方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一)传承工匠精神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工匠精神作为国家大力弘扬的优秀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强大的精神源泉。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认真朴实,将国家富强作为从古至今矢志不渝的追求和梦想。为了追求幸福生活,工匠精神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物质文明角度看,工匠精神在生产方式革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从精神文明角度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

挖掘和弘扬工匠精神,是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培育具有国际站位的科学技术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技能人才需要有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工匠精神。坚守工匠精神就是坚守劳动本身的底色,就是坚守品质至上的风尚,从而为中国文化立本溯源,为中国制造强筋健体,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二)传承工匠精神有利于激发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工匠精神是文化软实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新时代推动工匠精神传承,核心要求就是培育一批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职业化人员队伍,建设一批具有系统化、职业化和专精化的职业化院校。工匠精神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人离开了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工匠精神,经济无法发展,社会更无法取得进步。回顾人类发展史可以看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进步同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息息相关,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工匠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工匠精神本质上是集体精神的个体体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精神相呼应。劳动者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将形成积极劳动的兴趣。这种劳动不再是劳动者仅为满足生存需要的被动付出,而是通过劳动过程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最终实现自由解放。通过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解放,劳动将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这使得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最终会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传承工匠精神有利于指引个人的成长成才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底版。春秋时期,以鲁班为代表的一大批能工巧匠发扬锐意创新的精神,改进了一批农业用具,大大促进了我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古人以其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推动着我国工匠技艺的早期发展。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实力的集体表征,是国家整体内全部个人的总和。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推动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其实质促进了文化软实力整体提升。

工匠精神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依赖于个人价值观的塑造。个人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将会影响他的人生选择,将优秀的价值观内化于心,才能真正做出有利民族乃至有利世界的事业。发展培育工匠精神,是培养大国工匠的必由之路。个人内化工匠精神,将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推动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从而更好地打磨、锻造自己的人生,为民族文化自信注入新时代活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四)传承工匠精神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

工匠精神作为优秀文化,能超越固定的时间地点,辐射至周边环境或跨越时空影响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使得中华民族常常强调推己及人,更有“天下大同”的胸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至今,衍生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发展倡议。

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不是单单局限于器物精神,更多是体现在长久以来的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民族气节和精益求精的民族追求。正因为将工匠精神融入器物,中国的产品才备受全世界的关注。早在六七世纪的唐朝,由中国工匠打造的中国产品,如茶叶、丝绸、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到达西方后成为西方贵族追逐的潮流。今天高铁、桥梁、隧道、大坝、港口甚至核电厂等基建建设都已经走出中国国门,成为中国工匠精神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从古到今,大量的贸易成果已经向世界证明几千年的工匠精神不仅在中国生根发芽结果,更使得工匠精神转变成一种文化力量向世界传播。

在以和平为主旋律的国际秩序中,现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尤为看重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文化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更易赢得其他国家价值观念上的尊重、文化情感上的亲近、组织行动上的支持。这种使其他国家尊重亲近支持的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征。Ayesha Ilyas等表示中国的文化理念很大程度上围绕着世界和谐,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为中国的文化外交作出了巨大贡献,世界对中国的认知更为全面。①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大国工匠的倾情奉献。劳动者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共同培育形成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②回望新中国75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今日之成绩令世界刮目相看,成就背后是坚韧不拔的民族毅力,中华民族用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动着国家发展,强大着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

(责任编辑:朱小宝)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工匠精神新时代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